APP下载

目的论翻译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0-10-12赵慧慧

锦绣·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研究趋势可视化分析

赵慧慧

摘 要: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为数据源,以有关目的论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为数据样本,借助中国知网(CNKI)中对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这一功能,对目的论翻译相关研究主题进行了内部文献特征的相关分析,并将结果通过可视化网络图进行呈现。对研究主题的年度分布、主题分布和研究热点进行考查,并对高频主题词进行了共现网络绘制,发现当前我国目的论翻译研究中:1)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行为,2)目的论翻译要求和翻译策略的采用,3)和目的论与文本类型此三种研究方向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探讨。此外,对于目的论本身以及目的论的代表人物的研究和对目的论指导下的各种领域的翻译实践研究也是热点。但是分析发现目的论相关的翻译研究仍然存在研究主题单一、研究深度欠缺等问题。今后应针对此几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研究现状与热点;可视化分析;研究趋势

一、引言

文章旨在探讨众多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翻译这一领域。“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自目的论提出并传到我国以后,不少学者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了探讨研究。陈小慰(2012)在其文章《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中对由德国翻译学者提出的翻译功能目的论进行了介绍,指出目的论问世已有近30年历史,在我国译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目的论这一新理论的提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广泛的理论指导,受到了不少追捧。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奠基理论,它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王皓,2013)。潘洞庭(2010)指出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家Vermeer提出的翻译中的目的论,通过引入跨文化交际理论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打破了以往翻译研究从源语言到目的语言的狭窄视域。但是,现状表明,人们对目的论这一翻译理论的相关研究虽然趋势向好,但其中褒贬各有。尽管目的论在反拨传统翻译理论中“文本中心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自身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也不容忽视(潘平亮,2006)。有鉴于此,文章拟借助开源工具,对目的论翻译相关的研究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客观呈现目的论翻译研究现状和热点,以期为今后目的论翻译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目的论翻译研究综述

首先以“目的论”和“翻译”主题为检索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引擎对中国核心期刊论文库进行全文检索结果,共检索到文献63篇,经过筛选最终选择文献49篇。然后使用中国知网中的计量可视化功能对所选择的检索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如下。

(一)文献数量年分布

图1是以“目的论”和“翻译”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中搜索相关论文的数量分布(2002-2020)和总体趋势。

从发表论文的数量上看,目的论翻译相关的研究发展波动较大。2002-2006年,这一阶段前期的目的论翻译相关论文的发表呈现逐年递增的形势,中期这一阶段发表的相关论文篇数较前期有所减少,后期增长幅度很大,但是2006-2008年间相关论文的发表减少幅度也很大。2008-2013年这一阶段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篇数有所增长并且比较稳定。2014年以后,这一阶段的论文数量有增有减,可见学界对目的论翻译的研究随着发展也有所调整。

(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图2是以“目的论”和“翻译”为主题词,利用中国知网(CNKI)中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所选文献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通过关键词分析,利用可视化的方式帮助分析所选文章的主题,以及各个主题之间的关系。从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可以看出中心点为“翻译行为”和“目的论”,而“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就是翻译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此外,节点的大小体现了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而且,从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中可以看到“翻译行为”出现的次数最多,表明“翻译行为”是研究重点。而且图中每个关键词之间连接线的粗细表示两个节点词的共现频次。另外,通过年份分析可以查看主题词的演变,从2002-2007年,这一期间主题词主要是“翻译行为”、“翻译理论”、“译书”等;到了2008年相关研究文献的主题词转变为以“文本类型”和“源语文本”为主;2009-2020年,这一期间“目的论翻译”相关的研究主题关键词数量较前一时期有所增加,这也体现出学界对“目的论”以及和“目的论”相关的翻译研究实践越来越关注。关于翻译实践,潘平亮(2006)指出翻译目的论是从译文的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它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

(三)关键词共现次数分析

表1为目的论翻译相关主题高频关键词共现次数列表,从表中可以看出“翻译行为”、“翻译理论”的共现次数较多,表明在与目的论这一翻译理论相关的研究中对翻译行为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这与目的论的核心概念也相一致。范祥涛、刘全福(2002)探讨了翻译翻译过程与翻译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选择,而每一次翻译行为及其参与者所做出的种种选择都是由诸多层次的目的决定的,并且提出了翻译目的的多层次性,这也体现出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贯穿于翻译过程之中,而且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及翻译行为的目的也都要受到文本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且从关键词共现次数的图表中,“文本类型”、“源语文本”、“弗米尔”、“原文作者”、“翻译要求”、“翻译策略”、“翻译批评”、“译文”等关键词共现次数相对一致,这也表明此几种关键词之间关系密切。张锦兰(2004)认为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主张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并进一步指出了从实现译文目的或功能角度出发,一些违反现有翻译标准的翻译方法应得到重新评价。关于“翻译批评”,陈刚、胡维佳(2004)在文章中指出人们对目的论的评价有褒有贬,其中认为功能派理论不适用于文学翻译的这一观点颇具代表性。彭文青(2012)也提出当研究者熱衷于以目的论模式指导翻译实践与批评时,我们需要反思这一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他认为目的论不是万应灵药,可以解决一切翻译问题,相反,目的论有其历史局限性。在进行翻译实践时仍然需要相对统一的翻译理想和标准来进行指导。关于“译文”,徐雅楠(2017)分析了费米尔的目的法则是如何指导译者生产出高质量的、更符合受众需求的译文。

结语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借助开源工具对目的论翻译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综上所述,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自从目的论被传到中国之后,在我国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关研究的范围扩大了,评价翻译的标准也得以更新。目的论翻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明显的趋势。首先是研究热点从偏理论的主题转向具体的翻譯实践相关的主题,这说明目的论翻译研究在从偏理论的研究转向偏实践的研究。如不少学者认为目的论不适用于文学翻译,而是更多地应用于诸如操作指南、新闻、广告等具有实践操作类型的文本的翻译(黄毅,2012);其次是通过分析,我们应该看到国内对目的论翻译研究的不足,一方面是理论深度不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是缺乏对功能派理论的批评性研究。此外,面对当前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设计民族文化翻译实践可以以翻译目的为最高原则,博众家之长,采用中和翻译策略,以达到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陈亚杰、王新,2011)。

总之,中国译界对目的论的研究从引进、发展、直至深入,历经10余年,成果颇丰,不同的意见要加以梳理研究以利于开展今后的研究,从而为目的论翻译相关的研究主题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小慰.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J].外语研究,2012(01):91-95.

[2]陈刚,胡维佳.功能翻译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兼析《红楼梦》咏蟹诗译文及语言学派批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2):43-45.

[3]陈亚杰,王新.目的论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翻译──以蒙古族特色词汇为例[J].中国翻译,2011,32(04):79-81.

[4]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06):27-30.

[5]黄毅.目的论视角下的《祖母绿》英译本研究[J].外国语文,2012,28(05):118-120.

[6]潘洞庭.目的论对商务翻译的启示[J].外语学刊,2010(05):116-118.

[7]潘平亮.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J].上海翻译,2006(01):13-17.

[8]彭文青.“无家可归”与“重返家园”:反思翻译目的论[J].上海翻译,2012(04):74-77.

[9]王皓.从目的论视角看广告翻译的再创造[J].中国科技翻译,2013,26(01):27-29.

[10]徐雅楠.基于费米尔目的论的材料科学英译汉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7,30(03):4-6+48.

[11]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01):35-37+13.

猜你喜欢

研究趋势可视化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述评与展望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中国经理人领域28年研究趋势演变的纵向研究
企业绩效研究评述比较与展望
大数据研究综述
微放电检测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