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美学的建构与营卫养生系统

2020-10-12周熠周东浩

美与时代·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

周熠 周东浩

摘  要:身体美学是一门致力于改善生命、提升身体能力的新兴学科,实践和实用是它体系建构努力要完成的两个方面。可是,由于缺乏一个把各种身体实践的方法整合在一起的理论框架,目前身体美学仍处于前学科状态。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基于医学的独特视角,对如何实现身体的优化提供了实践和实用上的解答。其建构了“营卫和谐、形神合一”的理想身体标准,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身体判定方法,确立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形劳不倦”“调畅情志”“避其邪气”这些有助于理想身体达成的养生原则。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出了纷繁复杂的庞大养生体系。人们在营卫和谐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养生系统中种种方法的选择和实践,最终达到“形与神俱”的理想身体境界。

关键词:身体美学;营卫;黄帝内经;形神合一

现代身体美学创立者舒斯特曼秉持实用主义思想,提出“哲学不仅仅是看书或著书立说,它是一种生活实践,不是文字的集合。仅仅说是不够的,你还得以一种示范性的方式行动和生活。而我们正是通过身体来生活,如果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方式、工具和媒介,且如果哲学是一种生活艺术,那么哲学就应该致力于改善生活的工具——身体”[1]15。在他看来,哲学根本上是实践的,身体美学应该着眼于“发展一种在更为宽泛的审美经验意义上的身体标准”[1]15,探索身体训练的规则和方法,实现向理想标准身体的自我改善和提升,使得身体美学成为“高尚的生活艺术”[2]54,而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不过,作为诞生刚刚20年的新兴学科,身体美學目前还只是停留于理念的探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实践和实用的体系,关于理想身体标准的认识也含糊不清。其实,舒斯特曼的这种说法和中国传统医学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基于医学的独特视角,为如何达到自我完善、如何实现身体的优化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解答。它通过确立“形神合一”的理想身体架构,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诊疗方法,建构了以营卫气论为基础的庞大养生体系。在这里,深刻的理论探讨和优美的生活艺术乃至复杂的医学实践被有效地整合起来,人们在营卫和谐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养生系统中种种方法的选择和实践,最终达到“形与神俱”[3]9的理想身体境界。在此,系统总结《内经》对身体的认识和优化的实用体系,从中汲取东方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于加快完成现代身体美学体系的构建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内经》中的理想身体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黄帝将理想化的身体分为“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四种,其中上古的“真人”可谓最为圆满的状态,他们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3]11。“至人”顺应天地的规律,“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3]11,也可以被归到“真人”的种类下。“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3]11。“贤人”则“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3]11。无论是“真人”还是“贤人”,《内经》都讲求要与天地之道相合,遵循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身体的和谐自如。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如何能够与广阔天地之道共鸣?究其根本,是要使人身之气与天地之气同纪,使气在身体中流转畅通、生生不息。人身之气主要指营养与防卫之气,它们与天地之气的关系在《内经》中有清晰的论述:“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3]364总的来看,理想的身体应当是“寿”与“和”的统一:既要拥有较长的寿命,同时要维持健康和谐,这种“和”主要指的就是营卫气之间的和谐。只有营卫和谐了,人体与天地才能维持和谐和统一,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获得理想的寿命。必须要指出的是,上古时代所谓与天地同寿的真人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3]9,能够以和谐健康的身体尽度天年,在一定程度上延年益寿,就是养生的目的所在。

营卫和谐是机体形神合一的基础,营卫气的融汇贯通会通过身体的“形”和“神”两方面表现出来。从根本上说,《内经》医学视角下的理想身体可以归纳为一种“营卫和谐、形神合一”的身体。这种理想身体,从“形”的方面来说,《内经》总结为“五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府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3]435,“使道隧以长,其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3]435,“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3]185。也就是说,内脏要坚固、肌肉要丰满、骨骼要强壮、血流要通畅、皮肤要致密、呼吸要均匀、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脉搏跳动匀齐有力,这样的状态就是营卫和谐、运行正常的理想状态。《内经》对皮肉筋骨经络脏腑等不同部位的理想形态分别给予了仔细的观察和描述。例如,对皮肤来说,《内经》除了要求皮肤致密润泽,还提出“皮与肉相果①则寿,不相果则夭”[3]322,认为皮肉紧密结合是健康的一个标志。对肌肉来说,《灵枢·寿夭刚柔》云:“形充而大肉②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3]322《内经》除了注重肌肉结实丰满,还要求外观有棱有角,肌肉文理分明,认为这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标志之一。这些看法和现代对身体美的认识是一致的。其他如各个脏腑经络毛发腠理骨骼筋脉五官的理想形态表现,《内经》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些认识来源于古人对身体的长期观察和实践,从有利于健康的角度进行了系统总结,实质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机体营养和防卫“通调”[3]435的理想运行状态。《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3]420“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3]420。《灵枢·岁露》也谈到营卫气盛则“肌肉充,皮肤致”[3]492,营卫气虚则“肌肉减,皮肤纵”[3]492,所以从皮肤和肌肉的形体表现可以大致推断出机体营养和防卫的功能运行状态。

从“神”的方面来说,《内经》概括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3]9,强调人要情绪安定、心理正常,“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3]9,不被过度的欲望所驱使,不为物质的追求所迷惑,“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3]9,保持内心的宁静,适应社会而得到自我满足,“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9。《内经》强调人要与外界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和自己实际的生活状态相和谐,主张和喜怒、畅情绪,精神内守,心境平和,从而保持营养和防衛之气的和谐运行,维护人体健康。正如《灵枢·本神》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3]325

二、望闻问切:理想身体的评价方法

《内经》不但提出了理想身体的判断标准,而且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理想身体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内经》的诊法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强调“四诊合参”: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收集信息,不仅要观察神色、形体、脏腑、声色、脉搏等具体表现,还要将其综合应用,才能得到关于营卫之气运行状态的正确判断。

所谓望,即观人气色。望诊通过观察人的面部色泽、眼睛神采、形体姿态等,从而确定人体营养和防卫之气的运行状态。《灵枢·本脏篇》云:“视其外应,以知其藏,则知所病矣。”[3]423《内经》望诊主要分为“望神”和“望色”。《灵枢·天年》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3]435神的状态是判断人体营卫气运行调节正常的重要标志。《素问·脉要精微论》有:“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3]58,姚止庵注此句说:“精明以目言,五色以面言。”[4]中医望诊重视望目,认为眼神有光彩是人体营卫之气功能调节正常的表现。

望诊也特别重视面色的变化,曰:“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3]49。营气、卫气皆通过经络上行输注于面部,面色改变可以灵敏地反映人体营养之气和防卫之气的运行和分布变化。“赤欲如白裹朱”[3]58,面色红润是面部皮肤循环通畅的标志,见微而知著,它反映了身体整体的血管舒缩调节正常,各种物质输送通畅,营养和防卫状态良好。通过仔细观察和系统总结,《内经》独创“五色诊”理论,即“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3]427,认为五种相异的面色分别能代表身体营卫气不同性质的病变。

闻诊运用听觉和嗅觉,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闻声音,即通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调、咳嗽等各种声响,根据声音的高低清浊等状态来区别身体内部的寒热虚实。“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3]58这些都讲述了闻声问疾的原理及要点。嗅气味的对象包括人口腔和各种分泌物的气味,通过对人身散发的不同气味加以分析,可以提示人体营养和防卫功能的变化状态。气味的不同和人体的营养和防卫密切相关,以进食为例,腐败的食物所散发出的对人体有害的气味会引起机体排斥的反应,机体可以通过气味迅速识别出来,从而减少或避免因为进食这些食物引起的身体的损伤;对人体有益的食物所散发出的鲜香则能吸引生物主动觅食,从而促进机体的营养和生存。人体嗅觉对气味的不同反应是生命长期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古人通过对气味的不同分辨,可以判断机体营养和防卫功能的不同状态。

问,即询问。问诊即向病人询问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身体功能状态变化的判断。这些考察是和《内经》关于营卫气运行基础理论密切相关的,营卫之气来源于饮食,循行于经络,受内外环境变化、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所以中医特别关注饮食、消化等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尤其注意针对妇女、小儿等不同对象所具有的差异详察细辨。

切,即切脉。一般常见的脉象有浮脉、数脉、滑脉、弦脉等。南宋崔嘉彦《脉诀》曰:“人身之脉,本乎荣卫。荣者阴血,卫者阳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5]此处的“荣卫”即是营卫之意。人体脉搏能比较灵敏地反应营养之气和防卫之气在身体中的运行和分布变化,因此,脉搏是《内经》特别重视的诊断方法之一。

三、理想身体的达成:《内经》提倡的养生法则

舒斯特曼对身体美学的理论建构面临三个重要任务,首要的是“恢复美学的本义,即改善生命(life-improving)的认知学科”[2]55。所谓改善生命,实质上就是中医所提倡的养生。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生在各种文明中都有所体现,如印度的瑜伽、泰国的按摩等,在中国则主要表现为中医。“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而朴素的养生思想在各种典籍中已有所记载,却未成体系,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黄帝内经》成书真正标志着中医养生学的确立。在《内经》中,有许多关于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庞大而息息相关的独特实践养生体系。我们可以将《内经》的养生法则主要归结为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形劳不倦”“调畅情志”“避其邪气”几种。

“食饮有节”指饮食要有所节制,要规律饮食。这一养生原则的提出和《内经》气论营卫化生的认识直接相关。因为营养和防卫之气都来源于饮食,所以必须保证充分的饮食摄入。《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3]86要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这些不同类别的食品搭配使用,才能保证人体获得充分营养物质摄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和防卫抗邪等不同生命功能活动的需要。而机体防卫功能正常,就可以减少和避免各种疾病的发生。《内经》明确反对暴饮暴食,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3]138,过量的饮食超过了肠胃的消化能力,阻滞于肠胃,会导致肠胃功能受到损伤,营卫之气转化过程不能正常进行,最终会损害人体的健康,变生出各种疾病。饮食过少或饮食偏嗜也会影响营卫之气的化生,损害营卫的运行和动态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灵枢·五味篇》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3]438《灵枢·五味论》曰:“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3]430

“起居有常”主要是指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遵循自然和人体规律。《内经》认为,营卫之气的运行与天地同纪,受日月的变化、昼夜的更替所影响,所以必须顺应昼夜和四时季节的变化规律,起居有常,以保证和维持营卫气的功能正常。《内经》尤其指出:睡眠和人体的防卫之气密切相关,所以应当按时作息,保证防卫系统的正常运行,减少疾病发生。

“形劳不倦”是指劳逸适度、不可过度劳累。人体中的营卫运转处于循环的过程中,形体适度运动有助于其正常运转,可是“劳则气耗”,如若过度,则容易耗伤营卫精气。《素问·宣明五气》提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3]88或行或卧,各种状态都不要过于长久。值得注意的是,过于长久的“卧”和“坐”也是一种劳,因为它们会妨碍营卫的运行。所以《内经》讲求劳逸结合,要在不倦的前提下适度运动以养生。《金匮要略》曾言:“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6]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保证气的流转无碍。

“调畅情志”是指人要避免情志过激,精气妄耗,保持营卫之气的充盛,阴阳匀平,勿使倾移,使疾病无从发生。中医认为,过度的情绪改变会损伤人体营养和防卫之气的运行,曰:“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3]25“大怒则形气绝”[3]15,所以中医特别重视对情绪的调摄,认为无论何种情绪都不可过极,而应适当保持节制。

“避其邪气”是指要注意主动躲避有害的病邪,因为病邪对机体的营养和防卫之气损害最大。防卫之气受病邪刺激被迫与之作战,会严重扰乱人体本身营卫的平衡,病邪还可能与机体争夺营养供给,这也会损害人体营卫的和谐,所以《内经》郑重告诫:“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3]487要象躲避箭矢和飞石一样,主动躲避病邪的入侵,截断其传播和侵入的途径,防止病邪对身体的损害。在新冠肺炎全球肆虐的今天,正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及时采取了“避其邪气”的应对策略,对病毒传播的各个环节层层管控,才扭转了新冠病毒传染流行的严重态势,保障了人民的健康。时至今日,《内经》所倡导的主动“避其邪气”的告诫仍然有其现实含义。

四、营卫养生系统与现代身体美学的构建

在《内经》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出了一套涵盖甚广、包罗万象的实用养生方法体系,主要包括饮食养生、药物养生、运动养生,还有中医的针灸、推拿、气功、拔火罐等。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各家各派提出的具体方法可谓数不胜数。然而,目前学界针对这些养生方法的分类或是流于表面,或是停留在对养生方法体系的百科全书式的分散介绍,反而失去了对养生实践的指导意义。单以武术为例:武术大致可以分为内、外二家,其中,太极、形意、八卦三者是内家代表,外家则一般统称少林,若想对这些派别进一步细分,又可以分至数十种之多。各种派别所要求的技术细节差异甚远,很容易使人迷失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庞杂体系中,难以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达到良好养生的目的。

那么,是否存在着一种建立在整体观之上的、更具一般性的法則,能够对整个养生体系及实践加以统率和指导呢?《内经》建立在营卫气论基础上的形神统一身体观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内经》中,无论是形还是神,都统一在营卫气化的基础上。“养神”“塑形”的根本目的在于调节人体营卫精气的和谐贯通。因而,笔者就此试图进一步构建营卫养生系统的概念。营,即营养之气,是生命的支持系统;卫,即防卫之气,是生命的维护系统。支持与维护相得益彰,持续优化,营卫两者相反相成,互根互用,生命方得以维持和发展。总的来说,营卫养生系统可以解释为一种以营卫为核心,以阴阳为纲要、以和谐为目的的养生系统,中心思想是营卫和谐。营卫和谐,生机才能旺盛,身体才能久存,形神才能统一,从而使生命得以颐养。

营卫概念简洁明晰而又意蕴深长,诸如中国的气功、武术、烹饪等传统文化中发展出的各种有助于身体优化的实用方法都由它而衍生,也都可以统一到营卫养生系统的概念根基上来。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门派繁多,不过追踪其理论建构的根源,其实和《黄帝内经》营卫气论息息相关。《拳经》曰:“气为卫,血为营。人之一身,全恃营卫。故曰:营非卫不运,卫非营不和。”[7]70营卫气论是武术健身的重要基础,中国传统武术特别强调练气的重要性:“演拳之法,务要练气。盖气者身之主也。……气壮则体健,气舒则百病除是也。”[7]70气功更是以练气为目的,它通过身体的修炼和意念的导引增强人体的防卫之气,以祛病延年,强身健体[8]。中国悠久的烹饪理论根源也和营卫有关,《内经》营卫气的认识奠定了以后中国饮食养生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9]。

营卫养生系统的观念在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中也有所体现。我们所说的营气与现代的营养学大致对应,卫气则与现代的免疫学多有相似[10]。《内经》关于饮食多样化的认识和现代营养学平衡饮食的理念是近乎一致的,并且从营卫之气化生的角度对这种饮食配伍原则给予合理的解释,对卫气抗御外邪、祛病及其运行的理解与现代免疫学的认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医学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和研究积累,基于防卫免疫系统和营养代谢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代谢免疫学(Immunometabolism)在本世纪初建立并逐渐发展[11]。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中医营卫思想的现代学科化体现,是跨越古今、古代与现代思想的因缘际遇。

营养和防卫关系密切,是机体稳态调节的核心机制。无论是营养过剩还是营养不足都会影响防卫功能(如图1),反之亦然。某种意义上,现代营养免疫学的不断发展正是中医营卫思想的现代学科化体现,是中国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因缘际遇。笔者据此构建了营卫养生系统的概念,它可以提供一种身体美学的统一框架,具有广泛的健康生活指导意义。

舒斯特曼在谈及身体美学未来的建构和发展目标时,着重提出身体美学的“理论框架”问题。他说:“关于身体的话语模式和发展途径有很多,在艺术史领域、生理学领域、性别研究领域、性研究领域、社会学领域,甚至还包括美容、举重、武术,其他技术和时尚,但我发现没有一种普遍的理论框架可以把这些观点整合到一起。身体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创造一个框架,在此之下,有关理解身体体验的不同方法可以相互协作,以改善我们的身体知识,提高我们的身体能力。”[1]16现在的身体美学仍然处于前学科状态,很多说法还处于朦胧认识和争鸣探讨的阶段,舒斯特曼目标中身体美学的普遍框架并没有有效达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营卫养生系统概念的提出,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普遍的理论框架。它经过了几千年实践的积累和检验,孕育出了灿烂纷繁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同时,它还能结合现代医学营养代谢和免疫学的进展,在新的时代不断涵盖和吸纳新的内容。在这个框架下,各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可以相互统一起来。这个概念框架还可整合现代健美、体育等各种身体训练方法,并且可能为创造和完善新的养生方法提供可行的方向和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充斥着各种身体意象。在大众传媒的助力下,身体成为了人追求的目的本身,减肥与健身产业勃然兴起。身体的外在标准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被强调,不合标准的人会承受社会舆论和自我评价的轻视,甚至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一种缺陷,无法获得认同感:“一个本可以轻松融入普通社会关系网的人,若具有该特征,可能迫使我们中间与之相遇的人注意到,并使我们转身背对他,从而剥夺了他的其他特征被我们注意到的权力。”[12]生活在群体中的人无法回避他人的目光,身体的商品化使审美标准趋向同一:青春、美丽、强壮……光鲜亮丽的运动员和模特成为健康和美的标准。然而,事实却是反直觉的:为了成绩进行高负荷训练的运动员是病痛率最高的群体之一,通过对46支篮球队的调研,姚鸿恩等人发现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患病率高达36.405%[13];法国超模Victoire罹患厌食症、抑郁症后写书揭露模特圈内的病态规则[14],她指出,自己的大部分模特好友因长期服用减肥药导致不孕不育。对身体的焦虑迫使人们不惜使用过度节食、整容等方法进行塑形,却忘记了塑形原本的目的在于使自己更加健康。从营卫养生系统的视角来看,这是由于过度重视挑战体能极限、单纯追求外在形体的改变而忽视了对身体营养和防卫过程足够关注的结果。过度的节食或锻炼往往导致营养和防卫过程紊乱,体质下降,产生更多疾病。诸种病态现象都是不和谐、不平衡、不符合营卫生息之道的。

养生的本心就是要改善生命。无论是塑形或是养神,究其根本都是要达到身体的圆融和谐,使得生命活动正常运转,而身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就是营养和防卫之气相反相成的和谐充盈[15]。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目的都是要使营卫调平、和谐贯通。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只要人体达到营卫匀平、和谐如一,无论高低胖瘦、青春衰老都可以被纳入美的维度。如果营卫养生系统紊乱,就会损害形体和精神,从而产生种种病态,美也就无从谈起。营卫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的养生亦是如此。因此,人们不必拘泥于种种繁琐的细节,只要坚持营卫和谐这一核心,就可以实现“道在于一”[3]53的养生大同境界。营卫养生系统概念的提出,可以使各种养生方法统一到一个普遍原则之下,因而具有广泛的健康生活指导意义。

“营卫”概念及其丰富的哲学内涵近年来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关注。祁洞之指出,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的理性基础就在于营卫哲学,这种注重整体的思维泛布中国哲学的各个角落。不仅是人的身体,类似于生命的复杂系统都可以上升到营卫哲学层面进行分析,寻找其动力学来源[16]。因此,营卫养生系统概念的提出既有其医学和美学方面的现实意义,又有哲学层面的独特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17]中医流传数千年的身体认识和健康养生的实践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思维和深刻的科学精神,是古代人民長期实践反复总结的智慧结晶,它对于提升现代人们对于身体的认识、改善生命的质量、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同时,它还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中国传统关于身体认识和实践的各个分支大都渊源于《黄帝内经》营卫气的理论。对于营卫养生系统的概念和实践仍然需要深挖细掘,虽然目前做的还很不够,不过,初步的研究已经显示:中国传统医学基于营卫的认识有可能为现代身体美学的建构贡献出东方的独特智慧和中国的元素和力量。

注释:

①果,同“裹”,指皮肉紧密连结,不相分离。

②,指大块的肌肉。《灵枢·邪客》说:“地有聚邑,人有肉。” “”以肌肉聚集隆起为特点。王冰《素问》注说:“肉之标,谓肘膝后肉如块者。”张景岳:“者,筋肉结聚之处。”即如胸大肌、三角肌、肱三头肌、腓肠肌等人体表面容易见到的块状肌肉皆可称之。

参考文献:

[1]徐黎,亓校盛,席格.艺术界定与身体美学——对理查德·舒斯特曼教授的访谈[J].美与时代(下),2014(10):13-17.

[2]程相占.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从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谈起[J].文艺争鸣,2010(9):54-57.

[3]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一)内经分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4]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九)[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7.

[5]崔嘉彦.崔真人脉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

[6]张仲景.金匮要略[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8:1.

[7]卢安.中国武学之“气”特征及翻译[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9-73.

[8]胡春申.试论《内经》卫气与气功硬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5):37-39.

[9]季鸿.中华民族食物和营养理论的历史演进[J].饮食文化研究,2006(4):3-16.

[10]夏菲菲,刘震超,周明爱,周东浩.近十年营卫学说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4):276-279.

[11]Man K, Kutyavin VI,Chawla A.Tissue Immunometabolism:Development, Physiology, and Pathobiology, Cell Metabolism[J].Cell Metabolism,2017(1):11-26.

[12]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M].王圆圆,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207.

[13]姚鸿恩,荣湘江.我国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患病率调查[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5(3):175-178.

[14]Victoire Dauxerre .Size Zero: My Life as a Disappearing Model[M].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17.

[15]周东浩.中医:祛魅与返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6]祁洞之.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基础的营卫哲学[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9.

[17]吴勉华,黄亚博,文庠,冯文清.学习总书记重要论述,坚定中医药发展自信[J].江苏中医药,2019(7):5-13.

作者简介:周熠,南开大学哲学院。

周东浩,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从冬病夏治论三伏贴之刍议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养心的境界
浅谈黄帝内经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帝内经》的阅读理论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