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的阅读理论

2014-08-27李如辉郑红月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理论研究

李如辉+郑红月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黄帝内经》中丰富而又行之有效的阅读学理论,在《黄帝内经》的多学科研究实践中却是个“盲区”。本文从《黄帝内经》的阅读认知思想、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理论、阅读心理学、阅读方法四个方面,揭示其丰富的阅读学理论内涵,以冀达“法于往古,验于来今”之目的。

关键词:《黄帝内经》;阅读学;理论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4.014

Reading Theory in Huang Di Nei Jing

Li Ruhui, Zheng Hongyue

(Librar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 Though the reading theory in Huang Di Nei Jing is abundant and effective, it is still a “blind spot”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Huang Di Nei Jing. This article aimed to reveal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reading theory in Huang Di Nei Jing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reading cognitive idea, reading subject and reading textual theory, reading psychology, reading methods, with a purpose to put the ancient experience into todays practice effectively.

Key words: Huang Di Nei Jing; reading educa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历来被医家奉为圭臬。由于《内经》广泛撷取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阅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因此,它又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经》丰富而又行之有效的阅读学理论,在其多学科研究实践中却是个“盲区”。

本文拟就《内经》的阅读认知思想、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理论、阅读心理学、阅读方法四个方面,揭示其丰富的阅读学理论内涵,以冀达“法于往古,验于来今”(《灵枢•官能》)之目的。

1《内经》的阅读认知思想

1.1科学的认知观——“道无鬼神”

阅读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内经》认为,宇宙是由气这一物质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云:“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ZD94)

第一作者:李如辉,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藏象学说。E-mail: hailuo1963@126.com

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宇宙以及人类社会不仅有着自身的规律,而且其规律又是客观的,即“道无鬼神”(《素问•宝命全形论》),因此,作为宇宙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规律的“道”是可以被认知的。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尚未得到认识的“道”,只是因为人类尚未把握相应的“术”而已。故“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1.2阅读认知的终极目标——“知道”

“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道,所行道也”(《说文解字》)。引申为“道理”、“方法”、“秩序”、“规律”与“法则”等。“道”在《内经》一书中,既指自然界(天地)的根本规律,又指人类社会(人)的根本规律。故“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气交变大论》)。

《灵枢•逆顺肥瘦》认为“圣人”以“道”为事。《素问•气交变大论》认为“圣人”以“道”为业,云:“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可见,《内经》认知的终极目标是“道”,认为只要“道不惑”,就能达到“要数极”(《素问•举痛论》)的要求,也就洞悉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1.3阅读认知的目的——“用之不殆”

阅读之所以必要在于其价值,王余光教授曾将阅读的价值归纳为四个方面[1]:①探索未知、创造自我;②接受教育与获取知识;③知识存储、文化传承与延续;④人生的一部分。而《内经》对阅读价值的认识,则有“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德泽下流”(《素问•天元正纪大论》),“为万民式”、“为万民副”(《素问•疏五过论》)等。但诸般价值,又实为一“用”而已,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用之不殆。”这般归纳也见之于后人,如陆九渊便将“圣哲之言”譬之“药笼方书”,其价值在于“良医所用”、“愈疾而已”(《象山先生全集•与颜子坚》)。

2《内经》的阅读主体、阅读文本理论

2.1阅读主体

阅读作为人类的认知活动,自然离不开其主 体——人,即读者。《内经》高度强调阅读主体的差异性,《灵枢•五变》云:“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岓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驰,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于人乎。”

基于以上认识,《内经》努力从不同角度构建阅读主体的分类体系,要之大致有五:①《灵枢•官能》分为“明目者”、“聪耳者”、“捷疾辞语者”、“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疾毒言语轻人者”、“为事善伤者”;②《素问•上古天真论》分为“愚智贤不肖”、“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圣人”、“贤人”;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分为“智者”与“愚者”;④《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分为阴阳二十五人;⑤《灵枢•通天》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明确阅读主体的差异性以及各自的心理等特点,对于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所谓“各得其人,任之其能……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灵枢•官能》)。

2.2阅读文本——天(文)、地(理)、人(事)、书籍、闻见

将阅读等同于读书是一沿习已久的错误,阅读是阅读主体(读者)与文本(可以是一本书,可以是整个宇宙,也可以是社会万象……)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体现。正是在对阅读做这样一种理解的基础上,《内经》自觉地突破了书籍的局限,而是将阅读文本扩充到“万有”世界,既包括了宇宙自然天地,又包括了人类社会,既包括了书籍,又包括了闻见之知等,从而体现出包罗万象的特点。

2.2.1天(文)、地(理)、人(事)《素问•五运行大论》云:“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此即为以天地宇宙自然为文本的阅读活动。同时,《内经》认为,只有以天地(宇宙自然)、人(社会)为文本,才能把握至高无上的“道”,这也正是《内经》反复强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素问•著至教论》云:“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灵枢•逆顺肥瘦》云:“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2.2.2书籍《内经》认为,书籍乃圣哲之言,可以“为万民式”、“为万民副”(《素问•疏五过论》),体现了其重视间接经验的阅读思想。间接经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正如《素问•征四失论》所云:“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

据《素问•疏五过论》云,《内经》一书在编撰过程中所参考的古籍书目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明堂》等,并认为在博览群书、“审于始终”(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可以横行”,即明•董其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之意。

2.2.3闻见之知《灵枢•师传》云:“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灵枢•官能》云:“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司诵之,子听其理。”显而易见,以上经文涉及到“口耳相传”等“非书写”载体的文本,该类文本同样成为《内经》的重要阅读内容。

3《内经》的阅读心理学

《内经》在医学心理学领域有着卓尔不凡的建树,可以这样认为,现代心理医学所涉及的基本范畴,在《内经》中均有着不同程度的论述。《内经》把人的认知过程划分为感知(“任物”)、记忆(“忆”)、想象(“存变”、“远慕”)与思维(“因虑而处物”)四个阶段(《灵枢•本神》),将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划分为“怒、喜、思、忧、悲、恐、惊”七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并明确指出意志的调节情感、驾驭精神、适应外环境变化等作用——“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暑,和喜怒者也”(《灵枢•本脏》),这些内容与阅读心理学无疑是互通的。

《内经》认为,科学的认知观——“不拘鬼神”是阅读的前提条件,“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五藏别论》)。

《内经》认为,对学问必须怀揣虔诚之心,阅读态度必须严谨。《灵枢•终始》云:“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而《灵枢•禁服》则要求学者通过“斋宿三日”、“歃血之盟”的宣誓,才能获得受传的资格,即“歃血传方”,这不仅体现了《内经》对治学授业的严肃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学者本人的至诚与决心。

《内经》认为,阅读须静心,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即《素问•宝命全形论》所云“静意视义”。

《内经》还对阅读提出了“言人”与“厌己”、“知我”与“知彼”的双重要求。云:“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以我知彼……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要求解文时既要了解作者以及其他读者,又要反观自身,提升自我。正如《老子•三十三章》所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内经》的阅读方法

《灵枢•逆顺肥瘦》云:“圣人之为道者……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这就是《内经》对于“方法”的态度。《内经》不但在对待“方法”的态度上予阅读实践以深刻的启迪,而且在长期的医学教育实践中,总接出了丰富且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4.1诵、解、别、明、彰

诵、解、别、明、彰是一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五步学习方法,见于《素问•著至教论》,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

诵,又称“讽诵”,即朗读、诵读、背诵。除《素问•著至教论》外,还可见有“每旦读之”(《素问•玉机真藏》)、“余司诵之”(《灵枢•官能》)、“汝受术诵书者”(《素问•示从容》)、“然尚讽诵弗置”(《灵 枢•禁服》)等,足见《内经》对“诵”一法的强调。《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引《魏略》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荀子认为“诵数以贯之”(《荀子•劝学》),即反复诵读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并在《荀子•大略》中进一步指出“少不讽诵……虽可,未成也”,即少小读书不讽诵,虽未尝不可,但不可能有所成就。司马光云:“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训学斋规》也认为“诵”与“默读”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告诫:“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

解,即“解其意”,知其大意。“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乃我国阅读传统之大忌。《内经》认为,求“解”的途径主要在于“讽诵”,故曰:“请受道,讽诵用解。”(《素问•著至教论》)

别,即通过比较,分析鉴别。“别之奈何”(《素问•举痛论》)、“何以异之”(《素问•咳论》)、“何以别之”(《素问•痿论》)等论述,示人在别异中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个性。若不能别,则“世主学尽矣”(《素问•著至教论》)。

明,即明其理,全面通晓、系统掌握其细节与全貌。

彰,即彰显理论,为阅读活动的最终归宿。在《内经》看来,其途径为学以致用、知行结合。“法于往古,验于来今”(《灵枢•官能》)。“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素问•举痛论》)。“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灵枢•师传》)。“临事以适道术”(《素问•解精微论》)。参合《内经》各篇,其强调“行知结合”而达“彰”的用意大致如下: ①深刻领会、熟练掌握所学知识;②体现知识的“用”;③纠正知识的不足或缺陷,甚至谬误,如(《灵枢•官能》云:“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④创造新知识,“去故就新,乃得真人”(《素问•移精变气论》)。

4.2集腋成裘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意谓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道要而博,小而大。”“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意谓大和小、终与始、难和易是互相转化的,读书应由易图难,由小成大。阅读始易而后难,若能知其难并重视之,便能化难为易,而终免于难。

4.3旦暮勤服

“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灵枢•禁服》)。可见,学问浩如烟海,必须刻苦攻读,狠下功夫,“旦暮勤服之”、“韦编三绝”,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成就。

4.4比类

《内经》从气论自然观出发,认为世界万物,尽管无限多样,但均在各自的气化运动过程中成为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以此为前提,《内经》将注意的焦点集中于事物的共性上,广泛应用“援物比类”,因为类比的逻辑正在于事物的同一性,类比推理、类比说理成为《内经》建构及阐述医学理论的核心方法之一[2]。“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灵枢•外揣》),“夫圣人……援物比类”,“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素问•示从容论》)。

4.5满与约

“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灵枢•禁服》)“满”谓学问的量的积累,“约”谓学问的总结与归纳;“满”而不知“约”,则不知其要,错综纷繁的知识因缺乏系统的归纳而无法掌握和运用;未“满”而“约”,虽知识数量有限而易于归纳,但终因知识有限而为“下材”与“工”;《内经》强调阅读的广度——广求博采,“览观杂学”(《素问•示从容论》),“私览于诸方”(《灵枢•病传》),待“囊满”而后“约”之,方可为天下师。

4.6“请问不知”

《内经》以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诸臣子之间的问答体例编撰,所以在《内经》看来,质疑问难、虚心求教不单是好学的态度,也是学习的美德,更是启迪创新思维的过程,并以“请问不知”(《素问•示从容论》)告诫读者。

5小结

《内经》的阅读理论对于指导当今社会的阅读实践仍不失其价值,本文所述实为以管窥豹,旨在抛砖引玉,《内经》丰富的内容及其深邃的内涵有待于同道作进一步整理挖掘。

参考文献

[1]王余光.中国阅读文化史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134.

[2]李如辉.发生藏象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59-61.

(收稿日期:2014-03-03,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理论研究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双钢琴演奏心理调控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养心的境界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