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研究
2020-10-12王青春
王青春
摘要:针对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求,研究编制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以图文并茂、易于解读的方式指导历史建筑修缮和利用,同时完善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体系。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
1 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杭州市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80年代就开始探索名城保护和文物保护。自2005年以来,杭州主城区共公布了354处历史建筑,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建筑类型包括传统民居、花园别墅、里弄住宅、商业建筑、文教建筑、产业建筑、办公建筑等。目前已有约300处历史建筑得到修缮,但由于历史建筑情况复杂,且国内历史建筑保护尚缺乏完善成熟的保护体系,杭州在历史建筑保护实践方面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修缮设计和利用指导难。
1.1 修缮设计指导难
目前,国家只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设计明确了资质要求,对于历史建筑的修缮设计没有明确资质要求。杭州也只有几家设计院有相应的专业水平和设计技能,大多数设计师缺乏保护观念和保护修缮设计的经验。尤其是在室内装修方面,无论是在文物修缮中,还是在历史建筑的修缮中,均没有相关的文件和规定对此作要求。杭州历史建筑的修缮方案审批和后续管理主要依据《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图则》(后简称《图则》)。而《图则》主要明确了单体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大致的保护要求,过于笼统,缺乏直接指导力,由于此类指导性文件的缺乏,导致在具体实践中,缺乏真正强有力的指导、控制手段。
1.2 活态利用指导难
历史建筑需要活态利用才能延续其生命意义,但大部分居住在内的产权人、使用人、管理人为普通老百姓,他們看不懂专业性强、复杂的设计图纸,也不明白历史建筑需要保护的部位和要求,在转换使用功能时,往往破坏历史建筑的重要部件和文化形象。因此急切需要将专业技术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专业图纸以深入简出的形式进行解读,让老百姓看得懂。
2 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研究的意义
《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制度,是对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法规和《图则》的具体解释和细化,结合特定保护对象提出具体的保护要求,分层次,分类别的对相关概念和术语进行阐述和界定,以弥补有关法规和条款的不足。导则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具体实施保护修复、日常使用进行指导,使二者紧密联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导则》将成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环节,创新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规范,填补管理中的空白,从而促进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体系的完善。同时也将对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深化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3 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的框架和内容
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的基本框架主要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3.1 编制说明。主要介绍该处历史建筑的编制目的、依据以及关于导则图文的有关说明。
3.2 基本情况概述。以文字、表格形式描述该处历史建筑的风貌特征、历史沿革等基本情况,并进行综合价值的分析和评估,明确历史建筑的保护类别。包括:
3.2.1 建筑概况:包括基本情况、建筑风貌和历史沿革三部分内容。
3.2.2 综合价值评估及保护类别:主要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环境价值、使用价值五部分来分析历史建筑的价值特色和内涵,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类别进行评定。参照《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规定,将历史建筑分为三类。
一类历史建筑:要求其建筑的外部风貌、主要平面布局、特色结构和构件不得改变。
二类历史建筑:要求其建筑的外部风貌、特色结构和构件不得改变。
三类历史建筑:要求建筑的主要外部风貌、特色构件不得改变。
3.3 保护和使用要求
3.3.1 总体保护要求:依据历史建筑的保护类别和《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中该保护类别的要求进行细化制定。
3.3.2 保护部位:从建筑本体的外部风貌、内部风貌、空间布局和环境等方面列举该处历史建筑的重点保护部位和风貌保护部位。
3.3.3 管理使用要求:以文字形式从使用功能、配套设施、日常维护三方面提出历史建筑的日常管理和使用的要求。
3.3.4 保护控制图。主要依据历史建筑测绘的总平面图、分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特色构件节点大样图等图纸的基础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历史建筑相对应部分的照片,详细标识历史建筑在外部风貌、内部风貌、空间环境、周边环境等部分中的重点保护和风貌保护的具体部位、编号及其保护要求,力求将专业图纸形象化,深入简出,成为普通老百姓能够看的懂,理解得了的图纸。
参考文献:
[1]闫力,杨昌鸣,汝军红.论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407-410。
[2]孙全文.历史建筑再利用之理论与实践.城市建筑,2005(2):17-21。
[3]王文婷,孙宁,曹新茹.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与保护技术研究.门窗.2003(4):150-152。
[4]周建峰等.旧建筑保护与再生论坛.时代建筑,2006(2):66-67。
[5]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