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型公路绿化景观导则式设计方法探讨
2019-06-28刘翔高宁
刘翔 高宁
摘 要:针对郊野型公路沿线环境条件的综合性、复杂性,为设计能更有效的实施落地,结合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主导因素进行类别化、差异化的导则式绿化景观设计方法。
关键词:郊野型公路;绿化景观;导则
中图分类号:U41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16-0095-0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long the suburban highway,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landing more effectivel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lassify and differentiate the guiding greening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through the leading factors.
Keywords: suburban highway; greening landscape; guide
近年来,随着人们自驾游出行方式的普及,公路交通与旅游融合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逐渐兴起,随之各地“最美公路”的评选,“生态长廊”、“山水画廊”等公路景观称谓的竞相出现,以及很多处于城郊或城际之间的郊野型公路,其沿线景观面临着提升改造的需求,尤其公路沿线绿化景观的优劣已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1 郊野型公路的特点
本文重点关注的郊野型公路,主要指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干道、高速公路等,有其显著的特点,也是影响其沿线景观设计不同于其他类别景观的因素。
1.1 路侧地形地物复杂多样
逶迤穿梭于乡野自然之中的公路,沿线景观在山地、河流、村镇、农田、林地、沟坡、闲荒地等地形、地物中交错变化,视线所及皆为其景。复杂多样的环境,也使得沿线可利用的地块分布琐碎、杂乱无序、连续性差,可绿化用地有限。
1.2 不确定因素突出
在公路相对明确的路基之外的范围,往往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涉及一定的农户宅地、农田等用地权属、用地边界模糊、其他项目用途等问题。
1.3 注重宏观感知与粗放管理
郊野型公路一般路线较长或跨区域,动辄数十公里,一般以车行为观赏方式。在线性空间路径下的行驶过程中人的视觉感受,不同于日常的步行、静观等园林赏景的感受。其不需要驾乘人员仔细欣赏品味,更多的是瞬间印象,这样的景观不需要过度追求细部[1]。此外,其景观建设和后期维护,都难以保证大量的成本投入,甚至后期极有可能长期无人维护。
2 郊野型公路绿化景观的现存问题
2.1 照搬城市绿化景观形式,与自然环境割裂
处于乡野环境中的公路,应通过因地制宜的景观组织,形成自然、和谐、乡土的沿线绿化景观风貌,而实践中屡见盲目套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一些方法和原则,并将不适合公路环境要求的市政园林绿化、广场雕塑和室内装饰等美化手法应用于公路景观营造中[2]。
2.2 设计难以实施落地,与现状条件脱离
郊野型公路的路侧条件,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干道、高速公路等有预留明确、规整的绿化景观用地,可落实固定的绿化标准段形式。其相关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且實践中许多设计人员在前期忽视详实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工作,缺乏与复杂多样的现状相对应的绿化设计方案,导致在实施阶段难以落地。
2.3 忽视视觉心理特性,欠缺安全科学意识
绿化景观属于公路沿线景观的主体,其不仅依附于公路的地理环境条件,更需顺应公路行车安全等特性。目前,无论从司乘人员的行车安全的视觉需要、动态视觉心理感受,还是与沿线相关设施的防护避让,在设计实践中都未被充分的重视,欠缺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导。
2.4 景观效果短暂,欠缺后期维护
由于一些郊野型公路的绿化景观采用城市化的景观模式,形式复杂且缺乏地域特色。短期内能起到绿化的效果,但是多数会因不能适应而开始退化枯死,加之缺乏后期养护,形成再次裸露和二次绿化的问题,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3]。
3 郊野型公路绿化景观的设计原则
公路沿线绿化景观的主要功能是防护、遮荫、美化、降噪、引导等。对于郊野型公路,在具体设计时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3.1 以人为本,安全保障原则
安全性是公路景观设计的第一准则,其他一切因素都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没有安全作为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4]。设计应从人的视觉生理特点出发,结合公路的路线特点,充分考虑绿化景观对司乘人员在行车时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及视觉上的遮挡、眩光等视觉障碍,实现公路景观的安全舒适[2]。
3.2 以地为据,分类落实原则
依据路侧地形、地物条件的不同,在尊重和保护现状植被的前提下,针对沿山、滨河、田地、村镇、边坡等不同条件和类别,在总体统一景观基调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绿化景观的措施引导。“宜绿则绿,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因地制宜,管造并举”,才能做到多元化配置,与周围大环境相结合[3]。
3.3 以简为形,自然协调原则
郊野型公路沿线一般都呈现为“大林大田大山”等景观特征,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宏观层面的感受。因此,在人为造景时,应着眼于构建大尺度的景观效果,以简洁、明快的景观形式更能融合进乡野自然的大尺度环境中,而追求小尺度、多层次、结构复杂的景观形式,效果反而会显得杂乱、无序、趋向城市化,且对后期维护的依赖较强。
3.4 以适为管,经济长效原则
基于郊野型公路其路线长、跨区域的特点,为了将其绿化景观营建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且尽量减少后期管护的压力,在前期设计阶段应选用抗性强、易成活、低管护的适生乡土植物,以自然式种植形式为主,以及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采取适宜的景观措施,从而有效的达到低成本、低管护、可持续的目的。
4 郊野型公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方法
在实践中,通过参与了在郊野环境下的多条国道、省道的沿线绿化景观设计工作,或穿越平原为主,或翻山跨河,平均长度以30至50公里长度为主。面对绵长且沿路变化复杂的环境条件,及路侧时而紧迫局促、时而断续破碎的用地空间,对于用个别标准段就能应对的城市干道等边界清晰、用地明确的常规设计方式而言已无所适从。
通过设计实践的积累,逐渐认识到应针对具体公路的自身环境条件,将分散破碎的现状信息归类,因地制宜、相地而生、针对性的提出各类别对应的景观绿化措施,才能清晰、有效的指导实施落地。因此,本文讨论的重点就是如何有效指导郊野型公路绿化景观营建的设计方法。
4.1 现状调研与记录
不同于城市干道、高速公路等相对简单明晰的现状,郊野型公路需耗费较多的时间、精力进行多次的现状踏勘,尤其重要的是需要进行详实的影像、纸面的记录工作,以便将数十公里分散破碎的现状信息分析归类。同时,需收集、明确沿线可利用的用地空间的权属、相关市政设施、项目的情况,以及需予以保护的内容等。此阶段的工作在实践中往往被轻视,会从根本上影响设计的可实施性。
4.2 资料梳理与总结
针對大量的现状信息,分析总结沿线现状景观的优势和突出问题,从沿线呈现出的空间类型或沿线现状景观质量等不同角度出发,导向出该条公路总体的景观定位,明确公路的景观功能和风貌,搭建起基于类别的初步设计导则框架。
4.3 分类导则与设计
通过多条公路的实践后发现,对于郊野型公路而言,单独的提出个别设计标准段形式,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且设计方案在实践中往往会面临较大的变动,尤其设计复杂的方案更会难以落地。而将沿线景观以主导因素予以归类,形成相应的与现状对应的导则化的设计内容,该导则包含每一类别的现状、设计方案及措施、要求等,这样的设计方法才是有效、有意义的。以下三种不同的主导因素进行分类的导则形式,在实践中是涉及较多的:
(1)沿线地形较复杂,空间变化多样(以空间类型为主导):
一般多见于山地环境的公路,其地形、空间是最制约其绿化景观营建的首要因素,以此为出发点,将“全线分段、路侧空间归类、按类落实树种、对号实施”。例如商洛市由北环线至四皓镇段落的省道307,长约34公里,首先“全线分段”暨按照沿路的地理空间特点及节点规划,宏观的划分为9个绿化段落,便于未来分标段实施;每个段落予以“路侧空间归类”,将断续破碎的用地按类别和编号各自统一起来,提出相应的详细方案及措施,形成“菜单式”的设计导则,暨遇山、遇田、遇村等都可在其中找到各自的实施方法;“按类落实树种、对号实施”,暨明确各个空间类别的绿化树种和方式等。也许看似复杂,但却能准确、有效的指导绿化落地实施,避免形式美却无用的设计。
(2)沿线地形相对平坦,空间变化相对较少(以绿化方式为主导):
一般地处平原地带的郊野型公路相较山地环境,其空间变化影响因素较小,如何绿化则成为其考虑的主要因素,适宜从绿化实施方式的角度进行分类引导,分别对应于次要因素的现状地理空间条件。在此分类条件下,可首先将不利于公路行车安全及不具备种植条件的“不宜绿化”地带予以排除,将设计范围精简至可绿化区域,以乔灌木、地被等不同组合方式进行落实。例如商洛市至丹凤县的国道312段落,全长约40公里,按以下内容展开了设计导则。
(3)沿线制约因素较少,有一定的绿化基础,仅需加以提升(以景观质量为主导):
实践中,有的郊野型公路之前已进行过景观绿化,具备一定的绿化基础,且沿线空间条件也经过整治或影响不大,为了进一步的环境提升加以完善。此类公路在现状分析阶段就需将其景观质量予以分类总结,例如梳理为“现状优良、现状较好、现状稀疏、缺乏绿化”等类别,结合必要的用地空间补充,形成针对性的提升引导措施。例如秦汉新城的五陵原路长约37公里,以绿化提升为主,其设计导则包括内容如表4。
4.4 沿线的重点注意事项
鉴于行车安全对于公路至关重要,在分类设计导则中应着重对特殊地带的设计要求予以强调。例如:公路弯道处其内侧应以低矮绿化为主,避免种植遮挡视线的乔灌木,而弯道外侧宜随公路线形种植乔木,形成视线诱导,以增强弯道处的行车安全性;各交叉口处、桥涵两端等区域的规定视距范围内应视线通透,避免绿化遮挡等;公路的竖曲线路段,应利用绿化高低组合引导行车视线;以及绿化与沿线输电线路的水平、垂直距离的避让要求等。此外,沿线景观应每5~10km变化一种形式,以避免司乘人员的视觉疲劳,提高行车的视觉和心理的舒适感[5]。
此外,设计导则其具体分类内容和要求需根据具体公路的不同特点,进行各自的调整和完善,从而适用于千变万化的郊野公路环境。
5 结束语
本文讨论的导则式绿化景观设计方法,基于郊野型公路其沿线环境条件的综合性、复杂性,不同于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相对标准化环境,为设计能更有效的实施落地,提供一种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需要设计者从现状的混乱、无序、破碎之中,把握主要特点,通过其导向归类,在差异化的各类别下建立各自的相对标准设计,形成有序、可循的实施依据。
参考文献:
[1]唐正光,熊世,彭祖强,等.公路景观赏析与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08):270-272.
[2]朱琳,冯林林.衬托乡野风光的城乡公路景观设计初探[J].现代园艺,2017(02):81.
[3]耿满,马国强,朱国飞.公路沿线森林生态景观建设的新思路[J].林业建设,2015(04):91-93.
[4]陈太华,万冬华,马良成.基于交通安全的公路景观设计[J].公路交通技术,2011(03):143-145.
[5]卜艳梅.公路景观的构成特点及设计原理[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0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