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慕道德文章赓续学术传统
2020-10-12周可
周可
2020年6月24日,在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陶德麟先生逝世一个月之际,武汉大学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陶德麟先生追思座谈会。
追思会由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主持,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出席追思座谈会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先达,南开大学荣誉教授陈晏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李景源,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孙正聿,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异宾,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原院长吴晓明,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胡德坤,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朱传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馮平,陶先生的遗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佩钧以现场发言、书面发言、视频留言和远程连线等方式回顾了与陶先生的交往,肯定了陶先生的学术成就、理论贡献和品格风范,表达了对陶德麟先生的深切缅怀。陶德麟先生的家属代表、武汉大学部分校领导、教师和干部代表以及陶先生的生前好友、学生弟子参加了追思座谈会。
韩进书记在致辞中指出,陶德麟先生敢于坚持真理,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把毕生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学术泰斗。他始终勇立时代潮头,自觉担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召开追思座谈会,就是要学习陶德麟先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习他的治学精神、担当情怀和师者风采。
一、“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的理论大家
陶德麟先生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学术泰斗。南开大学荣誉教授陈晏清高度评价了陶德麟先生为我国哲学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领域,陶先生不仅提出了许多值得学界重视的新见解,而且继李达同志之后,带领武汉大学的学术团队,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学界公认的卓越贡献。他在学术研究中,既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立场和理论阵地,又总是以开放的胸怀,不断探索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哲学发展新路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李景源指出,陶先生毕生追求以学术立命,为真理呐喊,在真理标准大讨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领域作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陶先生的两篇论文《关于真理标准的几个问题》和《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是这场讨论中的“檄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领域,陶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理根据和方法论前提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别开生面的探索,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镇和排头兵。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称陶德麟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面旗帜和带头人。在他身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真懂、真用”不仅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极有特点。陶先生几十年忠贞不渝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在基础理论方面功底深厚;他的文章不仅具有明显的现实社会性,问题意识鲜明,还有一种气势,特别是大气和底气。
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将陶德麟先生的学术贡献及其特点概括为:注重家国情怀、具有问题意识、倾注中国化研究、用学术讲政治和平实表达思想。陶先生是一位以最平实语言表达自己学术思想的大学者,他的著作不故作深奥,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炼出“真”的哲学问题,其学术思想大都是针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通俗易懂又有实质性的内涵;陶先生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书斋里搞学问,而是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注重用学术讲政治、用大众化语言讲政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面,站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达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所要求的水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领路先锋;以陶德麟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还开创了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团结奋进、关爱后生的学术传统,共同奠定了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体框架、思想格局和队伍基础,是当代我国学术界、理论界的奠基人。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孙正聿认为,陶先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是先生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使命和追求;陶先生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学者典范,他以鲜明的立场、明确的论断和严谨的论证,切中要害,发人深省,引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原院长吴晓明概括了陶德麟先生学术研究的主题和特点。他认为,陶德麟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毕生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其道一以贯之,二是整个研究的落脚点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陶德麟先生先后研究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原理或实践纲领。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领域,陶先生的研究对于后来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上、学术上和学理上的阐述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异宾充分肯定了陶先生的学术贡献:其一,陶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领域启动最早的创造性的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带领武汉大学的学术团队开展了认识论研究;其二,陶先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从学院与个人的角度回顾了陶先生的馈赠与影响,并深情诵读了为缅怀陶先生而作的祭文。陶先生在担任哲学系系主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负责人期间,为哲学系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奠定了武汉大学哲学学科的学术地位。陶先生的《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一文影响深远。这篇文章以非常学术化的方式讨论并正确地回答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可以借用当代西方哲学的资源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思想,使之具有严整的哲学学术形式。同时也表明,以严密、严谨著称的哲学言说方式,完全可以用来讨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理论思维是可以深入到火热而真实的现实生活之中,并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给出清晰而具有真理性的回答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朱传棨是陶先生的生前好友和同事,他精辟概括了陶先生的治学特色。他指出,陶先生毕生致力于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既是作为人类谋幸福的科学真理去追求,又作为党的重大事业去研究,他对马克思主义做到了坚定信念、勤奋研读和创造性地应用。他在不同时期研究的课题和学术成果,都富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新颖性的强烈现实感,都回答了当时理论研讨中的诘难问题和理论原则是非不清的重要问题。他的研究不仅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而且直接推动了理论研究的进展,维护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使之成为现实实践和人们行动的向导。他还总是与时俱进充实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并且积极关注和涉猎有关学科的发展及其研究的进展。
二、道德文章两昆仑的学界楷模
陶德麟先生不仅是马克思主义领域的理论大家,而且以其非凡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品德风范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感染了每一位与他交往的人。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先达以书面发言的形式表达了对陶德麟先生的哀思,追忆了他和陶德麟先生认识的过程以及两人相识六十多年的情谊。陈晏清教授称陶先生是一位有温度的哲学家,待人热情、谦和,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还特别回忆起与陶先生交往的小事,感谢陶先生对南开大学哲学学科的帮助和支持。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胡德坤深情回顾了自己与陶先生交往的几桩往事,吟诵了十年前两人互赠的和诗,赞誉陶先生不仅是国内学术界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而且是他心目中的偶像,其形象可以用“完美”二字来表达。
孙正聿教授认为自己从陶先生那里学到了先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陶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令人景仰的儒雅的学者,内在的风骨与外显的风度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先生的言谈举止中;陶先生还是一位真正具有大家风范的学者,他的育人佳话,成为学界广为流传的美谈。
吴晓明教授指出,陶先生不仅通过他的思想和理论,而且通过他丰沛的人格品性影响了后辈学人。陶先生讲原则、讲道理、学问严谨渊深,但是对我们后辈始终是关切有加,非常的亲切,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他博雅多才,老辈风流但归于忠厚,其古文、书法和诗词堪称一流。张异宾教授也称陶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实践者,其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传统的儒雅风范。
吴根友教授称陶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学养,古体诗和书法水平很高。实际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一分子,陶先生恰恰以“具身性”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朱传棨教授认为陶先生是一位人品和学品一致的高尚学人,一贯与人为善,谦诚相待,其优良学风和高尚人品同样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冯平代表陶先生的学生表达了对陶先生的深切怀念和对师母吴老师的真诚祝福,并且把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概括为儒雅、谦逊、善待他人的谦谦君子的人生榜样;以天下为己任、以研究真正的学问为要、以最平实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学者榜样;以及关爱学生、成就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榜样。
追思会上,陶德麟先生的遗孀吴佩钧教授在视频留言中对出席追思会的同志表达了谢意,回忆了她与陶先生长达64年的夫妻情深。她特别感谢李达老校长对陶先生的关心与指引。她说:“我很感谢李达校长,他把德麟引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不管天晴或下雨,不管风吹雨打,都要意志坚强,永远忠于党,忠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几十年来,德麟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他做到了,他尽力了。”
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在会议总结中讲述了自己拜访陶德麟先生的经历,充分肯定了陶先生的贡献。陶先生的宽容、睿智以及对后辈校长的关心支持和对武汉大学的深厚感情都让他十分感动。他指出,陶德麟先生的理论研究,始终与党和国家的重大课题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大问题相联系,从哲学上回答不同时期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们树立了治学的典范。陶德麟先生的一生,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无限忠诚的一生,是为我国哲学教育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并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生。我们要从陶德麟先生几十年为学、为人、为师、为事的宝贵经历和精神财富中得到深刻启示,立足中国大地做研究,崇德尚学,追求卓越,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承担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继续在教学和科研上用心耕耘,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献。
(责任编辑 胡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