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新闻教育理念研究
2020-10-12聂远征吴思琪
聂远征 吴思琪
摘要: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已逾百年,该新闻教育团体开创了发展学理的学术教育、新闻本位的职业教育及启迪民智的人格教育三种培养路径,并依托于通识教育、博采推新、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方法实现其教育理念,最终以输送新闻人才和出版专著的形式反哺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面对当今媒体融合变革给新闻教育带来的挑战,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树立的新闻教育理念、实施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成果等,迄今具有启迪意义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新闻教育;新闻团体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9-0117-05
诚如著名史学家戈公振在《中国报业史》中所言,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该研究会开创了众多“第一”:1917年,北京大学徐宝璜教授率先为文科各系学生开设新闻学课程;1918年,中国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新闻学》,同年,中国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创立。该研究会这些开时代风气之先的创举,不仅向世人传递出一种新闻职业理念,而且奠定了国内新闻学的学科范式,并向业界和学界肯定了新闻教育的历史价值。研究会成立迄今已逾百年,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颠覆了传统媒介生态格局,传媒大变革正挑战一切固有的思维理念和生产机制,新闻教育的变与不变是眼下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角度探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新闻教育实践,以期对当今新闻教育具有启迪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教育理念
1919年2月19日,研究会宗旨定为“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蔡元培等人在研究会的教学活动中将这一教育理念通过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人格教育三种不同的培养路径一一实现。
(一)发展学理的学术教育
研究新闻学理是研究会宗旨的第一要义。研究会成立当晚,蔡元培到会,并提出了几个关于新闻学的核心观点:“凡事皆有术而后有学”,“苟不济之以学理,则进步殆亦有限。此吾人取以提出新闻学之意也”,“新闻自有品格也”。① 当时北京新闻学研究会虽暂时命名为“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少了一个“学”字,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蔡元培主张新闻学理研究,极其重视“学”的价值。研究会成立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归纳新闻学理论,从而指导实践。这种发展学理的教育观念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国内外新闻教育的基本状况。虽然国外新闻教育的开展比国内大概早10多年,但由于当时国内外的新闻教育都处于起步阶段,新闻教育更多依靠学徒制甚至“新闻无学”的风气大行其道,新闻职业并不受重视。正如胡适所说:“从前,新闻事业无人讲究,以为是用不着学的,只要会提笔作文,或能作几句歪诗,不论阿猫阿狗都可以做新闻记者。”②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中国新闻事业需要以学术性教育、专业化培养的方式争取学界和业界的认同,迅速步入正轨。二是蔡元培本人的报业从业经验。蔡元培早年参与创办《苏报》《俄事警闻》《警钟日报》等一批对中国近代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报刊,多年的报刊从业经历让他发觉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全凭经验,近代以来中国报业挣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报业经营模式和旧官僚的传统办报习俗中水土不服,如果总是依循旧官僚的办报经验,机械地全盘套用西方办报模式,不反思自身求诸于学理,则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十分有限。
在研究会活动中,落实新闻学理研究的领头人是徐宝璜。1917年,从密歇根大学完成报纸工作者培训项目的徐宝璜入职北京大学文科本科教授。1918年春,徐宝璜被聘为研究会导师。徐宝璜在《新闻周刊》的发刊词中特意写道:北京大学设立新闻学研究会的目的,一是 “介绍欧美所已发见之新闻学识于中国,二以继为精深之研究,期有所贡献,三以培植明白新闻事业方法及记者责任之人材”③。蔡元培认为当时欧美各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成体系的新闻学科。徐宝璜介绍欧美各国的新闻概况,还带来了欧美国家新闻学教育的培养机制和学术理论,十分契合蔡元培想把新闻教育带入学理轨道的构想。作为研究会主教导师和实际负责人,徐宝璜的留学经历和理论设想几乎奠定了研究会的学理研究走向,他的教学布局也为后来的新闻教育发展构建了最初的模板。
(二)新闻本位的职业教育
增长新闻经验是成立研究会的第二要义。1918年春,蔡元培拟订的《研究会最初的章程》中规定“本会以输灌新闻智识、培养新闻人才为宗旨”。在大约4个月后的改组会议中,研究会宗旨改为“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在研究内容方面,“新闻之范围”修改为“新闻学之根本智识”外,并新增了“论评”、“广告术”和“实验新闻学”。章程的各项变化充分表明,增长新闻经验在构建好学术研究的研究路径后被提上了教学议程,职业化、技能化成为研究会的第二大培养目标。
研究会职业教育的实现主要与“一人一刊”密切相关。“一人”指新闻实践经验丰富的名记者邵飘萍。1918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日刊》发布通告称,增聘邵飘萍为研究会导师。邵飘萍在演讲会上向会员介绍了新闻业务概况,他指出报社由营业、工场、编辑三部分构成,并阐述了各部分的业务要求和职能所在。邵飘萍认为新闻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践经验显得尤为重要。他不仅在课堂上传授新闻实务的知识和技能,还把自己主办的《京报》作为会员实习的基地,积极指导会员运作《新闻周刊》。邵飘萍在研究会仅活动半年多,但他向最初的新闻教育注入了“即期实用”的实践基因。他本人也通过授课的机会和会员切磋学理,交流经验,将自己的教学讲义和实践所得上升到学理的高度,后来汇编成《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该书成为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一刊”指我国第一份新闻学研究刊物《新闻周刊》。这份报纸1919年4月20日出版,它率先采用了横行式排版,显示出研究会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精神。徐宝璜把这份报纸的创办目的归结为三点:“便会员之练习”,“便新闻学识之传播”,“便同志之商榷”④。其刊登内容主要来自会员的采写和邵飘萍从业界提供的新闻素材。除此之外,报纸还列出了明確的通讯社大纲,其内部架构和运作模式较为规范完善,这为其成为会员锻炼新闻实务的固定场所提供了条件,也为日后成为新闻界从业人员获知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打下专业基础。《新闻周刊》虽然仅出版3期,但它是国内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平台,来自研究会的学理研究、实践探索与来自新闻业界的交流反馈在此得到融汇。
(三)启迪民智的人格教育
通过新闻人格教育启迪民智是谋求新闻事业之发展的基本路径。新闻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一个蓬勃健康的新闻界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社会功能,而作为肃清报业积弊的最佳途径,新闻教育直接指向的是一种人格教育。蔡元培认为新闻自有一种品格,并对报刊广告的乱象展开了鲜明的批评:“吾国新闻,于正张中无不提倡道德;而广告中则诲淫之药品与小说,触目皆是;或且附印小报特辟花国新闻等栏;且广收妓寮之广告。此不特新闻家自毁品格,而其贻害于社会之罪,尤不可恕。”⑤ 从中可以看出,蔡元培在研究会创立之初就强调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在新闻教学中的必要性。
徐宝璜对于新闻专业教育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同样是抱着提升办报人员从业素养、解决报业积弊的初衷。他在《新闻学》一书的自序中称:“吾国之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此书发刊之意,希望能导其正当之方向而行,为新闻界开一生面。”⑥ 在《访员应守之金科玉律》中,他特意强调 :“有请勿登载某事者,宜答以最后之决定,权在编辑,不可轻许之。尤不可受贿,为他人隐藏。”⑦
值得一提的是,邵飘萍是最早提出通过筹办新闻教育提升报人人格品质和办报水平的导师。他在研究会的第一次讲演中提到:“本年之冬,窃以我国新闻事业之不振,良由新闻界人才缺乏之故,不揣冒昧,特致书蔡校长,陈本校应设新闻研究一门,造就人才,为将来之新闻界谋发展。本校新闻研究之课程,自是自有添设之望,不禁狂喜。”⑧ 可以看出,邵飘萍倡导要通过研究会塑造报人品格,为报业输送人才。可以说,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三位重要的创始人在研究会创立之初已达成开展有关启迪民智、提升素养的新闻人格教育的共识。
二、教学方法
新闻教育的成熟,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会成立以来,蔡元培等人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既积极辩证地借鉴欧美各国较为成体系的办学经验,也尝试着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教育道路。
(一)注重人文通识教育,平衡跨学科建设的兼与通
在教学内容上,研究会遵循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学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导师的讲演和会员学习的专业上均有体现。
其一是诸位导师对于新闻学的学科定位决定了新闻教育的跨学科基因。在成立会演讲中,蔡元培谈到了自己对于新闻教学内容的设想:“新闻之内容几与各种科学无不相关。外国新闻多有特辟科学、美术、音乐、戏曲等栏者,固非专家不能下笔。即普通纪事如旅行、探险、营业、犯罪、政闻、战报等无不与地理、历史、经济、法律、政治社会等学有关。而采访编辑之务,尤与心理学有密切之关系。至于记述、辩论,则论理学、及文学亦所兼资者也。根据是等科学,而应用于新闻界特别之经验,是以有新闻学。”⑨ 这反映了蔡元培心目中的新闻教育的多维要求。新闻是一个集众学科之所长的学科,它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文学、历史、经济、政治、法学等人文社科类的深厚功底以提供较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较为全面的视角,在新闻采编方面也要有与现实中的人和物打交道的技巧和能力,在负责特别的专题时还应实现对某一领域的专精。与之类似的,还有邵飘萍在《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中的论述:“理想的新闻记者,必须政治、经济、社会诸学,皆有甚深之研究,此外尤当有一二专门,与夫三国以上之言文,再加以多年之实地经验,则庶几乎可与世界名记者相伯仲矣。”⑩
其二,会员不同的学科背景使得实际教学中的跨科学研究成为必然。据不完全记载,研究会成员的学科背景有哲学、史学、法律、政治、英文等,还有一些校外身份的与会人员甚至没有专业背景。这些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和会员汇集到新闻学这个崭新的领域,对于同一事物的阐述可以产生众多不同的视角和结论,在教和学两方面都会极大地促进跨学科建设。研究会成立期间,实行人文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学有学科背景差异的偶然因素,也有新闻学的学科定位和新闻学发展历史的必然因素,这促使新闻学在诞生之初就朝着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进发。
(二)博采各国先进的理论成果,力推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
对于我国还处于萌芽期的新闻学,蔡元培等人主张一方面借鉴学习欧美各国先进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理论。20世纪初,中国大学高等教育大多借鉴西方的培养模式,报刊最初也是由西方传入中国,欧美等国已经积累了一些新闻教学经验。因此,蔡元培坚持学习欧美各国的教学模式,力邀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接触过新闻培养项目的徐宝璜担任主力导师。蔡元培指出由于“我国社会,与外国社会有特别不同之点”,因此“我国新闻界之经验,亦与外国有特別不同之点”{11}。徐宝璜在密歇根大学暑期项目中选修了“修辞与批评研讨班”和一门基础新闻写作课,这些课程既介绍了报纸组织的原则、种类、新闻价值、报道的基本结构等概论性知识,也“粗略涉及现代日报采集、准备、分发新闻的机械设备”,“报道从记者手稿到印制在版面上的生成过程在积极的报纸工作中必需克服的人为、设备障碍”{12}。及至加入研究会后,在缺乏参考教材的情况下,徐宝璜充分利用自己在密歇根大学暑期课程中的学业所得和参阅国外的理论研究著作,通过自己准备讲义,前后四次修改讲稿并编撰成书,最终命名为《新闻学》。在《新闻学》自序中徐宝璜谈到:“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13}
从《新闻学》的研究内容和讲稿四次修改的变化可以看出,徐宝璜围绕新闻的性质和重要性从新闻的定义、职务、价值等理论方面到新闻采集、正文写法、题目编辑等应用层面来写。他在系统地介绍西方新闻理论成果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阐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对与新闻有关的问题借用中国的实际案例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回答和思考,如在“新闻之编辑”部分,他专门讲述了中国报纸应在排版、标点方面做出改良。可以说,博采各国先进的理论成果,力推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的教学策略,给中国新闻教育留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烙印。
(三)学与术并重,新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蔡元培本人重视新闻学理论的建构,也重视会员们的学与术并重。“学”指新闻学理的研究,而“术”指采写新闻实务的技巧和方法。作为人文学科中一门实践色彩较为浓厚的科学,如何平衡新闻学科的“学”与“术”,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邵飘萍的主张是新闻人才应在新闻教育中习得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在多年的新闻采写中积累实地经验。他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写道:“外交记者之交际活动,其最重要之任务为访问。盖一切材料大抵皆从访问而来。”{14} 徐宝璜虽然主要负责新闻学理论的讲授,他同样认为经过理论学习的新闻学子学成后应落实到“术”的层面,以破除新闻业的积弊。在《新闻周刊》发刊词中,他指出“以培植明白新闻事业方法及记者责任之人材。一言以蔽之,欲解决新闻界各问题,使新闻纸之势力足为改良政治与社会之利器也”{15}。在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中,大学是做学术科研的場域,他很看重新闻学科的理论建设。蔡元培曾在徐宝璜撰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中作序:“甚愿先生与新闻学研究会诸君,更为宏深之研究,使兹会发展而成为大学专科,则其裨益于我国新闻界。”{16}
研究会“学与术并重”教学成果的实现,主要依赖新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聘请学界专家和资深从业人员来校任职,充实师资力量。徐宝璜为会员推介欧美各国的新闻学理论成果,并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理论。邵飘萍在搭建的新闻学理论框架上补充新闻采写的方法和技能,达成了“先有学后有术、学术互为补充”的培养模式。其次,在课程安排上,合理穿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研究会的教学项目以一年为期,前半年以讲授为主,介绍新闻学理论知识;后半年以实践训练为主,会员们可以在《新闻周刊》《北京大学日刊》等学校创办的实践平台学习新闻采写。再次,积极与校外的报刊和其它媒体实践资源对接,为学生争取业界的实习机会。邵飘萍在其创办的《京报》上向社会各界大力推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为会员争取在《京报》的实践机会。除此之外,校方派送会员承接校外组织的宣传工作,据记载,会员们曾集体为北京市中小学的联合运动会开展采访报道工作,一切事务均由会员自行主持。
三、教学成果
研究会第一期共招收55名会员,第二期又新增40余人。1919年10月16日的期满式上,第一期55名会员都得到蔡元培亲手颁布的结业证书。会上,蔡元培热情洋溢地总结了此次研究会在中国新闻教育史上的开创性意义:“今日为本校新闻学研究会之第一次结束。本校之有新闻学研究,于中国亦实为第一次……但科学之起,必始于草创,始于简单。”他承认研究会的办学经验较浅,所以希望“后此从事新闻事业之人,能以其一身经验研究学理,而引进于学校中”。{17}
事实上,很多学员结业后积极投身于办报活动:如毛泽东创办并亲自主编《湘江评论》,并为《大公报》《新青年》撰写稿件;常惠曾担任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首任编辑;罗章龙参与创办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工人报刊《工人周刊》;杨晦组建沉钟社,主办《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高君宇担任过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北方区党委机关刊物《政治生活》,以及《工人周刊》等党团报刊的编辑、记者;谭鸣谦、高尚德参与主办《新潮》杂志;萧鸣籁、章温贻、高尚德成为《国民》杂志社社员;陈公博、谭鸣谦、谭植棠三人创办了《政衡》杂志,并集资创办舆论机关《广东群报》。在报刊的创办和编辑过程中,研究会会员中涌现出一批为旧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教育宣传后来作出重要贡献的新闻骨干。从后续的发展轨迹来看,大多数人选择了从教和从政的道路,其中不少人还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高度,为我党和新中国早期的思想理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闻学科的建设方面,1919年徐宝璜的讲稿结集成《新闻学》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1923年邵飘萍的讲稿以书名《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专著;期间,研究会出版了3期《新闻周刊》,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专业刊物。在我国新闻教育初期,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率先把欧美各国的新闻学培养模式引入我国,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新闻事业的新闻教育方式,直接促进了新闻系在北京大学的成立。继北京大学之后,国内多所高校对开展新闻教育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中国的新闻教育开始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和探索期。
四、结语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对建设新闻本位的新闻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分别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三个方面。关于教学理念,研究会根据“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的创办宗旨开创了发展学理的学术教育、新闻本位的职业教育和启迪民智的人格教育的培养路径。根据新闻学科集众学科之所长的治学特点,研究会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通识教育、博采推新、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策略,保证了新闻教育在“学”与“术”两方面的统筹兼顾。此外,研究会为早期新闻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革新发展。徐宝璜、邵飘萍等人汇编出版的书籍和主持的报刊在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开创性的贡献。百年来的技术迭代不仅突破拓展着新闻传播的边界,也引起了新闻界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上的深刻变革。因此,对于融媒体视域下的新闻教育来说,我们在紧跟业界前沿趋势的同时固守新闻专业的边界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现代传播体系变换成何种样貌,新闻教育须抓住变化中的不变,在秉持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办初心的前提下辩证地参考前辈的办学经验,在吸收前辈优秀的经验成果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新闻教学的多个方面推陈出新,既传承也变革,既发展又创新,努力推动中国新闻教育步入新的台阶。
注释:
①⑤⑨{11}{16}{17} 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83、184、183—184、184、230、185页。
② 邓绍根:《北京大学学子的一次新闻学盛宴——1921年世界新闻教育之父威廉博士北大访问记》,《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11期。
③④{15} 邓绍根:《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周刊〉初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⑥⑦{13} 徐宝璜:《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版,分别引自前言第4—5页、正文第35页、前言第4页。
⑧⑩{14} 邵飘萍:《邵飘萍新闻学论集》,肖东发、邓绍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214、31页。
{12} 周婷婷:《中国新闻教育的初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0页。
(责任编辑 庄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