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课后习题,培养思维素养

2020-10-12郑晓岚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语文要素

郑晓岚

【摘 要】思维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并行。将“语文素养”精心地融入到课后习题的编排中。本文通过对统编教材二年级课后习题的梳理,意识到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后习题隐藏的价值,巧用、活用课后习题,展开有效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体可以聚焦语文要素,于比较探究中培养思辨思维;可以借力思维导图,于要素关联中培养建构思维;还可以挖掘思维支点,于文本外延中培养类比思维,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课后习题;思维素养

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朱家珑教授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的确,课后习题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纵观当下课堂,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理性思辨的精神,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情况严重。面对不同观点、不同文本时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经常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可见,培养学生思维素养的重要性。通过解读教材,我们会发现课后习题既有课前的引领作用,又有课中的辅导作用,更有课后的拓展作用。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可以依托课后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素养。

一、聚焦语文要素,于比较探究中培养思辨思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其实着重在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并思考、辨析的能力。统编教材以单元体例呈现,如果单元导读是整个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点,那么课后习题就是把语文要素的训练点落实到了每一课中。思辨能力的训练就隐藏在课后习题里。一道题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因此,教学时,教师不妨把课后习题当做支架,设计教学环节。在统编教材二年级课文中就有很多思辨性的课后习题。

大家都知道追问可以让思考更深入。通过表格,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八个问句,有六个直接用了“为什么”来提问。一个“为什么”,其实是想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些习题不仅要求学生在提取信息后整合信息,还要求他们进行思辨、推断。

《曹冲称象》片段回放:

师:请大家读读第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曹冲称象的步骤?随机板贴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四自然段,谁愿意上来给黑板上的步驟排排序?

师: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这样排序对不对?

生:不对,他的顺序排错了。

师:那请你来排一排,说说理由。(请学生上台排一排)

师:你能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称象的过程吗?

生:曹冲先赶象上船,再在船舷上做记号,接着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最后称石头的重量。

师:你说得非常有条理。接下来,我们把官员想出的办法与曹冲想出的办法作个比较,看看曹冲的办法到底好在哪里。

生: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这样就不用砍大树了,而且砍了大树,也没人能提得起它。

师:是的,曹冲的做法既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难题也解决了“提不动”的问题。

生:曹冲想到先称石头的重量,再把石头和大象进行交换。

师:不是交换是代换。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较才发现曹冲的办法让大象丝毫无损,真是才智过人啊!

师:同学们再来思考一下,在当时曹冲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到更好的称象办法吗?

生:我觉得可以直接把石头换成人,不是更方便吗?那就不用搬石头了还省时省力呢!

师:你的反应真快,老师为你点赞。

……

课堂需要书声朗朗,更需要议论纷纷,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意识。教学中,笔者就是依托课后习题展开的教学,先让学生借助课后习题2中的关键词句排序,遇到不会排的学生,可以请同学帮忙,利用思维和能力的差异,形成新的资源,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适时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支架,用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来说曹冲称象的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教学环节既有故事内容的铺垫,又有复述方法的指导,降低了学生说的难度,同时训练了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有序推进了教学,可谓一举数得。

通过比较、探究,曹冲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种方法孰优孰劣冲击着学生的思维,通过思考、辨析,结果也就呼之欲出了。但笔者并不满足于此,带领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同时还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又让学生思考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把曹冲的办法与学生想到的好办法再次进行比较,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最是思辨能致远!在这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听到了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

二、借力思维导图,于要素关联中习得建构思维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它关注的是整体、结构、要素,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知识的整体框架,高效提取信息。基于文本的多样性,语文要素也各不相同。散落在各课中的语文要素是零散的,但细细分析也有同类要素,尤其是统编教材多以主题单元为体系,课文之间的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借力思维导图来教会学生梳理信、提取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在此过程中习得建构思维。

二上教材《玲玲的画》课后习题1:朗读课文,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妈妈睡了》课后习题1:朗读课文。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两篇阅读课文都以“儿童生活”为主题,课后习题的语文要素其实是同类要素,都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并从中寻找关键词语,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考察了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

基于同类语文要素,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就试着把这两篇文章关键段落聚合再一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提取关键信息。

一图胜千言。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能快速地梳理玲玲的情绪变化,再让学生以此为抓手进行复述,更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妈妈睡了》中三段的构段方式更是一目了然,都是先总写再具体写,通过图式初步渗透围绕中心句描写的写作方法,为中段把握段落结构,有条理地写好一段话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一过程不也正是体现了思维的归类、整合、建构的过程吗?

三、挖掘思维支点,于文本外延中培养类比思维

学贵有疑。独立思考才会呈现个性解读。正如赞可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讲是一生最有意义的本钱。知识记忆是暂时的,而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统编教材很多文章的结尾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一个训练思维的支点。如:统编教材二下第20课《蜘蛛开店》课后习题2,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此来引导学生发现“类”的规律。当学生选择了一种方向续编后,不妨追问一句:只有这一种结果吗?

续编时,不要给学生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想象限制,只要他们想编、乐编,且能把自己编的故事与同学一起分享即可。可以从蜘蛛回到网上,继续以前的日子这个角度展开,也可以从蜘蛛继续开店这个角度展开。如果蜘蛛继续开店,他会不会改变经营方式呢?比如改变经营品种、改变计价方式、改变生产方式等。

学了这篇课文后,笔者相机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可以多角度续编。如《坐井观天》课文结尾写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亲自来看看。笔者引导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可以是青蛙开阔了眼界,不做井底之蛙了;也可以是青蛙脫离外界太久,适应不了,又回到了井里。《狐假虎威》续编可以是狐狸再次骗了老虎;也可以是老虎识破了狐狸的诡计。《乌鸦喝水》续编可以是乌鸦仍然用老办法喝水;也可以是乌鸦有创新,用吸管、麦杆子喝水。《龟兔赛跑》可以是乌龟用滚的办法或脚下装助推器再次赢了兔子;也可以是兔子不再睡觉,赢了乌龟。续编《狐狸和乌鸦》可以是狐狸用花言巧语再次骗了乌鸦;也可以是乌鸦想办法报复了狐狸。除了续编故事,也可以进行故事新编。如学习了统编教材二下第11课《我是一只小虫子》后,笔者让学生以“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也不好”为开头来编故事。

且看学生创作的一段话:

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也不好。我们蹦蹦跳跳的时候,一定要看准地方,不然身体会被蜘蛛设下的陷阱网住,动弹不得。一不留神,我们会蹦进坑坑洼洼的沼泽地,越挣扎越往下陷。其实那沼泽只是老牛拉的一坨屎。

……

在此过程中,二次创作与思维碰撞相结合,经典文本与个性思路对照互补,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走出僵化思维的梦魇,增加了思维张力。罗伯特·斯腾伯格在《思维教学》一书中曾说:“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教材是最好的例子。方法是可以迁移的,立足一篇,可以带动一类。续编的思维支点在于运用类比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在类比中联想,在联想中升华,既有模仿又有创新,让思维品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因文而异,因课而异,既要着眼每一课中碎片化的文本细节,更要有单元意识,有时甚至要关注同一册和不同册次的语文要素。方法千万条,管用第一条。综上所述,课后习题是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语文要素,依托课后习题,优化教学过程,让课后习题成为培养学生思维素养的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闵慧.关联思维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9(10):7-9

[3]许燕利.用好课后练习 凸显学习过程——以《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9(10):39-42

[4]顾红霞.课后习题——别有洞天的风景[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9(04)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语文要素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