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2020-10-12张洁
张洁
摘 要:伴隨着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的人数不断增加,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缺少父母对他们的直接照顾和监护,与父母接触少,更谈不上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空白,而学校教育和管理又无法有效地弥补这一空白,导致留守儿童产生消极情绪、体验不良、性格内向、学习落后等现象,有的甚至出现厌学、逃学、散漫、打架斗殴、小偷小摸、沉迷网吧、游戏室等现象。由于远离父母,缺少来自完整家庭的亲情关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特别是家庭教育方面的严重缺陷或缺失。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究
一、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存在的问题
(一)反叛心理
缺少父母的管教,孩子非常叛逆,与他人有一种强烈的对抗性,并且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这一潜意识的怀疑导致了他们的反抗行为,强烈抵制亲朋好友和老师的批评,通常表现在“不服从”、“不谦虚”、“爱好玩乐”等等。其他儿童通常缺乏安全感。他们感到被人忽视、被人欺负,与人交往时充满了警觉和敌意。不能认真地思考琐碎的事情,和别人交流时也会变得很警觉,甚至敌对。他们对父母没有耐心,并且感到不满。有些孩子在父母回家之后就疏远了父母,对父母产生了感情隔阂,甚至怨恨在家里工作的父母。所以在学校里,他们往往会违反规定,表现迟钝,逃课,不完成作业,和老师发生冲突,甚至和别人打架。还有一些儿童由于认知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无人照管,盲目寻求其他精神支持,而出现了心理空缺。在扑克牌和麻将游戏中花费精力。一些人组成派系,抽烟、喝酒、逃学,还结交社会上的朋友。与此同时,他们缺乏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具体地说,有些家长由于长时间不在家,也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采取“物化+忽视”的办法来补偿孩子,留下大量的零用钱,把孩子留在家里。在他们的思想中开始形成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形成了闲暇、奢华、炫耀等不良习惯,直接导致了对金钱的“无用阅读”。
(二)自卑
大部分儿童心理比较成熟,并以此为荣。如果没有家长的帮助,将失去强大的支持和保护。所以和身边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丧失信心,不努力提高学习水平。不想上学,不参加活动,过着自卑、无聊、空虚的生活。据调查,能自觉学习的留守儿童并不多,大多数需要在监督下学习。也有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浪费学业,过着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社会生活。因为贫困,留守儿童经历了童年的痛苦和物质上的匮乏,不能享受父母的爱和情感。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学校将带来怎样的人生知识。对他们而言,学习成绩并无实际意义。学习时,你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家里的老人受教育程度较低,根本不能提供帮助。祖父母、亲朋好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在一起。学好了,没人赞扬,学不好,也没人责怪他们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渐渐对学习漠不关心,变得厌倦。
(三)缺乏沟通,丧失个性
父母不在身边,他们觉得没有生活的支撑和强大的保护。在遭遇困境时,他们不愿与人长期沟通或向他人寻求帮助。有些家长把孩子留给亲戚,孩子觉得自己身不由己,认为自己不比家人差。在认真地思考之后,他们会被指责做错事,害怕自己做不好,这会发展成焦虑和沮丧的人格障碍,害怕被人忽视。所以大多留守儿童性格倾向内向,而内向的孩子往往有复杂的自卑心理。有些地区农村经济条件差,挣钱困难,信息闭塞,大部分儿童都是内向、自卑的。因为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必要的照顾和交流。若不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心理需要,他们就会封闭自己,独自承受。从长远来看,它最终会导致各种精神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方法
(一)家庭
家长应该经常和孩子接触。在生活、生理、学习之外,还要注意与儿童进行情感、心理的交流。父母还可以告诉孩子他们的工作经历,让他们了解并尊重父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此同时,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要诚心诚意地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既严谨又有爱心,不应娇惯留守儿童,应经常与他们交换意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心理状况,采取措施立即与家长和学校联系,以促进他们的成长。
(二)学校
学校必须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关注贫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透过家长会、书信、家访及电话,加强与孩子父母及监护人的沟通。坚持提倡“让孩子更好地增加知识财富”,提倡“情感关怀与物质生活关怀同等重要”。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孩子们就孩子的教育达成共识,这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才能照顾好孩子,让孩子成长。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努力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环境,加强内部机制建设,增强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青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对策干预.开封教育科研,2008,1:88~89.
[2]纪中霞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基础教育,2008,10: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