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地区中医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思路与探讨

2020-10-12李健东苏楚音郑黎明林中钰陈立生陈伟钊陈建永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治未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李健东 苏楚音 郑黎明 林中钰 陈立生 陈伟钊 陈建永

摘要: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出发,在中医注重“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前提下,结合岭南人的体质特点,探索出适用于岭南地区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理法方药,达到以中医药方法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有利于在岭南地区推广中医药预防新冠肺炎。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岭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8-0011-03

自2019年12月起,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目前为止,已有多个国家感染病例呈爆发性增长,成为世界范围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对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医疗、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西医尚无特效的预防与治疗手段,而中医药在防控疫情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2]。追溯中国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疫情抗争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预防、治疗流行性传染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法方药体系[3]。新冠肺炎在中医属于“疫病”、“疫毒”的范畴,因感受疫戾之气而发病,具有发病急骤、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病情较重的特点[4]。传染病流行的三大环节分别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而切断三大环节之一即可较好地达到控制其流行的效果,中医药在保护易感人群方面大有可为。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论著之一的《黄帝内经》在《素问·刺法论》中关于“瘟疫”提出:“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如何可得不相移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番论述明确指出了“正气存内”在与瘟疫斗争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5]。笔者在下文中尝试以《黄帝内经》与古代医家逐步完善并丰富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为原则,结合岭南人的体质特点,探索出适用于岭南地区的预防新冠肺炎的中医理法方药,推广中医药在岭南地区预防新冠肺炎的工作开展。

1 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奠定预防新冠肺炎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中提出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点:①未病先防,疾病未发生时,预防疾病的发生;②既病防变,当疾病已发生,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充分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治未病”的重视程度[6],这一理论亦深受后世医家的认可,如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叶天士在《黄帝内经》“治未病”的基础上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前提是正气不足,当机体正气虚弱,疫戾之邪气便有机可趁,侵袭人体而发病,疾病发展是体内正气与“虚邪贼风”相互斗争的过程,若机体正气充盈,卫阳固表,邪气被抵御在腠理之外,不足以致病,正所谓:“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反之“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由上可见腠理肌肤乃人体卫外之藩篱,其所起防御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又肺主皮毛,当新冠肺炎之疫戾邪气趁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阳失于固表之时,从肌肤毛发入,邪在卫表,此时机体内正气奋起抵抗,正邪相争,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若正邪相当,斗争剧烈,表现为高热不退,若正气虚弱,正不敌邪,表现为低热、全身乏力。《灵枢·九针论》指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外邪侵袭时肺脏首当其冲,肺为娇脏,新冠肺炎之疫毒来势汹汹,长驱直入侵袭肺脏,临床上见咳嗽、咳痰,甚至见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急症。受庚子年五运六气的影响,疫毒中伤肺脏后易伤及脾胃,表现为不欲饮食、泄泻。临床报道有相当部分无症状感染者,此类患者核酸检测阳性,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盖由于此类患者正气存内,脏腑功能调和,肺为华盖,覆盖、保护诸脏抵御外邪,使得疫戾邪气不足以侵扰机体阴阳平衡而发病。由此可见,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体内正气的兴衰密切相关,故笔者临证时尤其注重观察患者正气的动态变化,并以此为依据调整用药。

2 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分析岭南人体质特点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统称,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具有温暖、潮湿的特点,又由于其北枕南岭山脉,南临大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地表蒸发的湿气易聚不易散,加之岭南地区接近赤道地带,终年炎热,“湿受热蒸”,化为湿邪,又时时夹杂热邪,因此形成“吾粤土卑湿”的岭南特色[7]。中医学强调“整体观”,认为人的生理特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并且人体在不断地适应外界环境,岭南人长期受岭南炎热、潮湿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大多属于阳热、脾虚湿盛体质[8]。南方阳气盛,岭南人多腠理失于致密,风邪为百病之长,清扬开泄,常夹湿、热之邪致病。脾为湿困,运化失职,聚湿生痰,又因气候炎热,腠理汗出,耗气伤津,机体气阴两虚,正气不足,更难抵外邪入侵,且阴虚易使外邪从热化火,山峦瘴气熏蒸,湿热之邪胶着难愈,化为热毒,急重易变。疫毒横行,自口鼻而入,岭南人尤应注重脾胃的调养,以芳香之品醒脾,燥湿之品运脾,亦勿忘气阴两虚,以益气养阴之品将养阴精,阴阳调和则百病不侵。因此,有别于北方的处方、遣药原则,岭南医家在治疗疫毒时虽仍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尤重燥湿健脾、益气养阴,而慎用大苦大寒之品,时时顾护正气,避免“杀敌三千,自损八百”之弊端。

3 以“治未病”思想探索方药

自疫情爆发以来,笔者坚持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为原则,现结合岭南地区民众的体质特点、疫毒致病特点,探索下列两首适用于岭南地区预防新冠肺炎的理法方药,其中Ⅰ号方由金银花、桑叶、菊花、蒲公英、板蓝根、芦根、冬瓜仁、薏苡仁、桔梗、杏仁、藿香、甘草、薄荷组成,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菊花、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之时,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化湿邪,利小便,桑叶为桑树的干燥叶入药,品性轻灵,疏散风热,又可养阴生津,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之轻症,芦根性甘寒,既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以桑叶、菊花、板蓝根配伍,可用治肺热咳嗽,又擅生津止咳除烦,可治疫毒灼伤阴津致烦热口渴。冬瓜仁、薏苡仁功擅健脾渗湿,且性凉而清热,排脓消痈,冬瓜仁清肺化痰、利湿排脓,二者与上行归肺经的桔梗配伍使用,可开宣肺气,又能达到加强清肺排脓之力,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热毒蕴肺的疾病。杏仁归肺与大肠经,味苦降泄,是止咳平喘的良药,降泄之杏仁与上行之桔梗,一宣一降,使肺气恢复宣发肃降的功能。藿香气味芳香,是芳香化浊之要药,属岭南道地药材,尤宜用于暑湿或湿温初起之时湿阻中焦所致脘腹痞闷、呕恶吐泄。薄荷清轻凉散,最能宣散表邪,且芳香辟秽,与藿香同用,可治因暑湿秽浊之邪侵袭所致病。甘草性味甘平,能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可调和药性,以上用药轻灵之品为主,清热解毒,清泄肺火,又顾及岭南人脾虚湿困的体质特点,以芳香化浊,燥湿醒脾的药物以调整体质,此方适用于普通人群和健康人群,尤其适合饮食辛热、烟酒过度人群,而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早期发病者也可根据辨证选用此方。

Ⅱ号方针对脾虚湿盛或长期患慢性疾病气虚体弱者,由太子参、茯苓、扁豆、金银花、桑叶、菊花、蒲公英、薄荷、白茅根、谷芽、五指毛桃、甘草组成,方中太子参补气健脾,生津润肺,属清补之品,尤适用于气阴两虚证,五指毛桃在岭南地区又被称为“五爪龙”,功以健脾补肺为著,为补气药之上品。白扁豆补气健脾,化湿和中,针对暑时多夹湿邪,茯苓药性平和,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又可匡扶正气,与白扁豆同用,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配伍以金银花、桑叶、菊花、蒲公英均为花、叶轻灵之品,功在疏风解表,清解肺热,白茅根凉血止血,清肺胃热,甘草清热解毒兼调和药性,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宜用于病后脾虚者。此方诸药合用,注重补气健脾,正所谓“正气得益,则邪无所藏”,又兼清热解毒,淡渗利湿,尤适宜用于治疗岭南人气阴两虚兼夹湿热之邪的证候。

4 结语

迄今为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阻击战已取得阶段性胜利,疫情处于可防可控阶段。然而尽管对新冠肺炎患者实施精准医疗至关重要,而占人口绝大部分比例的普通人群的预防工作亦同等重要。受病毒特性、科技条件、国际形势等多种因素影响,西医在短期内暂时无法研制出具有針对性的新冠肺炎疫苗,因此应灵活使用中医药方法增强人民体质,如口服预防性中药、八段锦、导引、太极等方式,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中华民族所历经的数百次瘟疫流行中,中医药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为基调,如“天人合一”、“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等,一次又一次寻找到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值得我们去深思其中的奥妙。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库,笔者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出发,在中医注重“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前提下,结合岭南人的体质特点,探索出适用于岭南地区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理法方药,达到以中医药方法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有利于在岭南地区推广中医药预防新冠肺炎。

参考文献:

[1]吴文笛,姜莉云,周瑞彬,等.基于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识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41(3):14-16.

[2]王忆勤,郝一鸣.从调节免疫力谈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5):1-5.

[3]任建坤,赖俊宇,马文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特点及临证思路[J/OL].中医临床研究:1-3[2020-04-26].http://knscnkinethttp.cnki.gzzyy.qfclo. com:2222/kcms/detail/11.5895.R.20200305.1231.004. htmL.

[4]陈光敏.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病因病位病机治法方药[J/OL].中医临床研究:1-4[2020-04-26].http://knscnkinethttp.cnki.gzzyy.qfclo.com:2222/kcms/detail/11.5895.R.20200305.1231.002.html.

[5]罗芯怡,涂爽,李玲.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疫病中的作用[J].河南中医,2020,40(4):503-505.

[6]闫早兴,袁红霞.从肝脾谈“治未病”[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9):146.

[7]文达良,苏晶.岭南地理气候环境及体质特点与温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4):276-277.

[8]袁天慧,冼绍祥,杨忠奇,等.岭南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J].中医杂志,2013,54(3):266-268.

(收稿日期:2020-05-22)

猜你喜欢

治未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机之下更显生物安全建设之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普外科限期手术患者处理方式的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
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特点
曲靖地区1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初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