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0-12魏利华陆臻杰刘火华宋安然马玲玲

乡村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魏利华 陆臻杰 刘火华 宋安然 马玲玲

[摘 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土文化已成为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和主体作用的重要内容,同时是支撑乡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力量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绿色发展的驱动要素。当前,我国乡土文化传承面临主体缺失、环境冲击、保护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重拾乡土文化自信、优化乡土文化传承环境、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来有效传承我国的乡土文化。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土文化;传承

[中圖分类号] F320;G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4-55-2

作为乡镇居民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乡土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乡土文化凝聚了农耕时代的文明和成就,集中体现了特定地区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及价值观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其承担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优秀的乡土文化可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高质量的乡土文化传承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持续深远的推动影响。一方面,顺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广大农民群体脱贫致富,在此基础上重视乡村文化的弘扬、创新与传承,奠定新时代乡土文化高质量发展基础,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发展[1];另一方面,有效的乡土文化传承可满足新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升农村文化水平,同时鼓励更多有志青年加入“三农”建设队伍,带着坚定的意志、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 我国乡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传承主体缺失

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很多农民纷纷选择放弃田园生活,甚至放下了对家乡的依恋,一心想着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中西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城市发展压力,而且导致了乡村振兴进程中乡土文化传承主体缺失,使得优秀的乡土文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影响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在缺乏精神支撑和文化涵养的情况下乡村振兴战略难以顺利实施,无法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2.2 乡土文化传承环境受冲击

逐步变迁的现代生活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乡村社会特征。一方面,城镇化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后乡土中国社会的到来,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4%发展至2019年的62.14%,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意味着大量的乡村合并、搬迁和改造,逐渐消失的自然村落代表乡土文化传承载体的瓦解。另外,传统乡土熟人社会的状态受到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从熟人社会的乡村社会转变为半熟人社会,乡村公共生活空间在扮演乡土文化传承载体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甚至有的地区乡村公共生活空间已直接消失。农村多元的价值观念在后乡土中国和本熟人社会中不断相互碰撞,在此过程中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村的人际交往风俗逐渐脱离了乡土契约和传统习俗,以往鲜明的乡土文化地域性特征慢慢模糊。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乡土文化传承的环境,传承环境的变化又直接影响了乡土文化传承的天然发展机理和内在逻辑。

2.3 乡土文化保护制度不完善

乡村振兴战略是维护乡土文化传承的制度所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土文化传承一定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在不破坏乡土文化原有特色的前提下最大化弘扬乡土文化魅力。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没有考虑乡村发展稳定性和长远性,没有深入剖析乡土文化内在的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单从乡俗民风、人文情怀和地区特色等表层进行挖掘,甚至一些地区没有构建乡土文化保护制度,制约乡土文化传承工作顺利开展,导致乡村振兴战略缺乏实施基础。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传承策略

3.1 重拾乡土文化自信

我国5 00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每个时期都积淀了璀璨的历史文明,我国固有的丰富文化底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精神支撑,同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基础。但当前我国乡土文化传承在现实、历史、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始终未能拥有良好的创新条件,具体表现为村民缺乏文化自信心,不重视对本土文化的开发利用,而这是造成我国乡土文化传承主体缺失的主要原因。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来自于文化振兴,从宏观角度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民族文化的创新和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从微观角度而言,实现乡村地区长远健康发展依赖于本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乡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关键指南,也是乡村振兴之根本。优秀乡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必须建立在坚持高度文化自信心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主体,让本土文化内在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全面彰显乡村文化时代特色,提高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知水平。

3.2 优化乡土文化传承环境

城镇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的不断出现让人们不得不关注乡土文化传承环境的优化,关键在于对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创建和保护,因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广大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同时具有社会上的归属意识和地理学上的空间意义。一方面要好好保护寺庙、祠堂、集市、古街道等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建设文化站、农家书院、文化广场等现代公共文化空间[3]。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维护农民主体地位,而且要将市场和社会资本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建设机制。影响农村村民互动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公共场所中的文化活动内容和道德规范,所以在关注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硬件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公共文化生活内容上。

3.3 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

完善机制体制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是建设乡村文明的必然之举,因为乡村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这样的政治生态环境。首先,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组织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是不受机制创新和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影响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于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基础构建一个完整的农村组织体系,确保各组织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其次,着力培养乡贤群体。吸引投资、鼓励能人回乡,积极引导科普、文化、企业领域的志愿者投身乡村文化建设,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充分发挥新乡贤群体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的示范作用,引领农村文明建设新风尚。最后,合理利用优秀的宗族传统助力“三治融合”的推进[4]。在充分挖掘并利用乡村社会优秀宗族宗法传统的过程中全面考虑乡村振兴战略和政治文化特征,构建结合传统村民治理和现代政府管理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

4 结语

制定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坚实的政策基础。各地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调动本地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合所有有利于“三农”建设的力量,在大力推行乡村建设实践过程中找到传统乡土文化的道路,用高质量的文化发展推动乡村富裕、人民安康。

参考文献

[1]季存华.传承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经济研究导刊,2019(2):24-26.

[2]崔瑾.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农业经济,2019(6):45-46.

[3]周维.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土文化的传承困境与重构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4]郑成刚,郑美花.“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2):32-35.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