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败中探索相谐之道
2020-10-12
讲述人:叶旭琴
单位:杭州魅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失败的经历更值得研究和借鉴。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我的失败故事。
那是我剛入职的时候。在我入职的第一天,老板给我安排了许多任务,但有一项任务他特别重视——先招10个人进来。
由于此前公司负责招聘的同事任务都完成得比较出色,在我接任务时又恰好是年初的招聘旺季,月度10人的招聘任务量在当时实在是个“小case”,我自信能顺利完成这项任务。
万万没想到,刚过半个月我就感觉不妙,一个月过去后,我的自信完全被焦虑代替了。至今我还记得那不忍直视的“成绩单”:
第一周仅面试19人,offer发出去6个,只有2人接受,1人入职;
第二周面试24人,offer发出去7个, 有效入职1人;
第三周面试25人,有效入职2人;
第四周面试30人,入职4人。
其实在第二周结束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有些慌神了,不停质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明明是求职高峰期,数据量为什么这么差?”上年同期的单月入职数可是20人呐,我的成绩较之差了太多!根据两周数据评估以及招聘组同事从一线收集到的信息,接下来半个月乐观估计也只能入职4人。
为了避免刚入职就失业的悲惨境遇,我绞尽脑汁想办法,最终决定新增一个招聘平台,并和老板做了一个“对赌协议”:开通新的招聘平台后,如果最后完成了绩效任务,那么我就不承担这个平台的开通费用;如果没有完成绩效任务,那么就由我个人承担一半的平台开通费用。
此后,我提高了招聘组小伙伴们的邀约任务量,通过大数法则来完成本次的任务要求。如此又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奋斗,最终整个部门实际完成有效入职人数为8人,距离目标要求还差2人,虽然再次调整了方案,但终究还是没有完成任务。
这次失利让我非常沮丧,月度总结时,我带着组内的小伙伴们进行了一次深度复盘,尤其是针对这次招聘做了反复的探讨。最终总结出此次招聘任务失利的几个深刻教训:
●岗位特殊性
这次招聘的目标岗位是电话销售,电话销售岗位的应聘者在选择工作时最倾向于三个方面,一是客户资料公司是否提供,二是平均开单周期比较,三是提成的比例是否比较高,各项福利是否完备。恰好这几个核心因素都不占优势——首先,我们公司的客户资源需要电话销售人员自己开拓;其次,当前平均开单周期需要12-15天,而新人首次开单需要的时间或许会更久。
●内部业务性质
公司的产品业务线是代理其他品牌的产品,福利政策、技术支持,以及后期的服务都受限于品牌方的管理。很多求职者在择业的时候通常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因此在得知公司的业务性质后,我公司也就不在他们的核心选项内了。
●外部竞争压力
我们公司处于本市的高新发展区,方圆3-5公里范围内有阿里园区、网易大厦、联联支付、大华技术等大牌公司。求职者在收到这些大公司的入职邀请时,选择的倾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除了客观原因外,我作为招聘负责人,招聘不利自然难辞其咎。我的主要问题是入职时间短,对公司的企业文化了解得远远不够,因此在进行人员初选时,在价值观等方面的判定上会出现偏差,大大降低了筛选的精准性。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在出现问题时临时调整方案,其实效用并不大。因为那个方案治标不治本,只是利用了数据漏斗的“人海战术”,要根治还得是从内部进行优化。
幸而后期我们又做出一些调整:一是发掘公司和岗位的核心优势,并进行包装宣传;二是对销售端已经开发的渠道进行数据测算,优化出那些数据效果比较好的渠道作为内部开发的核心渠道,并定期进行优化;三是收集已开发但没有产出的冗余数据,作为新人入职的首批资源,减轻新人入职后独自开发数据的难度;四是在品牌方之间设立固定对接人,第一时间互通双方的需求、政策,以增加处理问题的时效性,避免多头对接导致推诿。
一系列调整过后,虽然后期的人员入职量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但是新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明显上升。
通过这次经历,我意识到,向成功者学习并不难,难的是从失败中总结和汲取教训。失败,是让我们快速成长的良师。
讲述人:朱丹丹
单位:南京天纵易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并不是失败本身具有催人奋进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总是失败,那么他的斗志迟早会被磨砺殆尽;能够激励我们前行的,是失败后及时总结教训,知晓这件事或者类似问题的成功解法,然后才能败部复活,激励自我。
刚毕业的时候,很多工作需要自我摸索,事情办不成就各种抱怨:抱怨别人故意刁难;抱怨明明白纸黑字写的是这样,做的时候却是另一样;抱怨领导要求太多,同事帮忙太少……
有一次,因为我的材料准备不足,导致一项工作没有按期完成,当时我觉得自己很委屈:“我已经很细心地准备了,为什么中途忽然又多出来许多其他文件,而这些文件正是我没有的呢?”我觉得这是别人在故意刁难我。
领导看出我的情绪不对,语重心长地跟我说:“首先,收起你的委屈。工作中遇到这些都很正常,现在还剩半天时间,你还是想想怎么去弥补;其次,不要妄图和别人争辩,有些规定比较模棱两可,争辩也没用;最后,没人会花时间去故意刁难你,有精力的话赶紧去把这件事完成。”
这件事过后,我仔细回顾了自己的工作过程,发现自己工作有些被动,于是我给自己“约法三章”:变被动为主动,准备任何材料,只要相关的,尽可能多地收集进来;调整心态,拒绝抱怨,准时完成工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挫折想办法解决,不再怨天尤人。正是因为转变心态、全面思考、以始为终,我的工作慢慢变得顺利起来。
记得第一次做人才盘点的时候,虽然大体知道盘点的方法,但是因为没有操作过,所以还是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和员工访谈,第一天我就约了很多人,访谈结束后我发现访谈前后人员的信息不统一,如果再次去访谈会很耽误时间,也显得自己不专业,但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做了补充访谈和确认。因为访谈人数较多,我提前做好了访谈表,输入了一些关键信息,但到最后汇总时却发现忽略了一些问题,导致信息整理费时费力。这次经历又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欲速则不达”,做事要循序渐进,先在小范围内做出一个成功的样本,然后再大规模复制,边改边做才能少走弯路,才能尽可能完善整个工作流程。
我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做自己熟悉的事情会很有自信,因为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摆在那里,只要遵循方法去做,总不至于偏离太多。但失败不同,我们要在失败中总结的不是做一件事的方法,而是要追寻普遍适用的方法论。画出失败的雷区,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