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2020-10-12张兆诚
摘 要:以设立第一个职教领域硕士点为标志,我国开始了高层次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历程。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推动学科建设阶段、自主探索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并在每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培养特色和发展成就,其人才培养虽然逐渐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职业学校的需要,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足的地方。展望未来,我国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应从优化生源结构、探索“本硕连读”模式、构建“三元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展望
作者简介:张兆诚,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8-0077-07
开展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对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服务于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经历了推动学科建设(1987—2000年)、自主探索(2000—2014年)和规范发展(2015年至今)三个阶段,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通过回顾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总结人才培养特色和发展成就,以期为未来高层次职教人才的培养积累经验,提供借鉴意义。
一、推动学科建设阶段(1987—2000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职业教育整体上仍处于恢复发展的状态,而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产生了迫切的需求,为此,这一阶段国家加强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围绕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起步。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发展历程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作出经济重心转移的调整,中国社会迎来了崭新的面貌和希望。与此同时,国家面临着经济落后、社会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的状况,急需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仅对国家的经济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导致了国家教育出现停滞不前、人才断层的局面,于是国家实施了加快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1]。开展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首先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二级学科列入学科专业目录。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职教师资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难以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面临师资不足的难题,为此应建立若干所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专业职教师资提供稳定的来源。此后,一方面,国家在普通高等院校中设立职业技术师范系、专业或班级,培养职教师资;另一方面,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一批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加上改革开放之初建立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我国先后兴办了15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2],成為多年来承担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主力军。1987年,以华东师范大学首批招收2名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为标志[3],开始了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学术问题的探讨。随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不断增加,各类高校陆续参与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队伍中,丰富了培养院校类型,扩大了人才培养规模,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1990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宣告成立,而之后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为我国后来的职业教育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4]。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单位,开始培养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人才,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全国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自此,我国初步建构起硕士—博士—博士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特色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并没有硕士层次职教人才的培养经验,因此,这一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在借鉴西方国家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以理论指导实践,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介绍和翻译西方的职业教育理论成果,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二是许多具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通过创办学术刊物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在1980年创刊《职业技术教育》,江苏理工学院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于1985年分别创刊《职教通讯》和《职教论坛》。三是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职业教育科研网路[5],服务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四是许多专家学者撰写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教材,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紧扣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性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学位性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和学习方式上。(1)从学位性质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属于学术型人才,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积累,强调学理性,学生毕业时授予学术学位。(2)从培养目标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需掌握较为系统和扎实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熟练地运用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理论素养的养成,并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3)从招生对象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生源来自于高校大学生,包括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师范生、综合性大学以及普通师范大学的学生,知识水平较高。(4)从学习方式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主要是进行在校的课程学习,系统地接受职业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
(三)发展成就
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人才培养经验、收获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需要、懂得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高层次教育类师资队伍。同时,在研究队伍方面,形成了一支多元化、涵盖不同部门研究人员的科研队伍,这些部门包括行政机关、研究机构和培养院校等[4]。此外,这项培养工作也为寻求学历上升的职教师范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开展,不仅促进了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职业院校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和治理能力,还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体系建设,为新世纪之后职教领域硕士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自主探索阶段(2000—2014年)
世纪之交,在内外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历重大变革,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整体素质亟待提升的问题。于是,响应时代要求,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出发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我国应运而生。
(一)中职硕士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教育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促使我国的人才培养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不仅对普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冲击。二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开始面向市场办学,毕业生不再由国家分配工作,自主就业。三是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难题,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做出调整,对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实现到2010年从事高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达到一定比例的目标,2000年,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办颁布《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通过推荐、报名、考试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在全国13所不同高校中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的工作(以下简称中职硕士)[6]。中职硕士重点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建设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水平职教师资队伍。2001年,国务院学位办印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更好地推进和指导中职硕士培养工作,保障培养质量。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扩大专业教师培训和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规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职硕士在人才规模上取得了较大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职学校对于高素教师的需求。截止到2009年,培养院校从一开始的13所调整为33所,招生人数也从1 170人增加到了1 945人[7]。可以说,中职硕士的培养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11年,由于教育部高职高专处从高等教育司划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实现了中高职统一管理,并在原来中职硕士的基础上扩大了招生对象范围,把高等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和职教教研机构人员纳入到中职硕士的招生对象上,扩大了这一学位的招生规模,其名称也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改为“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举措既体现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也是满足职业学校人才需求、响应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诉求,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丰富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
(二)培养特色
中职硕士产生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满足职业学校人才需求而创设的。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中职硕士这一特殊的研究生类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
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中职硕士的培养定位是既可以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操作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旨在为中职学校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从招生对象来看,中职硕士的生源是具有3年以上实践工作经历背景的在职教师,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质量标准和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8]。从学习方式来看,由于中职硕士是学校的在职教师,在攻读学位期间除了一边学习课程知识外,大部分时间还需要在原单位工作,因此其学习方式为在职兼读,其在3年的时间里脱产学习的时间要求不少于1学年。此外,2011年,通过对生源结构的调整,把高职院校在职教师纳入到培养对象中,丰富了中职硕士的生源层次;招生专业也达到49个,包括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门类的31个一级学科[9]。总之,相比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中职硕士的培养突出应用性、职业性、学习方式多样化、重视生源的实践能力、生源层次更丰富。
(三)发展成就
在各方努力下,中职硕士这一人才类型在探索中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第一,通过培养中职硕士,提升了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使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职业学校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优化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师资结构[10],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业学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需求;第二,作为一种培养职教师资的新途径,中职硕士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而是通过使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方式,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提升教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职业学校专业多、面广和灵活多变的特点[1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方向,同时也对培养院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11];第三,在导师队伍方面,在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支理论水平高、懂得职业教育、具有敬业精神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第四,随着培养院校不断增多,覆盖区域不断扩大,促进了培养院校布局结构的合理化,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在职教师继续深造学习的需要[12];第五,在教育部专家指导小组和培养院校的共同努力下,中职硕士培养在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上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体现了严明有效的特点[11];最后,中职硕士的设立,为我国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开拓了新渠道[13],促进了国家学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规范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今后研究生教育的大势所趋。同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最终催生出一个新的研究生教育类型——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一)职教硕士发展历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这些从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人才培养质量等多方面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已经发生变化,研究生教育将由过去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专业学位的比重将会不断加大。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办印发《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确认结果的通知》,决定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职教硕士),在全国高校中遴选了45家试点单位开展培养工作,并于2016年开始第一批招生。随后,教指委下发《关于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对职教硕士的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学习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学位论文等进行明确和规范,引导试点高校更好地开展职教硕士培养工作,保证职教硕士的培养质量。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加强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明确了职教硕士培养的方向,突出培养特色。职教硕士的设立,填补了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空白,丰富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顺应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也是对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化。
(二)培养特色
我国职教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培養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开始,发展到中职硕士,再到职教硕士的设立,是一个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的过程,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逐渐探索出自己的发展模式,走向规范培养阶段。与学术型的硕士培养不同,职教硕士在内涵与培养模式上都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特色。职教硕士人才培养规格具有特殊性,它要求培养对象兼备教育科学、专业科学和教学论的能力,不仅要掌握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把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熟练运用在教学过程[14]。在内涵方面,职教硕士不是学术型、同等学力性质的学位,而是一种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学位,和教育硕士一样,都指向具体的实践过程,实践性、应用性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
1.职教硕士培养目标定位为高层次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教硕士以本科学科专业为基础,系统学习和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出“双师”“双能”,解决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缓解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14]。
2.从招生对象来看,职教硕士生源来源更广,除了非全日制的在职教师,高校中的大学生也被纳入到招生范围,增加了职教硕士人才培养的来源,丰富了人才培养的生源结构,形成了全日制生源为主、非全日制生源为辅的培养特点。
3.职教硕士的专业教学强调教育学科和专业学科融合。一方面,职教硕士作为未来的中等职业教师,在实践中需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职教硕士还要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指导能力,而在培养过程中,这两种能力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其专业教学要解决教育学科和专业学科融合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实践水平。
4.培养过程突出“四双”特点[14]。从培养方案来看,职教硕士课程设置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双专业、主辅制”的特点,既开设职业技术类的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课,也开设专业学术前沿和专业实践课,教育类专业是主体,职业技术领域领域的学科专业是辅助[14]。职教硕士的指导工作由“双师型”导师组负责,即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结合;实践教学在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此外,职教硕士需要开展三个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实习和三个月的企业实践。
(三)发展成就
虽然目前职教硕士培养工作仍处于试点阶段,但在培养过程中仍取得了一些成效,表现在:一是初步建立起配套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规范试点单位的培养工作。职教硕士的培养由研究生处和二级学院共同负责,并明确了二者的分工。研究生处对学生进行宏观管理,二级学院负责具体的培养工作。二是设置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依据教指委下发的培养方案,职教硕士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体系由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构成。三是建立了规范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学生的学位论文包括开题、中期检查以及答辩等环节,并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由导师负责,为职教硕士论文质量提供保障。最后,从职教硕士学位类型来看,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定位也更加贴近中等职业学校现实的需求,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职教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展望
职教硕士从设立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培养工作还算不上成熟,其培养过程还存在生源质量欠佳、课程难以兼顾“三性”融合、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展望未来,职教硕士的培养工作仍需继续加以完善和规范,应进一步创新职教硕士的培养模式。
(一)优化职教硕士生源结构
从招生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培养院校的全日制职教硕士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通教育,大都缺乏相关专业和职业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生源基本上也是调剂生,缺乏职业教育急需的技术技能,实践能力薄弱。而且,当前职教的硕士培育以全日制为主,生源结构并不合理,难以适应当下职教硕士培养的需要。为此,培养院校应对生源结构积极调整,拓宽生源渠道,可通过三种途径加以解决:一是招收具有专业背景的职业技术师范生。由于在大学四年接受了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实践学习,这类学生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且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三个月的教育实习和三个月的企业实践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二是把职教硕士教育实习和企业实习分开进行。在职前阶段只开展师范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教学技能,学生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业后安排半年的企业实习,并在入职前提交相关实习证明才能上岗。三是吸引更多具有一线工作经历的考生报考。要在政策上加以支持,对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在入学考试成绩中给予加分,以减轻他们的顾虑和报考压力,优化职教硕士的生源结构。
(二)探索“本硕连读”培养模式
职教硕士是一种兼具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做好“三性”融合。从当前我国职教硕士的培养情况来看,2年的培养年限过短,且存在本硕学习内容不衔接的问题,制约着培养质量的提高。德国的职教硕士培养依托本科教育的基础,通过分段培养的方式有效衔接两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其中,本科阶段的学习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硕士阶段重点学习课程论和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15]这在课程整体系统层面、专业教学知识和课程模式开发上体现了“三性”融合[16]。
借鉴德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本硕连读”培养应首先选择在具有职教领域硕士点的全国重点师资培养院校开展试点工作,进而在其他具备条件的高校进行优化推广。其次,“本硕连读”的学制应设定为6年,即4年本科+2年硕士。在4年的本科阶段,职教硕士主要进行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学习,奠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同时,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安排固定周数的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企业实习和定向实习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也能兼顾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硕士阶段,学生以教育学课程和专业教学法的学习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师范性,同时也需要安排职教硕士到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最后,应由专家和培养院校共同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兼顾职教硕士培养的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确保培养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三)构建“三元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一种应用型人才,职教硕士的培养需要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其培养过程应加强实践教学能力要求。职教硕士的实践教学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实践与企业实践,学生在职业学校的教育实践由中职院校导师负责,主要是加深和巩固对教育学知识和教学法的理解,并逐渐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为了强化职教硕士的教育教学技能,学生需要在实习过程中参与备课、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独自开展课堂教学等教学环节;在企业实践中,职教硕士首先应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了解具体的企业生产流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操作、训练,从而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并通过掌握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生产过程,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1年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难以有效同时兼顾职教硕士的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两者的联系,搭建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融合的桥梁,建立培养院校、企业、职业学校“三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依托培养院校的企业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依托中等职业学校的企业实践基地,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过高,专业课教学任务重的现状,可以把职教硕士的企业实践与中职学校学生企业实践相结合,职教硕士在企业实践中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企业实习,既可以缓解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紧张的局面,也可以锻炼职教硕士学生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晔.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学位制度的解构[J].职教论坛,2013(28):4-7.
[2]孟庆国,曹晔,杨大伟.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86.
[3]钱景舫.职教有博士点啦[J].职教论坛,2002(7):1.
[4]匡瑛,石伟平.改革开放4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8(10):32-39.
[5]陈鹏,王辉.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嬗变与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8(16):6-13.
[6]周明星,董桂玲.“中职硕士”:现状、构想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6(9):84-87.
[7]陈文香,任平.中职硕士培养质量问题刍议[J].职教论坛,2010(34):9-11.
[8]李军.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5):10-11.
[9]唐慧,王继平,王建荣.我国职教教师硕士培养专业设置的历史回顾和现实[J].职教论坛,2019(4):60-65.
[10]南海,薛勇民.论我国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62-66.
[11]周志刚,李增武,朱红春.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34):21-23.
[12]姜萍.我國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过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34.
[13]秦紅卫.关于中职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83-84.
[14]曹晔,李新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特色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48-53.
[15]刘晶晶,闫志利.基于德国经验的职教师资“三维一体”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0):85-90.
[16]安冬平.中国职教师资培养路径创新与超越:基于德国经验的历史追踪与系统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8(21):79-86.
[责任编辑 王文静]
Review and Prospec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ield
ZHANG Zhaocheng
Abstract: Up to now,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stage of promot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e stage of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the stage of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and has shown different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in each stage. Although talent training gradually adapt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eets the needs of vocational schools,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practic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improv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ptimizing the enrollment structure, exploring the mode of "continuous study for master's degree" and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three-subject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fiel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pro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