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2020-10-12刘燕

职教通讯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

摘 要: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的整体水平一般。其中,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的整体水平在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学校性质与级别等方面差异不显著,但单项得分呈现一定差异;学历与教师科研认同的程度呈正相关;人文社会科学背景教师的科研认同程度高于自然科学背景的教师;不同教龄的教师在科研认知、科研行为两个单项维度上的认同程度呈现显著差异。可以通过提高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的关注、增强教师软实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制定分层分类设计科研制度、借鉴学习高水平院校的先进理念等途径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认同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202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2018/03/10)

作者简介:刘燕,女,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科研与产业合作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8-0042-06

教师是学校开展科研的核心群体,他们对科研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科研既是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又是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石。“认同”一词源于心理学领域,依托教师这一群体,引入到教育领域的认同主要表现为“职业认同”“专业认同”“科研认同”等,其中对教师科研认同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也是当前学界对科研认同没有形成统一界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而言,科研认同包含科研认知、科研情感、科研意志、科研行为等方面[1-2]。科研认知主要是指对科研的基本看法与认识,科研情感指对科研的相关情绪表达,科研意志指愿意为科研付诸努力的毅力与决心,科研行为指为取得一定科研成效努力采取的相关措施。

当前,相对于本科及以上高校教师而言,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着科研能力薄弱、教育教学任务繁重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这势必会导致教师对科研的认同情况存在差异。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探讨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的现状,以期为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程度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骨干/示范院校以及其他普通高职院校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现状展开调研。

(二)研究方法

以科研认知、科研情感、科研意志、科研行为等四个因子为主要内容,编制“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问卷”。该问卷的整体 Cronbach α系数为0.969,说明该部分内容的可信度和稳定性高,并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另外,对科研认知、科研情感、科研意志、科研行为等四个维度的 Cronbach α系数进行检验,分别为0.921、0.936、0.923、0.948,说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除此之外,该问卷的编制是在前期对新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问卷的题目能够准确地反映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的基本情况,使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进行计分,由“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从“1”到“5”计分,分数越高,表明教师的科研认同程度越高。

(三)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网络调研方式展开,共发放问卷157份,收回有效问卷157份,回收有效率为100%,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水平的调查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的整体水平一般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水平的总分以及四个维度的均值均高于3,具体如表1所示。按照李克特5点计分法,各项数值介于“不确定—符合”之间,说明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认同的程度整体水平一般,这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现状以及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息息相关。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行为的认同水平最高,主要包括积极关注本领域研究动态、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这与当前高职院校的课题与成果申报、教师工作量考核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要求紧密相关。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情感维度的认同水平最低,主要包括是否愿意从事科研以及对从事科研所获效果的情感等,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成效较为有限,难以对科研产生“感情”。

(二)不同背景特征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务、职称、学科、学校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或者单因素方差分析[3-4],主要发现如下四种情况。

1.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的整体水平在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学校性质与级别等方面差异不显著,但单项得分呈现一定差异。采用单因素与独立样本t检验等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的整体水平在性别、职称、职务、学校性质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各单项得分水平方面有一定差异。例如:30岁以下教师的科研认同水平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具有正高职称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科研认同整体水平与单项得分水平都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这主要是由于高级职称教师在职称评聘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科研活动,科研已不再是这部分群体关注的领域,即科研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非必需品”,而对其他职称教师来说,在当前体制下,科研仍然是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要条件,仍需在這一方面进行努力;另外,具有科级职务和处级及以上职务的教师对科研认同的程度高于其他职务教师;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认同的程度高于公办高职院校教师;骨干/示范/优质院校(部分已成为“双高”院校)教师的科研认同程度高于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

2.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水平存在学历差异。对不同学历教师的科研认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学历教师对科研认同的总体水平差异较为明显,学历越高,对科研的认同程度越高,在科研意志和科研情感方面尤为明显,具体如表2所示。

3.高职院校不同教龄教师在科研认知与科研行为方面差异显著。对不同教龄教师的科研认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高职院校不同教龄的教师在科研认同的总体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科研认识和科研行为两个单项维度上呈现显著差异,认同程度较高的是教龄为21~30年和1~5年的两大群体,这一结论也符合不同教龄教师在科研认同整体水平上的分布趋势。教龄为21~30年的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科研的认识程度较深,参与的各类科研实践活动也较多;教龄为1~5年的教师大多为刚入校的研究生青年教师,有较大的研究潜质与强烈的开展科研的动机。经验与动机使得这两类群体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

4.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水平存在学科差异,人文社科背景的教师高于自然科学背景的教师。对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科研认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科研认同总体水平差异较为明显,人文社科背景的教师对科研认同的程度显著高于自然科学背景与其他背景学科的教师。从各单项维度看,除了科研认知这一维度外,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在科研情感、科研意志、科研行为等三个维度上都有显著差异,均呈现出人文社科背景教师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认同水平应成为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关注点

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的整体程度处于一般水平。一方面,这表明当前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实力偏低,科学研究的真正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科研短板急需从理念、体制等方面进行优化与完善;另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亟待建立起激勵教师从事科研的体制机制与组织文化。当前,高职院校正在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研究将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观测点,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科研的重要主体,关系到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必须提高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的关注度。

(二)提高软实力是增强科研认同整体水平的关键举措

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年龄、职称、职务等因素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无显著影响,但从各单项因素来看,仍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教师的科研能力越强,认同越高,例如,高级职称高职教师的科研认同程度得分高于中级职称。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着科研基础薄弱、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多种不同的举措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是增强教师认同水平的关键举措。当科学研究的功能还未真正在高职院校全面凸显时,教师更要善于合理规划时间,充分利用各种线上APP或者线下学术讲座等学习资源,研读有关研究方法的书籍,以各种各样的项目与成果申报为载体,勤学苦练,逐步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探寻获得感与成就感。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不可避免地会时常“碰壁”,这就要求教师群体要不断增强韧性,提升自我抗压能力。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是增强科研认同粘度的重要抓手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学历越高,对科研的认同程度也越高。这说明由于受到过高层次的科研训练,高学历教师在研究意识、研究方法、研究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从事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会相对较小;再者,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取得的科研成果数量多、质量优,又进一步助推了其从事科研的信心,如此不断循环,高学历教师的科研认同程度势必高于其他学历的教师。除此之外,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对科研认同的程度高于中级职称的教师,他们在职称评审、项目与成果申报等过程中有了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从而使其认同程度相对较高。因此,高职院校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力争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全力提升教师的学历与职称水平。

(三)分层分类设计科研制度是创设科研认同温度的重要保障

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具有正高职称和初级职称的教师对科研认同的程度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具有科级职务和处级及以上职务的教师对科研认同的程度高于其他职务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工作经验丰富,具备一定的能力以及积累了大部分的资源;另一方面,从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等方面的背景因素分析发现,30岁以下且具有1~5年教龄以及研究生学历的初级教师对科研认同的程度均高于其他阶段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多为学校的新进教师,在研究生阶段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能力训练,在研究意识、研究潜力方面均表现出很大的优势[5]。除此之外,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教师对科研认同的程度高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和其他研究的教师,这主要是与从事研究所必需的主客观条件有关。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实现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应分层分类设计科研制度,尽可能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制定相关的保障制度。例如:针对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群体,要通过制度引导其带领团队从事高级别的科研项目;针对年轻教师,要通过制度激励其不断积累经验、优化学习方法,并着手开展低级别项目研究,这部分教师的科研成长生涯应得到学校的重点关注;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可从科研条件方面予以区分,对自然科学类项目,通过制度在实验设备等方便予以保障,对人文社科项目,则在研究软件等方面予以支持。

(四)学习高水平院校的先进理念是提升科研认同水平的外力支持

研究结果显示,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认同程度高于公办院校,国家骨干/示范/优质院校教师的科研认同程度高于一般院校,这与国家、省市等不同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政策有关。近年来,国家等不同层面对民办高职教育在科研方面发展的支持范围逐步扩大、支持力度显著增强,使得这部分院校积极转变观念,更加看重科研带来的显著效应,而对国家骨干/示范/优质(部分已成为“双高”院校)而言,科研是评判院校实力与水平的主要因素,使得这部分院校在科研发展的理念与制度保障方面做得更加充分,从而使得教师的科研认同程度也越高。因此,积极学习高水平院校在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是提高教师科研认同水平的外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成科,孔燕,陈艳艳.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内涵、测量及其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9(20):145.

[2]刘选会,张丽,钟定国.高校科研人员自我认同与组织认同和科研绩效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9(1):18.

[3] EISINGA R,GROTENHUIS T M,PELZER B. The Reliability of a Two-item Scale: Pearson,Cronbach,or Spearman-brow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3,58(4):637-642.

[4]周俊.問卷数据分析:破解SPSS的六类分析思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43-46.

[5]刘燕.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5):59.

[责任编辑    刘素萍]

Investigation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Ident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Yan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identity is the cognitive basis for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ident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general. Among them, the overall level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ident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age, professional title, position, college nature and level,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scores; the degree of academic background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identity; the degre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dentity of teachers with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ackgroun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eachers with natural science backgrou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cogni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gni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ehavior among teachers of different teaching years. We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ident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raising the attention to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identity, enhancing teachers' soft power,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team, formulating hierarchical and classified desig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and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ideas of high-leve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 scientific research identity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