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青年学生电信诈骗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2020-10-12李建勇陈珂帆李耸卓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诈骗问卷信息

◎李建勇 陈珂帆 李耸卓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西宁810007)

一、调查背景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是现代社会信息网络发展的必然结果,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依赖性愈发加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信息传播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信息真假难辨的现实问题。由于网络信息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隐蔽性、扩散性等特点导致网络监管的复杂性,外加网络治理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等多重因素,使得电信诈骗违法犯罪案件频发。青年学生正处于身心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在这个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关键期,对青年学生的正确引导显得格外重要。犯罪分子往往利用青年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人格特征和行为动机趋于单纯,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难以甄别或做出真伪判断的心理和行为弱点进行电信诈骗,从而导致青年学生上当受骗多发、频发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甚至给学生家庭带来深重影响,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调查目的

通过对青海省内校园诈骗案件的调研,了解大数据环境下青年学生网络诈骗现状、认知及防范意识,分析网络诈骗案件的行为特征与防控机制,同时研究了多元共治理论下的网络诈骗的治理体系构建与平安校园建设的相互关系。从青年学生电信诈骗案件多发、频发的现实社会问题背景出发,准确分析学生上当受骗的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心理弱点,立足青海,面向全国,准确把握电信诈骗案件的现实状况,深入研究电信诈骗防控治理机制,以期为青海省乃至全国加强电信诈骗教育、防范诈骗风险、保护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平安校园建言献策。

三、调查范围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青海省在校青年学生,其中为了突出调查研究的代表性和科学性,笔者选择了青海省内若干所学校的青年学生群体。为了能更好地反映每个学校青年学生所面临的电信诈骗风险和大学生防范意识的高低,共发放了调查问卷320 份,收回有效问卷304 份,16 份问卷是无效问卷,回收率达95%。从回收的有效问卷的填写质量和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认真仔细地进行问卷作答,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深度访谈为辅,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待电信诈骗的真实态度和真实想法,提高本研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问卷设计主要以选择性题目为主,采取匿名的方式,要求学生真实客观地回答。问卷采用标准化选择题的方式,主要是给被访者提供可供选择的思路,便于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想法,以及对诈骗行为所采取的态度。同时,问卷采用选择性题目,便于学生理解,节约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避免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主观随意性,确保搜集到的信息真实可靠,便于数据整理。

(三)调查人员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几名经验丰富、工作认真的学生作为问卷发放人和问卷回收人,访谈人员主要是参与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问卷调查者主要是做好发放和回收工作,其次在问卷填写过程中维持现场秩序,避免填卷者之间进行交流。访谈者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参与指导,不随意发表自己个人的观点,不干涉学生的自主选择,确保客观公正、真实有效。

(四)问卷样式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直接进入主题式,问卷内容采用单项、多项选择题两种形式相结合,共9题,调查内容涉及电信诈骗类型、方式和学生对待此类诈骗的处理方式等多个方面。受调查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选择来选定结果,有利于避免调查学生受一些不必要的庞杂信息干扰从而背离本次调研主题。

其中单选题的设置主要侧重于基本信息和接收到诈骗信息后的具体行为选择,以期由此了解青年学生群体对收到诈骗信息后的具体行为选择来估测青年学生的诈骗防范意识现状,从而能根据这些行为所反映的信息来提出有针对性地诈骗防范治理办法。多选题主要侧重于调查在校青年学生经常面临的电信诈骗种类以及发生频次。通过对电信诈骗的种类和发生频次的调查,可以明晰在校青年学生群体所面临的诈骗风险,为构建电信诈骗防控治理机制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参考方向。

问卷设置的问题具体有:1.您有收到过一些诈骗或疑似诈骗的信息吗?(单选)2.您具体是以什么形式收到诈骗信息的?(多选)3.您遇到的诈骗属于什么类型?(多选)4.如果您收到来自购物网站、电视节目、手机App 等的抽奖及中奖信息,您会如何做?(单选)5.如果您收到来自不明信息源的法院传票、欠费信息、社保问题、银行账户安全等信息,您会如何做?(单选)6.如果您接到通知亲人或熟人车祸、被抓、绑架、生病等恐吓电话或短信,要求你转账,您会如何做?(单选)7.您从学校、家庭或社会渠道中受到过相关诈骗防范教育吗?(单选)8.您觉得学校、家庭或社会渠道有开展诈骗防范教育的必要吗?(单选)9.当您的钱财被诈骗,您会如何做?(多选)

四、结果分析

(一)电信诈骗普遍性及形式

电信诈骗是否具有普遍性是根据参与调查的学生收到诈骗或疑似诈骗信息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多少而体现的。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来看(如图1 所示),收到诈骗或疑似诈骗信息的人数较多,占总人数的98.68%,体现出目前电信诈骗情况较为普遍。从电信诈骗的形式来看,在校青年学生收到的电信诈骗信息主要是通过电话、短信、网络(QQ、微信、网页)的方式。

同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如图2 所示),在校青年学生收到的电信诈骗信息中,以“抽奖及中奖信息”“虚假广告信息”最多,分别达到79.61%和74.67%。其次,冒充熟人诈骗,以及利用无抵押贷款诈骗也超过半数,分别达到65.13%和55.26%。

图1 电信诈骗形式

(二)对于诈骗信息的处理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探讨了青年学生面对不同类型的诈骗信息的行为态度,分别以三种类型的诈骗信息为基础进行调查,以了解青年学生的应对状况,其结果如下:

1.面对来自购物网站、电视节目、手机App等的抽奖及中奖信息,66.12%的青年学生选择无视此类消息,并有18.75%的青年学生选择无视此类消息的同时,还会分享给亲戚朋友来提高他们的警戒心,但仍有4.93%的青年学生会感到好奇而回复相关信息,青年学生面对所谓的“抽奖及中奖信息”警惕性较强,但只有9.87%的学生在收到此类消息以后会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并反映情况。总体来看,青年学生对电信诈骗的防范、应对及处理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图2 诈骗方式比例

2.面对来自不明信息源的法院传票、欠费信息、社保问题、银行账户安全等信息,62.5%的青年学生选择无视此类消息,22.04%的学生选择到当地相关机构查询,还有11.18%的学生寻求来自学校、家庭或者朋友的帮助和建议。总体来看,95.72%的青年学生没有盲目相信此类信息,警惕性较强,防诈骗意识较高。

3.面对亲人或熟人车祸、被抓、绑架、生病等恐吓电话或短信,要求转账的信息,50.33%的学生选择了找到其本人核实再做决定,44.08%的学生选择了无视这些信息。结果表明,大多数青年学生遇见此类消息较为理智,不仅体现了青年学生具有较高的防诈骗意识,找到本人核实情况还体现出了青年学生对待他人的关心关爱。

(三)诈骗防范教育的现状及态度

对于诈骗防范教育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有99.01%的青年学生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开展诈骗防范教育是有必要的,而实际上从学校、家庭或社会渠道中受到过相关诈骗防范教育的学生占91.45%,总体来看,诈骗防范教育的普及度是比较高的,但是仍有部分认为诈骗防范教育重要的学生,未曾收到过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相关教育。青年学生有一定的电信诈骗安全防范意识,但整体水平不高,许多青年学生第一时间报警的意识不强,应对和防范电信诈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这其中既有青年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又与社会环境复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位有关。[1]

被诈骗后的处理方式。当诈骗已经发生,有39.14%的青年学生选择损失金额小,下回注意,30.92%的青年学生选择了警告周围同学朋友,防止上当受骗,而只有28.62%的学生选择了报警寻求社会帮助。调查结果表明(如图3 所示),当代青年学生在遭到电信诈骗后,大多数选择了自认倒霉而无所作为,没有运用有效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缺少合理追究诈骗行为人责任的意识,因此对青年学生预防此类诈骗的相关教育仍需加强。

五、对策构建

(一)完善法制体系

法制建设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保障,是遏制电信诈骗违法犯罪的主要利器。当前,我国出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多项相关法律文件和规定,但是对电信诈骗犯罪行为还缺乏具体的法律条文规定,对“网络诈骗罪”何以量刑还缺乏详细具体的操作办法,当前只能依据《刑法》中的“诈骗罪”执行。因此,完善电信诈骗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犯罪行为。学校要突出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2],同时,强化国家网络监管部门的监督预警机制,强化对电信诈骗电话和不良信息散布的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监管,做到网络监管无缝隙、全覆盖,使电信诈骗犯罪分子无可乘之机。同时,要加强网监部门对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支付方式的保护,防止信息泄露,从而对电信诈骗犯罪行为实施有效的整治与管理。

图3 受诈骗后处理方式

(二)重视家庭和社会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孩子能否养成健全的人格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与父母及家人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重视家庭教育对青年学生防范电信诈骗发挥着重要作用。[3]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发展和行为动向,遇到孩子异常行为要及时沟通、疏解,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明辨信息真伪,对不良信息和陌生电话要树立警惕意识,教育孩子要增强自我安全和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要贪图便宜或轻易相信陌生人,遇到问题及时与家长、老师和身边的同学沟通,防止个人在难以分辨真假的情况下做出主观臆断而上当受骗。

社会各界要共同行动,遇到诈骗案件要及时报警,提醒身边的朋友要提高他们的警惕心,社会群众或公益组织通过组成宣传小分队,及时向社会宣传电信诈骗的方式和特点,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同时,司法、公安、媒体、金融、互联网等社会相关部门要齐抓共管,[4]公安联合媒体加强此类案件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甄别与防范意识,严防严控电信诈骗行为,教育学生及群众识破电信诈骗行为的方式方法和常用招数,从而有效预防此类案件发生,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强化校园宣传教育

学校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发挥学校在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契合学生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际,在积极引导学生崇德向善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明辨是非的能力。[5]学校要利用思政课的有利资源,积极开展防范电信诈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制定印发校园学生网络防诈骗知识手册、班级学生交流群、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以学校为主导、教师为基础,联合校团委、保卫处、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开展电信诈骗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以主题班会、学生社团、知识竞赛、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其中,筑牢电信诈骗防范体系,真正使防范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使“平安校园”建设迈出新步伐。

(四)提高学生自身防范意识

预防电信诈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宣传教育是核心,学生个人防范意识的提高是关键。心理单纯、生活经历简单、社会经验不足是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成为电信诈骗分子主要攻击和瞄准的对象[6],当代青年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辨真识伪的能力,方可有效预防电信诈骗行为的发生。首先,青年学生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遇事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遇到不清楚或不能分辨真假的问题,要及时与父母、老师或身边的亲朋好友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帮助。其次,青年学生要提高抵御诱惑、拒贪防骗的意识。当代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贪图便宜,不爱慕虚荣,培养合理消费的习惯,拒绝网贷、裸贷。[7]再次,广大青年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电信诈骗行为经常发生在青年学生群体之中的主要原因是青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对陌生人轻易相信,上当受骗后忍气吞声不敢报案。[8]因此,青年学生务必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主动学习、了解电信诈骗的方式方法和基本套路,增长防骗知识。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及密码、电话号码、支付账号及密码,不要轻易向陌生人透露;对不明来源的短信、链接要提高警惕,不要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轻易点开;对路边陌生人提供的二维码、付款码、红包码等不要乱扫。如果发现自己已经上当受骗,要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或报案。

六、结论

根据总体调查结果来看,青海省在校青年学生群体对电信诈骗具有较高的警惕心和防范意识,但对于接收到电信诈骗信息后对电信诈骗行为的防范、应对及处理方式存在一定问题。所以还需要借助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力量加强青年学生群体在防诈骗方面加以关注与教育。[9]在整体宏观环境建设上,应该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完善;在中观环境建设上,应该重视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功能,为广大学生提供明确的防范诈骗的应对行为规范;在微观上,青年学生群体要提高自身防诈骗意识,主动学习。电信诈骗防范机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这样才能全方位的为青年学生群体提供帮助,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10]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要场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是每个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既是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增长见识、全面发展的地方,只有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自我保护、防诈防骗能力,才能为建设平安校园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诈骗问卷信息
订阅信息
问卷网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信用卡诈骗
问卷大调查
展会信息
问卷你做主
诈骗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