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的故事

2020-10-12钱小龙

科学大众 2020年18期
关键词:供图谷物粮食

□文/钱小龙

供图/锐景创意

6 月的江淮、华北、关中等地,大地是喜悦的,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都洋溢着丰收的气息。这是我国连续第17 个夏粮丰收季,特殊之年的丰收来之不易。

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一些国家陆续发布了粮食出口禁令,加上沙漠蝗虫灾害在一些国家暴发,全球粮食形势都非常紧张。 夏粮丰收的好消息,为中国粮食安全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民以食为天,粮食始终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特殊商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生存的底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永远是头等大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粮食的故事。

保障粮食安全,中国的底气在哪里

粮食安全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势头如何强劲,我们始终保持粮食安全战略,守护着最基本原则——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底气主要源自三个方面

有同学可能会问,既然粮食安全这么重要,那我国又是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的?下面,我们就用具体的数据来说话。

结合国务院新闻办2019 年10 月14 日发表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信息和数据,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底气主要源自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链接

“粮食安全”概念的由来

20 世纪70 年代,全球暴发粮食危机,“粮食安全”概念逐渐浮出水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位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并将每年的10 月16 日作为“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2020 年夏粮喜迎丰收 供图/视觉中国

第一,粮食自给率高。

目前,我国的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基本实现自给,确保主粮绝对安全,谷物自给率超过95%。

在口粮方面,我国一直坚持以自主生产、自给自足为根本准则,而且自古以来,我国都有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的传统,粮食生产能力强,依赖进口程度较低。

第二,粮食储备充足。

我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但也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

2015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 亿吨,连续4 年稳定在6.5 亿吨以上水平。截至2019 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16 连丰”,余粮相当充足。水稻储存有1.2 亿吨,小麦储存有1.4 亿吨,光是储存的粮食就够全国人民吃上一年。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 千克左右,远高于人均400 千克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第三,对外依存度低。

虽然我国每年进口粮食1 亿多吨,但主要以大豆、粗粮为主,大米、小麦进口一般分别为200 万吨、400 万吨,分别占国内消费总量的1%和2%,主要起到改善消费和品种调剂的作用。

当然,我国粮食也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优质稻谷和小麦供给不足,玉米也存在生产和需求缺口,大豆自给率不足20%,但大豆不属于主要粮食作物,因此对国内粮食安全不构成重大影响。

以上数据说明,不管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不敢说中国老百姓能吃好,但至少是不会饿肚子的。

什么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就是!

◆保供的“定海神针”

此外,我国还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首先,我国拥有完备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

其次,我国还针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引起的粮食市场异常波动,建立了相应的粮食应急保障机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供图/人民视觉

夏粮入库 供图/视觉中国

通过不断加强、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和应急体系建设,我国不仅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也成功应对了2008 年全球粮食危机。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的关键时期,也有力保障了各地特别是重点疫区的粮食有效供给。

◆18 亿亩耕地保护红线

粮食生产需要有足够的耕地,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作为一个拥有14 亿人口的大国,又怎么能生产出够吃的粮食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细看地理版图。我国疆域面积高达960 万平方千米,看上去地大物博,实则有效土地资源非常紧张。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段,将我国大致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理论上只有每年降雨量超过400 毫米的地区才适合农业种植,才适宜人口居住,才方便工业生产。

所以,目前我国差不多90%的人口、90%的耕地、90%的工厂都集中在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的地区,而且就这么大点地方还要划分出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巨大的矛盾与冲突。

早在2006 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18 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这是一个在充分评估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发展以及未来人口增长水平之后,经过精心测算,为了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提出的耕地红线指标。在18 亿亩耕地保持良好的情况下,即使遇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局部生产有波动,全国不会都颗粒无收,就避免了粮食产量的大起大落。

要知道,关键时刻,钱是买不到粮食的!中国14 亿人,如果自己没粮食,又买不到粮食,后果是什么?

◆向1 亿亩盐碱地要粮

18 亿亩之外,还能“挖掘”出更多的粮食耕种面积吗?

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还有着15 亿亩盐碱地!这是被忽视的巨大土地资源。

2020 年4 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提出了发展耐盐碱水稻的方案:“我国有15 亿亩盐碱地,如果我们抓紧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及核心技术研究,并将其中1亿亩改造成水稻田,按每亩300 千克估算,有望每年增加能养活8 000多万人口的粮食产量。”

18 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保证了稳定的粮食生产

6 月8 日,袁隆平团队将海水稻种到了海拔2 800 米的青海省格尔木市河西农场,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寒地区进行试种植。海水稻就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它们普遍生长在盐碱地,具有耐盐碱、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等特点。我们坚信,海水稻将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建设添砖加瓦,再立新功。

从野草到粮食,“谷”往今来话起源

说完粮食安全,接下来我们讲一个轻松有趣的话题:粮食的起源。

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稻谷类、麦类、豆类、粗粮类等。

对于许多久居城市的人,一日三餐,每天都会与谷物见面;离开餐桌,谷物似乎离人们又很遥远,或许大家已经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

久居城市的人们或许已经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 供图/锐景创意

下面,我们就从这“五谷”说起吧!

◆五谷传奇:谷物的起源

按照古书里的说法,五谷一般指的是稻、黍、稷、麦、菽这5 种作物。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什么是五谷,它们又起源于何时何地。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特指水稻,是禾本科稻属植物。

稻谷去了壳,就成了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可以做成米饭、米粉、年糕、寿司等,还可以用来酿酒。

水稻 供图/锐景创意

水稻起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过对远古遗址中留存的稻谷进行考察研究,科学家推测,在10 000 年前~7 000 年前的这段时间,我们的先祖就已经将一种叫普通野生稻的野生禾草驯化成了栽培水稻。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活了世界上将近一半的人口。可以说,中国古代先民驯化出的水稻,对全世界作出的贡献远远大于四大发明。

俗称大黄米、糜子,是禾本科黍属植物。

黍是干旱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可以用来蒸馒头、烙饼、熬粥,也可以用来酿酒。

黍,俗称大黄米、糜子

黍起源于中国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在大约8 000 年前,先民们将一种叫野生黍的禾草植物驯化成了可供栽培的大黄米。

黍不仅在中国的粮食文化中占有里程碑的意义,更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支撑。

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小米、粟米、小黄米,是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

小米曾经是北方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也孕育了中华文化,因此被誉为“百谷之长”。它可以做成小米干饭、小米发糕,也可以熬成小米粥。

古代有江山社稷之说,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小米地里,狗尾巴草经常会混迹其中,据此还衍生出一个成语叫“良莠不分”。

与黍一样,稷也起源于中国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起源的时间也在8 000 年前。

大家可能不知道,小米的祖先就是远古的狗尾巴草。

稷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小米、粟米、小黄米 供图/视觉中国

主要指小麦,是禾本科小麦属植物,也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 供图/锐景创意

小麦的用处就多了,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吃法,可以做馒头、烙饼、包子、饺子、面条,也可以做面包、蛋糕等各种点心。

小麦起源于两河流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和叙利亚一带。在大约9 000 年前,西亚先民对野生小麦进行了驯化栽培,并孕育了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大约4 000 年前,小麦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

通常指大豆,又称黄豆、毛豆,是豆科大豆属植物。

大豆 供图/锐景创意

大豆的用途很多,既是油料作物又是蔬菜类作物,还是重要的饲料。

大豆的根系上共生着神奇的根瘤菌,有固氮的作用,相当于自己就能产生肥料养分,还有改良土壤的功效。

大豆起源于中国的黄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在大约8 000 年前,大豆就已经被驯化和栽培了。

可能有同学会问,五谷之中怎么没有玉米啊?

玉米又称棒子、苞谷,原产于美洲,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它才与红薯、烟草等一起传入欧洲,后又传入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玉米属于“晚辈”,自然无缘于“先辈”的行列。

随着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可用于栽培的粮食作物种类的增加,五谷已不再是具体的这5 种谷物,而是粮食作物的泛称了。

在人类数千年的农耕史中,谷物从不同的发源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各国的农业生产和食物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自然界到餐桌:谷物的驯化史

通过上面的介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餐桌上吃的谷物粮食,在亿万年前,就是路边随处可见的野草,经过人类几千年的采集、驯化、育种,才演变成如今我们每天都吃的食物。看来,植物的驯化、栽培对人类的文明和解决吃饭的问题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谷物到底是如何被人类驯化的。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驯化”这个概念。

通俗地讲,驯化就是我们的老祖宗从山上或者草地里看到合适的野生植物,把它们带回住地进行人工栽培繁殖,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祖宗不断地选择他们喜好的那些植物(好吃的、产量高的、易储藏的等)保留下来,下一年接着种。这样,最开始的野生植物就慢慢演化成了我们今天栽培的作物。

好了,现在让我们凭借想象穿越到远古时代,去看一看先民们是如何在自然界中采集和驯化野生谷物的。

1 万多年前,地球经历了最后一次冰期,当时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人类渐渐发现,周围能采集到的果实和能捕猎到的动物越来越少。

一个饿极了的远古先民第一次尝试了未被驯化的野生谷物,一种看起来像狗尾巴草那样的植物。虽然它的口感极差,但其中的淀粉还是为他提供了生存所需的能量。

于是,这位先民把这些干瘪细小的植物种子收集起来,拿回定居点。他的本意也许只是做冬储粮,但零星撒落在地面的种子却在来年给了他一个惊喜——地上长出了新的植株,结出了果实。

这位先民顺手就把这个发现“发了朋友圈”。很快,有人开始效仿他的创新之举,大地上第一次出现大面积的谷田,并向四周延伸。

谷物驯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品种培育过程。地球上有几十万种植物,最终跻身人类餐桌的谷物只有几十种,这真是万里挑一的缘分。

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会种植粮食了

野草是极具生命力的物种,为了繁衍生息,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的种子快速地散播出去,所以它们往往成熟得很快,而且在成熟后迅速散落到田野中,以获得更大的存活率。但这种性状却不利于人类的采集。幸运的是,有些野生谷物非常容易杂交,不断变异出人类所需要的性状,并被人类筛选出来。

当发现籽粒成熟后不易掉落的变异品种,人类就会大量种植它。今天的谷物成熟以后,种子都会继续停留在植株上,给人类收割留一段“窗口期”,提高了人类获得食物的效率。

再比如,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很多野生谷物都靠数量优势来维系物种的繁衍生息,拼命“生娃”。因为要孕育更多的后代,种子就需要长得小,但这恰恰不是人类的所爱。于是在驯化过程中,生长期长、植株强壮和颗粒饱满的变异品种也会在人类帮助下实现“优生优育”。

经历数千年的驯化,桀骜不驯的野生谷物终于完成了从杂草到食物的进化,成了今天的样子。当然,有些性状也被保留至今。

粮食生产也有“科技范儿”

农业的历史,已有上万年,没有任何一个行业的存在史比农业更悠久。但也因此,在很多人眼中,农业是非常传统的行业。其实,未来的农业是真正的高科技行业,未来农业的出路、潜力和希望都在科技上。

◆推动农业发展的科技革命

在人类的近现代史上,曾发生过3 次重大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单就农业而言,也有过2 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也称第一次绿色革命,它是以现代育种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一次革命。在这场全球性农业科技革命中,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强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也极大地提高了本国粮食生产能力,有效地改善了粮食供应状况,并为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也称第二次绿色革命或新农业科技革命,它以生物技术育种、超级水稻、生物农药、精准农业技术的出现为标志。在这次农业科技革命中,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相继研发出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科学施肥、地膜覆盖、模式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未来农业就得这么干

新农业科技革命,是在全球人口、食物、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国际社会积极寻求21 世纪农业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发生的,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未来的农业将是真正的高科技行业

中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但这样的成就主要靠的是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农药化肥的高强度使用,农产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要改变中国粮食产业的这个现状,必须依靠“科技兴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一方面要不断改良育种技术,获得更优良的品种;另一方面要通过互联网、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和高效农业,使我国农业步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和农产品产量、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猜你喜欢

供图谷物粮食
珍惜粮食
五寨燕麦晋粒康“边煮边发芽”的神奇谷物
《岁供图》 马菁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每天出门都能遇见奇奇怪怪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