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中考语文卷的教学导向功能
——以2020 年中考语文杭州卷为例

2020-10-12胡培兴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5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中考考查文本

胡培兴(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5)

2020年中考是自2016年全面实施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以来的第二届中考,也是取消中考考纲后的第一届中考。试卷会如何反映统编教材教学实践成果,并作怎样的积极探索?这一点尤受关注。中考语文杭州卷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也经常受到省内外语文界的关注。本文尝试分析2020 年中考语文杭州卷(以下简称“杭州卷”)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阐释试题变化背后的良好教学导向,以凸显测评引领教学的功能。

一、强化育人

语文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编排形式。在人文主题的设置上,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民族传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融合其中,旨在为学生的人格培养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20 年杭州卷紧扣教材,以“立德树人”立意,在板块布局和语料选择上有意识地凸显了人文素养的培育。

一是立足家国。杭州卷开卷即以“我爱家乡”综合性学习活动展开。试题以“大杭州”为主题内容,按“了解家乡”“宣传家乡”“爱护家乡”“歌赞家乡”有序编排,引导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激发主人翁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古诗文默写题更以“怀揣一张文学地图行走祖国山川大地”为线,将知识积累与提升个人境界、民族自豪感有机融合。

二是呼应时代。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但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阅读,选择陈忠实先生的散文《家有斑鸠》,暗隐了对这场特殊战“疫”的反思和回应。散文以“我”重返家乡又见斑鸠的“惊喜”落笔,回忆过去人类与鸟兽的关系,再描述斑鸠与“我”难以重建信任的现状,警醒读者反思如何“等待”美好的未来。语文学习从来不可能孤立外部世界而独立存在于“课文学习”之中,通过学习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是语文学习的要义。

三是关注成长。“非文学作品阅读”和“小作文”,围绕“青少年近视”热点设题,“古诗文阅读”提供了三组真挚友情的范例,“名著阅读”要求在假设情境中探求合作探险的可能性,“大作文”要求以申请加入或创建社团展开写作……生命健康、交友、与他人合作及群体交际活动等关涉个人成长的诸多方面渗透在试卷的各个板块之中。

或许有人会质疑在中考这个特殊的场域中,命题者的这些“匠心”学生是否能够细心体会。且不论中考作为人生重要的节点,特定的学习内容是否能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单就这样的“匠心”对未来教学的启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让我们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家国意识和责任感,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在成长过程中促进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自己的兴趣与专长。

二、凸显综合

“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的一条“命题原则”。这条原则同样适用于中考命题。2020年杭州卷的“积累”“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等部分都有综合考查设计。为什么要在考查中凸显综合思维呢?因为综合思维把相关事物的整体作为认识的前提和起点,并对其进行分析以达到系统把握。这是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必备思维能力,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基于情境运用的知识积累综合考查

2020年杭州卷的“积累”部分,首次以综合性、整体性的考查形式出现,虽还不完全具备真实情境下学习活动的任务设计,但其侧重知识运用、体现层级和梯度的整体编排,将为统编教材的语文知识教学指明方向。四个任务,选择富有生成意义的语言材料,从字词到句子再到句群,涉及教材的语文知识有“词语的搭配”“对仗”“句 子 的 成 分”“句子的语气”“语言的衔接连贯”等,设题均规避了陈式化,指向情境中的理解和运用。如第4题:

余杭良渚文化村居民制订的“村民公约”,有“我们不往窗外抛撒物品,晾晒浇灌防止滴水”“在小镇公共场所,我们放低谈话音量”“我们在乘车、购物时依次排队,尊老爱幼”等内容。某小区的公约,有“不得随地吐痰,乱扔烟蒂”“严禁攀折花木,违者罚款”“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等内容。两相比较,“村民公约”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要回答这道题目,学生需多角度比较两种表达的不同,并体会词语背后的情感意蕴。

又如“古诗文默写”,学生需要准确识记诗文内容,并在诗文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桥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准确地应用到实际情境之中,达到“古为今用”的效果。

“语文知识”的回归是统编教材的特色之一(穿插编排在教材的“补白”处),教材也提出了“随文教学”的建议,但知识的建构没有相对的系统性,是难以完成的。“随文”如何教学,教到怎样的程度,依然是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考查反观教学,较好的路径应是:心中有一本知识序列明晰的账簿,教学时以“随文”或小专题的形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灵活运用中较为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基于整体理解的文言文综合考查

2020 年杭州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自《后汉书》人物列传《范式》,内容难易适中,延续了以叙述性文本为主的选材思路。常规设题一般为字词释义、断句、翻译及内容情感主旨的理解,这本是文言学习的应有步骤,然而形式一旦僵化,就会给教学带来伤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阅读浅易文言文”是这样要求的:“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关键词是“理解基本内容”“提高欣赏品位”。今年的试题在这方面的突破是很明显的。

整个板块基于整体理解设置综合性题目,摒弃了单纯的文言解释、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考查。如第17 题,考生只有整体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才能作出判断。又如第18 题,考生需要“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话回答”“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太守为什么会‘许之’”。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等知识都包含其中。

此外,试题将文言选文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阅读,而不只是作为检测学生文言积累和理解的语料。“文史不分家”,古代史书多是典范的文学作品,教材中的文言课文更是文质兼美。因此,文言文阅读本就是一个关乎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的综合活动,只是后两者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和中考试题中都关注得不够。《范式》一文讲述范式与元伯这对“死友”的故事,其中有“托梦”、朋友前来“柩于是乃前”等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内容。如果我们有意忽略这一点,一是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二是“提高欣赏品位”将失去凭借。所以“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这一设题意义重大。学生将在探究文学表达的基础上加深对人物关系的理解,同时得到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如果能基于整体理解设计学习活动,将古汉语知识有机融合在文言情境之中,减少脱离语境的机械识记,将问题探究置于整个文学文化语境中,那么,文言文教学只见知识点不见文本内容、没有文学美感和文化意味的割裂式教学定会得到改观。

(三)基于真实阅读的文学作品综合考查

2020年杭州卷的“文学作品阅读”,文本是散文《家有斑鸠》,命题者从整体性出发,呈现了一组丰富多样的试题:

9.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10.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处有疑问,请你解答。(4分)

(1)【甲】处“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语句很长,没用标点停顿,强调了什么?

(2)【乙】处的“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去掉是不是更好些?

11.本文题为“家有斑鸠”,二、三两段却没有写“斑鸠”。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5分)

12.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吗?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验简要分析。(4分)

从不同维度审视试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哪一个维度,其层级目标虽各有侧重,但都不是按照单一线性顺序逐一展开的,而是交叉并行、互有融合的。从表1看,四道题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阶到高阶较为均衡地分布在各维度层级目标中并形成一个整体,印证了真实阅读的认知过程。对照起来看,我们的教学至少应注意以下三点:

表1

一是教学应着眼于整体与综合,体现阅读素养的各项关键能力不可偏废。如基本内容的概括和整体感知能力(第9题)、个性化语言的感受能力(第10 题)、整合推论能力(第11题)和评价反思能力(第12题)等并重,既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尤其注重将文学作品阅读高阶认知能力考查与SOLO 分类理论的分层赋分相结合,以形成一种新的深度阅读趋向。这种分层评价方式如何移用到阅读教学之中,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

二是教学应凸显阅读主体在阅读中的主观能动性,由“读懂文章”到“读出自我”。上述几个维度中都有对“自己”(自我)的强调。目前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还是结果取向,更在意将从文本本身解读出来的知识结果传授给学生,对学生(阅读主体)阅读过程的参与度、对文本的反思和评价活动,还缺少足够的关注。第10题,虽是虚拟情境,却是命题者基于学生真实阅读可能出现的阅读障碍进行预设,也是引导学生“眼睛往哪里看”,与“下面两个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之类的问法,不可同日而语。第12题,不仅指向文本本身的意蕴,还指向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与文本保持了一定的审美距离,允许和鼓励学生作出自己独有的“反思”和“评价”。

三是教学应重视文本体式的独特性,将“散文”当“散文”来读。良好的阅读,阅读方法和阅读取向(将文本当作什么体式来读)具有一致性。四道题目不仅符合国内外各种阅读认知理论,也符合当前表述较为清晰的王荣生先生的“散文阅读教学理论”。细读其中三个条目可以看出,散文的阅读主要指向作者个性化言语的体味,感受和体认作者传达的丰富细腻的人生经验,从而观照自我,触发对自己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此外,本组试题未能呈现的近年中考试题中偶有涉及的“搜索和选择相关文本”“评估文本质量和可靠性”等阅读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也应有所关注和实践。

三、注重应用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唯有将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使具体的生活经验与抽象的知识储备发生交互作用,不断进行重组和建构,才能真正提升实践能力,使学习与学生的现实及将来的生活真正相连。”[1]这一理念已渐渐成为测评和教学的共识,然而要将学生从“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中拉出来,由“解题”向“解决问题”、由“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令人惊喜的是,2020年的杭州卷在往年强调应用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探索。

一是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较为典型的是第16题和第20题。

第16题如下:

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

B.具以白·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违·——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士”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此题通过四个选项,教给学生文言文词义推断的方法,这四种方法具有很强的实际效用。

第20 题为古诗鉴赏题,两首类型相近的古诗以课内外串连的形式,提示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背景”“析场景”“赏写法”迁移运用到课外古诗赏析之中。题目设置“体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同时它又蕴含着新的关系和规律,是通向新理解、新图式的桥梁”[2]。古诗鉴赏如此,其他内容的学习同样可以做到。

二是提供拓展材料,检验知识掌握情况。“国外某眼科学会推荐保护视力的‘20—20—20’法则,即每看20 分钟电脑或手机,至少看20 英尺(6 米)远的物体20 秒。请结合上文知识解释该法则的合理性。”文本内容《近视漫谈》直指生活应用,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阐释生活现象和疑难问题。教材中有不少此类教学内容,应打通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真切感受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应用,以获得更高的学习成就感。

三是设置交际情境,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一点最突出的是“大作文”题。试题设置了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要给高一级学校负责社团工作的张老师写封信,申请加入社团或创建一个新社团。学生要揣摩诸多情境要素,如对象特点、写作目的、自身角色等,需要调动书信、申请书的相关知识,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这样的作文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教师的教学空间,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为当下学习成长和将来生存发展而真实写作的能力。在长期偏于文学性写作的测评和教学环境中,这样的写作题必然会撬动固有的写作教学观念,给写作教学带来新的气象。

当然,中考语文卷的教学导向,非三两个关键词所能提炼和囊括,期待大家进一步研究,共同交流进步。□◢

猜你喜欢

中考考查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20年中考作文备考点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中考“三数”大扫描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