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区划视角下伴生城镇的特征、形成机制与整合路径*
——以德阳市孝泉镇、孝德镇为例

2020-10-12王开泳徐少杰

中国名城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孝德德阳市行政区划

王开泳 徐少杰

导语

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国家行政管理的治理体系,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产物,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秦汉之时,沿袭持续至当代。行政区划是为国家行政机关实行分级管理而进行的区域划分,是国家实施分级行政管理的区域划分制度,是对行政区域的划分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1]。行政区域的划分决定了各级城镇体系的管辖幅度、人口规模以及空间布局。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伴生城镇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区划现象。

我国的城镇分布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伴生城镇的出现,由于行政区划的约束难以实现统一的开发和保护,成为阻碍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用以科学分析和判断城镇空间形态形成的内在机制,提出优化城镇一体化建设和空间布局的解决路径。本文以德阳市的孝德镇和孝泉镇为例,立足于历史文化名镇的统一开发和保护,从行政区划的视角,创新性地提出伴生城镇理论,探讨孝德镇和孝泉镇形成伴生城镇的原因,并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统一保护的目标出发,提出伴生城镇设置和布局形态优化的具体思路。行政区划调整可以看成一种治理空间、优化区域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进行合理的行政区划设置有利于完善区域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布局。

1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向

1.1 行政区划设置对城镇布局产生明显影响

国外对于行政区划的研究多是围绕城市地区展开的,但其中有关城镇布局方面的研究较少。大都市区的行政区划调整问题几乎是国外一个世纪以来的研究重点,这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另外,西方国家很多城镇都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或者是地方自治组织,中央政府对城镇的行政管理较弱,以社会服务为主。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才蓬勃发展。通过总结国外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提出行政区划调整对于打破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区划制约,优化完善区域内城市空间布局有显著的积极影响[2]。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始终受到自组织的生长和有意识的人为控制两个力的制约与引导,两者交替作用构成城市生长过程中多样的空间形式与发展阶段[3]。渠涛等认为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会侧重在市域范围内构建有效的城镇体系和城乡结构上[4]。 一个地区可以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改变该地区的政区位势,即在垂直层面上改变和全国其他政区的等级和空间位序关系,在水平层面上改变该政区的管辖幅度和资源配置的能力,从而对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根本性影响[5]。适当合理地调整城镇行政区划,兼并或整合规模较小的不具有发展特色和潜力的小城镇,集中发展中心城镇,强化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设立与城镇发展相匹配的行政管理体系,拓宽中心城镇的经济辐射圈,合理进行宏观调控,为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区域环境和体制环境,从而逐步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6]。通过调整行政区划进行乡镇的撤并和整合,是突破行政区经济、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模式[7]。行政力量依然是统筹配置区域资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方式。

1.2 行政区划的边界效应逐步受到关注

行政边界是指由国家有关部门划定的行政区之间的界线,包括国界、省界、县界、乡(镇)界和村界。行政区划的边界效应是指由于行政边界的存在,致使边界各方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如边界两侧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某些污染型的产业或设施在边界地区的集聚等,也可能造成边界两侧城镇的竞合发展。本文所指行政区划的边界效应是城市地理学概念,强调其对城镇形态、城镇发展和城镇布局的影响。

在国外,2000年以前,关于边界效应的研究重点由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率先在发达国家推进,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各国成为研究的热点区域。国外对于边界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地理学领域的跨国贸易和区域一体化,国内对于行政区划边界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边界效应的特征、边界效应影响机制、边界效应影响结果和边界效应破解机制四个方面,同时针对不同的研究主题其研究范围的空间尺度不同,但多聚焦于省级和跨市级的区域层面。主要采用定量方法,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评估边界效应的程度和数值。李郇和徐现祥通过重力模型和Barro回归方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对20世纪90年代江苏与浙江、上海之间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各个城市间边界效应严重。自然条件与历史发展、行政区经济、发展模式、直辖市起到的作用、相关制度设置等因素可以解释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边界效应[8]。有学者认为我国的行政制度是造成边界效应的最主要因素,临近的行政区产生边界效应是由于其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9]。综合而言,政府(中央、地方政府)、市场、企业以及跨边界组织各自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边界效应的消长,边界效应对城市景观和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分割[10]。边界效应有利有弊,总体而言,边界效应的研究成为新时期开展区域治理和空间治理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1.3 伴生城镇研究的意义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39 945个乡镇级行政区划单位,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级城镇体系面临着空间整合和区域重组,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的手段对乡镇级别的城镇体系进行治理和优化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当前,乡镇级别的行政区划调整往往局限在其所属上级县(市、区)镇范围内,跨县级行政区边界的乡镇撤并重组非常少。这种局限在上级行政区划边界内部的行政区划调整产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伴生城镇,他们的政府驻地相连,建成区连成一片,但却分属于两个独立的行政建制。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伴生城镇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往往不协调、不统一,并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本文选择德阳市孝泉、孝德伴生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特征描述和问题分析,试图探究这种城镇伴生现象背后的形成机制,为推进孝泉孝德伴生城镇的城镇规划建设、优化德阳市域城镇体系布局提供相应的解决路径。

2 伴生城镇的内涵及典型案例

2.1 内涵

所谓伴生城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建制镇(乡)政府驻地连成一片,但分属于两个独立的行政建制,一般是隶属于不同的区、县(县级市)管辖的两个城镇。伴生城镇的理论框架与内涵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

(1)空间联系性。伴生城镇要求多个建制镇在空间上紧密相连,主要表现在其行政边界相接,镇政府驻地所在区域紧密相连。

(2)设施共享性。多个伴生城镇的建成区在空间上连成一片,共享道路、给排水管网、电力通信网络、教育卫生场所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文化相似性。多个伴生城镇在历史上拥有相同的文化传承,居民对多个伴生城镇保持基本一致的文化认同感,对于行政区划边界的存在感知较弱。

(4)产业同构性。多个伴生城镇在一定的区域内承接相似的职能,拥有相似的资源和交通条件,产业类型相同,产业链条相通,产业结构基本一致,产业发展速度保持同步。

(5)区划分割性。由于历史是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因,多个伴生城镇隶属于不同的区、县(县级市)管辖,存在着发展空间相连但行政区划分割的矛盾。

2.2 案例介绍

选择四川省德阳市孝泉镇、孝德镇为研究案例。孝泉镇隶属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境内多泉,是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的故里,德孝文化的发源地,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小城镇,四川省首批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地处川西平原全国重工业基地德阳市西北20 km。东与扬嘉镇、德新镇接界,南邻天元镇,西南与绵竹市齐福镇、观鱼镇接界,北与绵竹市孝德镇、柏隆镇毗邻。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孝泉镇分为孝泉、跃鲤两个乡。1951年土地改革时,分置孝泉镇、跃鲤乡、孝泉乡(后为孝扬乡)。1958年9月,孝泉镇、跃鲤乡、孝扬乡合并为孝泉人民公社。1965年镇社分置为孝泉镇、孝泉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建置,孝泉人民公社恢复设置为孝泉乡、跃鲤乡。1986年10月撤孝泉乡、跃鲤乡并入孝泉镇,实行镇管村体制。2018年末辖11个村和4个社区。辖区总人口40 95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 772人,城镇化率16.5%。孝德镇隶属德阳市绵竹市,是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镇、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四川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城镇,因该镇有“孝德观”而得名。孝德镇东与旌阳区柏隆镇接壤,南与旌阳区孝泉镇相连,西与新市镇、板桥镇毗邻,北靠剑南镇。清顺治二年名为“忠孝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名“孝德乡”,1958年改名“孝德人民公社”,1984年复名“孝德乡”,1994年撤乡建镇。2006年7月清道镇、齐福镇并入孝德镇。2018年末辖16个村和4个社区。辖区总人口约61 0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 556人,城镇化率27.2%。

3 孝泉、孝德伴生城镇的主要特征

3.1 行政边界相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德阳市孝泉镇分置为孝泉、跃鲤两乡,1986年经过乡镇撤并,设立孝泉镇。孝德镇原为孝德乡,经2006年德阳市行政区划调整,清道镇、齐福镇撤销重组,并入孝德镇。至此,经过重组调整后的孝泉、孝德镇直接相连,行政边界长度13 073 m,占孝泉镇行政边界长度的32.8%,占孝德镇行政边界长度的27.5%(图1)。

3.2 政府驻地相接

图1 德阳市孝德镇、孝泉镇空间位置示意图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乡镇下辖一定数量的村庄,一般而言,不同的建制镇镇区在空间上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增强其在区域内的服务能力,实现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的合理有效配置,同时辐射和带动更多较落后的村庄。但孝泉、孝德两镇政府驻地的实际空间距离只有1 400 m,其建成区依托孝德大道、桂兰大道、孝安街三条交通干线东西贯通、南北相连,城市建成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一个三角形区域,紧密连成一片(图2)。

图2 德阳市孝泉镇孝德镇区建成区范围图

3.3 历史文化相近

孝泉镇和孝德镇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划单元。在北宋时期,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下辖五镇十三乡,其中五镇分别为:石碑、新巴、孝泉、高坪、普润,其中“孝泉镇”便是如今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以及绵竹市孝德镇。此后500年间,孝德孝泉镇以一个完整的区划单位逐渐被两地居民认同。到了清顺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孝泉镇”分置设为“孝泉镇”和“忠孝乡”。自此,两镇一分为二,其行政边界在空间上仍保持连接,却分属于两个独立的行政区划单元。但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统一,诸如“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这样的历史典故被百姓口口相传,德孝文化的内涵被两镇居民深深认同,归属感极强。因此,无论从行政建制上,还是从历史文脉上,我们都可以认为孝泉、孝德镇拥有相似的历史文化底蕴。

3.4 语言民俗相似

民俗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约定俗成并通过口口相传而保留传承下来的。孝泉镇、孝德镇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历史上的“孝泉地区”包括了现今的孝泉镇和孝德镇,“孝泉地区”崇仰孝道,在经过历朝历代的更替后,原本祭祀姜诗一门三孝的活动与商贸结合的“孝文化民俗节暨川西经贸盛会”不断融合,后又融入道教传统的节庆活动“上九会”,最终形成了如今风靡两镇甚至周边地区的新“上九会”。新“上九会”期间有仿古式铁器帮、木竹帮、五金帮、药材帮、铜器帮、饮食帮、字画帮和花草帮八大表演,三天会期中,雇请各地名角演戏。同时孝泉、孝德两镇每年从农历五月初四开始举办颇具特色的“孝泉城隍出巡大会”,期间有皮影戏、被单戏、打道桶、唱围鼓等表演,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八,还有大型的高僧念经祭塔仪式,重现元朝五龙护塔的盛况(表1)。现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些古老的民俗节庆活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两镇居民也没有忘记祖宗对于历史文化的追寻和传承,这些民俗现象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广泛的流传于孝泉、孝德两镇之间。

表1 德阳市孝泉镇孝德镇民俗节日一览表

4 伴生城镇的形成机制

德阳市孝泉、孝德伴生城镇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驱动伴生城镇形成的主导机制不同,总体而言,区位条件、地形基础、行政区划拆分、行政区划的边界效应、行政区经济与相似的产业结构和历史文脉是孝泉、孝德伴生城镇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4.1 优越而临近的区位条件

极为相似的区位条件对于孝泉、孝德伴生城镇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一,便捷的交通区位条件是孝泉、孝德文化旅游产业伴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孝泉镇、孝德镇镇内交通发达,借助正在建设中的成兰铁路和已建成通车的成绵复线,依托南北贯通的省道105线和三纵一横的镇区道路框架,整个孝泉镇、孝德镇在空间上构造成一个完整组团,两镇镇区距绵竹市区仅13 km,距德阳20 km,位于德阳半小时城镇圈内,优越的交通区位成为了孝泉、孝德伴生城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相似的地理区位是孝泉、孝德城镇空间伴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孝泉镇、孝德镇空间临接,并且都处于成德绵西翼协调发展轴上,向西位于德阳市旅游发展生命线通道,向东位于德阳市人口和产业拓展发展轴。又因为两镇历史上行政建制的统一,孝泉镇、孝德镇往往在城镇体系规划中被划定为一个完整的功能组团,城镇性质和未来发展战略基本一致,直接促进了两镇城市空间的伴生发展。极为相似的经济区位条件决定了孝泉、孝德两镇产业发展模式一致,促进了孝泉孝德伴生城镇的发展。

4.2 地形条件平坦

孝泉镇、孝德镇在空间上临近,同时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象限,地形较为平坦。从高程分布图可见,两镇的最低和最高海拔差只有327 m,同时大部分地区的高程为500—600 m,特别是镇区所在区域,高程为507—531 m,高程差只有24 m,极为平坦的地形条件在整个历史时期内都给孝泉孝德伴生城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图3)。

4.3 行政区划拆分

行政区划的拆分是造成孝泉、孝德伴生城镇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行政区划作为一种空间治理的手段,越来越多被运用到城镇空间体系优化中去,但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也可能会导致新的问题,如伴生城镇的产生。孝泉镇和孝德镇本为一体,称为“孝泉乡”,在1645年分置设为孝泉乡和忠孝乡。德阳市在2006年为了整合规模小、实力弱、发展差的小城镇,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但仅局限于各个区县内进行整合,其中在绵竹市内将清道镇和齐福镇并入孝德镇管辖,而没有从全市空间格局优化角度将孝泉镇和孝德镇进行合并。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与各自为政,镇区空间连成一片的孝泉镇、孝德镇在当时没有实现有效整合,一个属于绵竹市,一个属于旌阳区。由于两个城镇的驻地选择邻近,城镇建设逐渐连成一片,从而产生了伴生现象。

图3 德阳市孝泉镇孝德镇海拔高程分布图

4.4 边界效应转化促成竞争合作

行政区划的边界效应是影响孝泉孝德伴生城镇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于一般乡镇而言,驻地一般选择在镇域的中心,方便管理。地方政府会选择将本级财政投入到核心地区而不是边界地区,由此使得位于城市行政区划边界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德阳市孝泉镇、孝德镇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设置和地形的原因,两镇政府驻地都选择在了行政边界附近,空间上极其临近。这种空间上的临近促使两镇竞相发展,同时不得不在推进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时互相沟通,建立协调机制,打破由行政区划引发的边界效应,即引发了边界效应转化。这种边界效应转化通过以两镇协调发展为共同利益,通过不断地信息交换、资源配置和要素流通,使得孝泉、孝德两镇的伴生现象逐渐明显,相互竞争合作,共同发展。

4.5 行政区经济阻碍城镇合并

行政区经济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孝泉、孝德两镇的合并。行政区经济是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我国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刘君德,1992)。行政区经济的产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兴起,中央政府权力向各级地方的下放造成了地方与地方之间强烈的经济竞争,这种竞争对于地方政府内部而言,各种资源要素得到快速流动,激励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限制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通过设置和强化区域间的行政壁垒,阻碍各类产业的跨区域迁移和扩张。行政区经济对伴生城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政边界和隶属关系的不同,导致了区域经济的强制性分割,本该整合协调发展的相邻城镇被行政区划划分成为两个独立的经济发展单元。德阳市孝泉镇的经济发展中心长期集中在德阿公路和孝黄公路两侧,孝德镇的经济发展长期依托镇内绵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大量的工业企业,甚至在面对一些利大税高的优质项目和企业时互相限制要素政策的流动协调,大量的恶性竞争严重阻碍了孝泉、孝德两镇产业的分工与合作。行政区经济的存在导致了孝泉、孝德两镇不协调发展,而长期不协调的产业发展模式和较为低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加剧了行政区经济现象,使得两镇合并变得十分困难。

4.6 产业结构和历史文脉相似

伴生城镇的形成离不开产业结构的相似和历史文脉的统一,这就意味着伴生城镇内部资源条件的一致和外部政策环境的统一容易形成相似的产业结构,进而在更大的区域层面可以被考虑划为一个产业发展组团,这种上层的统一能增强伴生城镇内部的产业关联性,加快商品和要素的流通,促进伴生城镇的形成进程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趋同会引发一系列恶性竞争,比如伴生城镇双方为了某个企业项目牺牲自身利益,开展不良竞争。历史文脉的一致性也是伴生城镇形成的主要因素,两乡镇百姓有着相一致地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综上,就产业结构角度而言,孝泉镇和孝德镇都是德阳市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两镇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加工、机械制造、电子、天然气开采、化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产业分工空间格局基本合理,产业协同机制基本成熟。就历史文脉角度而言,孝泉、孝德两镇作为历史上“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的共同发源地,德孝文化的传承保持不断、一脉相连,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极其相似。由此造成了孝泉镇和孝德镇伴生城镇的经济和历史文化基础。

5 伴生城镇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5.1 主要问题

综合分析德阳市孝泉镇、孝德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情况,认为伴生城镇这一现象对两镇的城镇化发展造成了行政资源浪费、规划建设混乱以及社会治安不协调等三方面的问题。

5.1.1 行政机构重叠,行政资源浪费

由于政府驻地空间上的临近,伴生城镇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行政机构辐射范围重叠,就实现政府职能的角度而言,这种重叠虽然便利了政府驻地周边地区居民,但对离镇区较远的居民造成了极大的空间阻碍,是一种不合理的行政区划设置。伴生城镇的存在对于两镇相接的边界地区的管理造成不便,一方面,同一个地方存在两个建制镇政府,造成机构设置的重叠和行政资源的浪费。另外,行政机构的重叠对于两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也提出了挑战。比如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绿化建设等方面的协调难度较大,由于外部条件、内部利益主要受行政区划壁垒的影响,使伴生城镇的两个政府机构之间经常出现各种矛盾纠纷,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也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

5.1.2 镇区空间连接,规划建设混乱

伴生城镇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两个镇政府驻地所在的镇区空间连为一体,建成区范围紧密相连,就居民日常生活的角度而言,各项公共服务设施能够在空间上辐射更多的区域,更有利于居民就医、上学,满足各种基本的生活需求。但同样存在一个问题,分属于两个独立的行政建制的镇区空间,规划建设都是独立开展的,因此协商、沟通和整合具有一定的难度。就孝泉镇、孝德镇的实践操作而言,孝泉镇隶属于德阳市旌阳区,在规划编制的时候纳入了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孝德镇隶属于绵竹市,其规划编制仍属于绵竹市,两镇的规划编制主体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建制。同时孝泉镇的规划编制主体行政级别更高,统筹协调能力更强,更加剧了孝泉、孝德两个伴生城镇的土地开发、规划建设的混乱。

5.1.3 社会治安失调,社会管理混乱

政府职能改革的方向是精简高效,但对于伴生城镇而言,由于政府机构的临近,管理范围的混杂,在社会治安管理方面的失调尤为突出。由于社会治安管理都有明确的管辖范围,各自为政的城镇管理体制造成了社会治安的协同响应和一体化管理的难度加大。对于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因为一路之隔,从这个镇的建成区跑到另一个镇的建成区,如果对方响应不及时,很可能错过最佳的办案时机。因此,伴生城镇在开展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工作时,经常出现矛盾,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效果不佳,致使伴生城镇镇区内部存在诸多治安管理漏洞,严重地威胁伴生城镇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如果孝泉镇和孝德镇能够在社会治安等问题处理上建立完善的互动响应和多元协调制度,进行联防联控应急管理体制,在现有公安系统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下,就更加容易开展社会管理工作。

5.2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视角下的解决路径

从以上的分析而言,孝泉镇、孝德镇是典型的伴生城镇,其带来的消极影响要远远大于其积极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伴生城镇问题的解决路径。由于孝泉镇、孝德镇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为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促进历史文化名镇的统一开发和保护,建议突破行政区划的边界效应,推进孝德镇和孝泉镇的撤并整合,名称建议使用历史更为悠久的孝泉镇,由德阳市政府设立管委会进行统一管理,依托“中国德孝城”和两个古镇的统一开发和保护,积极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伴生城镇的最明显特征便是政府驻地相连,在同一个建成区存在两个乡镇政府,为解决这一困境,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进行乡镇撤并,整合孝泉镇、孝德镇,设立一个新的行政建制,破除行政区经济现象,统筹协调两镇自然文化资源,优化现有空间格局,从整体的角度来推进两镇的城镇化建设。这种解决路径对于破解孝泉、孝德伴生城镇的行政壁垒问题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就交通条件而言,两镇的交通网络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交通便利;就产业角度而言,两镇都以文化旅游、机械制造业、玻璃加工、化工业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相似,便于整合;就城镇基础建设而言,两镇建成区空间邻接,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早已共享共用,合并只是行政区划上的改变,不影响居民实际的生活服务;就历史而言,孝泉镇、孝德镇在北宋时期本是一体,文化底蕴和民俗一致。在实际操作层面,隶属于旌阳区的孝泉镇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城镇化进程较快,镇区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完善,相比孝德镇而言,更适合作为新行政建制的政府驻地。

孝泉镇、孝德镇目前的户籍人口总数达到10.2万人,考虑到孝泉镇、孝德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境内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德孝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孝泉清真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孝泉武圣宫”,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绵竹年画村”,拥有孝泉“上九会”“城隍会”等传承悠久的风俗节日。进行撤并整合后,孝泉镇、孝德镇具有明显的北接绵竹、南承旌阳的区位优势,并且处于德阳西北至东南方向主要发展轴重要节点位置,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发挥其浓厚的文化旅游优势,可以将其打造成德阳市西北方向重要的文化旅游特色城镇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通过撤并整合,统筹协调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尽快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不断加强历史文化整合、保护和开发。

6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德阳市孝泉镇、孝德镇为例,初步研究并探析一种全新的城镇组合发展的社会经济现象——伴生城镇。研究发现,作为伴生城镇,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行政边界相连、政府驻地相接、历史文化相近、语言民俗相似。优越的区位条件、平坦的地形基础、行政区划的拆分、边界效应的转化、行政区经济的阻碍以及产业结构和历史文脉的相似,是促进孝泉、孝德伴生城镇形成的主要机制;行政资源浪费、规划建设混乱、社会管理混乱是孝泉孝德伴生城镇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可以通过乡镇撤并实现统一管理,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提供制度支撑。

伴生城镇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行政区划的边界效应和不合理的行政区划设置导致的,而行政区划作为一种空间调控手段,是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的[11-13]。本文只是初步涉及了伴生城镇的内涵、特征及形成机制,对于我国各地存在的伴生城镇现象还需要进行系统地调研和分析总结。总体而言,随着建制镇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不断增强,适时推进伴生城镇的行政区划调整,解决伴生城镇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推动伴生城镇向新型城镇化的方向稳步前进,是未来伴生城镇的发展走向。孝泉镇、孝德镇伴生城镇的存在不是个例,如何更加科学地分析和评估伴生城镇的现象,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识别全国的伴生城镇,如何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类型伴生城镇的解决路径,仍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孝德德阳市行政区划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德阳市金兴农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小学“外养内构”孝德教育模式的建构及思考
德阳市金阳农机物资有限责任公司 德阳市金兴农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德阳市地下综合管廊及配套工程(一期)建设项目PPP模式应用
中脉践行孝德
河北省行政区划
河北省行政区划
河北省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