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孩生育与女教工职业发展调查
——基于Z大学党政管理教工群体

2020-10-12谢红梅蔡艳婷洪何露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工二孩党政

文/谢红梅 蔡艳婷 洪何露

一、研究背景

自我国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以来,不但没有出现一些专家学者预测的生育高峰,新出生人口数量反而呈现下降态势,可见“全面二孩”政策并没有达成期望效果。另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度统计公报中提供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2018年我国16岁以下人口的比重(17.8%)已经低于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17.9%),显示出我国当前老龄化和少子化程度日益严重,而且进展速度比预期更快。再者,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15年人口“小普查”的结果,当前我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181%和1.047%,已经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世代更替水平(2.1%)。若任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必然会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改变和深远影响[1]。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很多,诸如育儿成本不断攀升、育龄夫妇生育意愿普遍低迷、育龄女性人数持续下降等等。要想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一目标,当下就需要采取措施,切实提升家庭特别是育龄女性生育二孩的意愿。

从人力资本角度来看,高校女职工群体是综合素质特别高的优质生育群体,她们对待国家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态度和行为,不但对全社会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而且也会对高校毕业生群体未来的生育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全面二孩”时代背景下,研究高校教工群体的生育意愿与女教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出有效应对和解决所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

从高校目前教职工队伍的性别分布情况来看,党政管理岗位教工群体中女性比例日趋攀升,如近年来Z大学党政管理岗位的女性教工占比已达60%。因此,本研究聚焦Z大学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已婚育龄(24岁~49岁)党政管理岗位的教工群体,从工作―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对高知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和职业发展影响的视角出发,通过问卷来调查党政管理教工群体的生育意愿,以及二孩生育与女教工的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2]。问卷采取通用的5点李克特(5-Likert)量表设计,从统计学上分析二孩生育意愿(行为)与家庭事业关注、工作家庭平衡、上级支持以及职业发展感知困难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9份(男性43份,女性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83%。相关调查结果分析汇总如下。

(一)基本信息及生育意愿分析

根据不同人口学变量的交叉统计分析,被调查群体不排斥生育二孩(包括明确列入计划、犹豫不决和已有二孩)的比例为55.96%,其中男性教工为48.83%,女性教工为60.61%,女性比男性高出近12个百分点;同时,女性对二孩生育犹豫不决的比例相比男性高出了12个百分点。可见,女教工在二孩生育方面比男教工持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心态;但同时,女性作为生育的主体,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也更加容易陷入纠结和犹豫之中。年龄方面,对生育二孩持不排斥态度的人群中,40岁以下的教职工占据了绝大多数(68.29%),其中尤以30岁及以下教职工群体的比例更高(占75%)。虽然不排斥的人居多,但30岁及以下教职工群体目前只有35.71%的人真正计划生育二孩,30岁以上明确考虑生育二孩的群体占比更低。

(二)二孩生育的考量因素

总体而言,高校育龄党政管理教工群体考虑生育二孩的积极因素,基本集中在“增加家庭快乐”“一孩太孤单”和“喜欢孩子”三个方面,但所考量的消极因素会因群体特征不同而具有差异。从性别来看,男性教工所考虑的二孩生育消极因素集中在经济与家庭压力,而女性教工更加看重教育资源,这也体现出当下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角色分工的差异,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与成长更易感到焦虑。从年龄来看,“工作和家庭难以兼顾”是所有年龄段教职工均考虑的共同消极因素,可见这一因素是当前高校教职工二孩生育的最大阻碍;其次,30岁以下教工群体考虑的最大消极因素为“经济压力”,而“没有合适的人照顾孩子”是31岁以上年龄段教工群体生育二孩的主要顾虑之一。综合来看,目前大多数教职工家庭都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养育现状,而二孩生育无论是在经济投入还是人力成本方面都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和负担,加之一方面政府公共部门尚未出台强有力的二孩抚育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市场专业育儿托管机构的经济门槛和道德风险都较高,因而高校育龄教职工的二孩生育意愿整体上是不高的。

(三)职业发展相关因素分析

1.家庭事业关注。从表1统计结果来看,性别、二孩生育意愿分别与家庭事业关注中的性别角色观之间高相关(p<0.05)。不同性别教职工在性别角色观上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女教工(平均分4.44)比男教工(平均分4.09)更倾向于认为男女之间需要同样的工作成就;在家庭事业态度上也呈现出较显著差异(p<0.1),男女教工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08和3.28,体现出女性对家庭的重视度更高。这些结果都反映出高校党政管理岗位女教工群体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家庭的责任呈现出“双高”的现状——这应该是导致较高比例的女性在二孩生育选择上更容易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统计数据显示,在二孩生育选择方面持不同想法的群体,在性别角色观上也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对二孩生育明确列入计划和犹豫不决的性别角色观得分显著低于平均值4.30,即尚在计划和犹豫不决的教职工,对二孩生育为女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存有较多顾虑,倾向于持有二孩生育会导致更低的女性职业发展期待。

表1 变量-因素相关统计列联表

2.工作家庭平衡。统计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对工作家庭平衡有显著影响。从具体数据看,30岁及以下教职工在“家庭支持”子维度上的得分为3.39,31岁~40岁教职工的得分为3.56,两者差异并不明显,但40岁以上教职工的得分则显著低于平均值,仅为3.09。考虑到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年龄,40岁以上教职工通常承担着更重的赡养老人的压力,因而更加容易感受到家庭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支持不足,由此可以预期在二孩生育方面所面临的障碍更大,意愿性必然更低。

3.上级支持与职业发展感知困难。统计结果表明,上级支持在性别因素上呈现出较显著差异(p<0.1),男性教职工感受到的上级对于自己的支持(平均分3.44)普遍高于女性教职工(平均分3.14),而男女教职工在职业发展感知困难方面却未存在显著差异,亦即女教工认为自身职业能力和发展潜力并不比男教工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女性教工群体在职场上得到的上级支持相对不足。

(四)对学校的政策建议

本次调研广泛收集了教工群体对学校出台支持二孩生育政策的相关建议,得分较高的5个方面有:在女职工孕产工作期间提供合理的休息时段、适当增加党政管理岗位“蓄水池”中的人员数量,以便能及时为产假空缺补位、鼓励有条件的部门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职工提供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在现有基础上完善托幼服务和鼓励有条件的部门为孕产期女职工减少工作分配量。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综合本次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高校党政管理岗位教工中绝大多数对二孩生育持较为开放的态度,但真正将生育二孩列入计划的只占少数。在二孩生育问题上,女性比男性的心态更开放,但同时女性也存有更多顾虑,更易陷入纠结和犹豫不决之中。

2.工作家庭难以兼顾、教育资源紧张、经济压力以及没有合适的人照顾孩子,是当前影响高校教工群体生育二孩的主要障碍。女性群体更加看重教育资源问题。不消除和减弱这些消极因素,二孩生育意愿就难以有效提高。

3.高校女教工群体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家庭的责任呈现出“双高”的现状,既认为男女需要同样的工作成就,也更加重视家庭;同时,调研结果也显示女教工在职场上得到的上级支持相对不足;再者,高校现阶段对支持教工特别是女教工生育的政策措施也较为不足。

(二)对策建议

人口问题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大计,需要高度前瞻性的整体考虑。综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社会各方需要增强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共识。首先,政府及相关学者要持续关注和加强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和措施,确保“人口再生产”与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其次,普通民众也应重新认识女性从事生育及抚养子女所具有的重要社会价值;再者,用人单位需要切实保障女性应有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鼓励支持男性与女性共同分担抚育孩子的责任。

2.各级政府需要加快出台有效保障“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实施的系列办法与规定,如健全生育保障制度,提高女职工生育福利待遇;增加投入,完善社会育儿保障体系,增加正规保育幼托机构,提供质优价廉的公共幼儿托管服务,切实降低二孩养育成本。

3.高校应该考虑适当配套建设师资优良的附属中小学,为社会提供优质初等教育的同时,有效减少教职工群体的后顾之忧。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在组织和人事管理制度方面适当向育龄女教工倾斜,出台有利于二孩生育的政策措施,提升教工群体的二孩生育意愿,从而帮助政府促进“全面二孩”政策的高质量实施。

猜你喜欢

教工二孩党政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党政联动破难题 聚焦长远抓落实
数字
党政与工会
党政与工会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肥胖及相关疾病——以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工为例
1949~1956年党政关系的建构与嬗变
成本高,许多夫妻放弃“二孩”
“二孩”政策,城里人没那么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