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调衡手法配合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50例
2020-10-10周士铭李松涛
周士铭 李松涛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种典型的软组织末端病变,临床主要特征为腰椎横突明显压痛,可引起患者活动受限,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1]。目前西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常用塞来昔布治疗来发挥镇痛抗炎的作用。临床治疗以中医为主,主要手段包括推拿、针刺、艾灸、拔罐、热敷等[2]。针刺是传统中医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手段,能发挥益气补肾,健腰强筋、活血化瘀的作用,符合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机[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位在于横突上的肌肉或周围的脊神经,通过对横突的侧肌群、髂嵴上缘、肋弓下缘、腹部肌肉进行理筋手法按压,促使肌肉张力降低,有效纠正“骨错缝、筋跳槽”的病理状态,以达到理筋顺结、筋顺骨正的目的,促使脊柱和周围组织处于平衡状态[4]。本研究对5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脊柱调衡手法配合针刺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骨科2018年10月~2020年4月收治的10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34~68岁,平均(59.76±5.90)岁,病程5~29个月,平均(18.30±4.17)个月,病变部位分为左侧23例,右侧27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34~68岁,平均(59.76±5.90)岁,病程5~29个月,平均(18.30±4.17)个月,病变部位分为左侧23例,右侧27例。两组的男女比、病程、平均病程、病变部位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1)符合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5],第三腰椎横突慢性压痛,触诊有条索状硬结,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时加重,伴有向下放射性疼痛,X线片显示第三腰椎横突不对称或过长;(2)依从性良好,能配合完成整个研究;(3)单侧发病;(4)患者自愿加入,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机体心脑血管等主要器官组织严重病变;(2)脊柱骨折、结核、肿瘤、腰扭伤、腰椎管狭窄、骨质疏松症等病变;(3)自身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病变;(4)精神异常,无法准确沟通者;(5)皮肤破损、晕针等不适宜进行针刺治疗者;(6)妊娠期、哺乳的妇女;(7)参与其他临床研究。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辉瑞制药,规格:0.2 g,生产批号:20180922、20190730),每日2次,每次0.1 g,连续治疗20天。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脊柱调衡手法配合针刺。(1)针刺:选取阿是穴、双肾俞、双委中、双阳陵泉、双环跳、双腰眼、双大肠俞、腰阳关等腧穴,运用一次性毫针针刺,运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连续治疗10次。(2)脊柱调衡手法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医师掌揉患者腰骶部5遍,然后采用拇指弹拨法按摩腰部肌肉以促使肌肉放松。取屈膝屈髋侧卧位,医师拿揉患者机体双侧的腹横肌、内斜肌、髂腰部、胸胁部、髂嵴上缘的软组织。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调整第三腰椎附近的关节,患者取坐位,右手后举起至颈后部,左手置于右胁肋部,医师立于患者右后方,运用左手拇指指端触及腰椎棘突部位,同时按压棘突右侧方,医师右臂穿过患者右腋下,手掌固定于患者左肩部,助手立于患者左前方,下肢夹住患者下肢以固定,右手固定患者骨盆,左手置于患者的左手上。患者腰部前屈,医师右手用力缓慢下降,左手拇指感触到棘突活动,并轻微用力顶按棘突偏歪处,患者随医师力道旋转至最大限度,助手配合医师用力方向以助力,促使棘突达到复位效果,术毕按揉两侧臀部、腰骶部肌肉,卧床休息,束腰围保护。隔日1次,每次1小时。连续治疗10次。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疗效标准拟定[6],(1)临床痊愈,腰背痛症状消失,第三腰椎横突无压痛感,腰部功能恢复,活动自如;(2)显效,腰背痛症状明显改善,第三腰椎横突疼痛显著减轻,腰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3)有效,腰背痛症状有所改善,第三腰椎横突疼痛有所减轻,腰部功能减轻,活动受限;(4)无效,上述的标准均未达到,甚至病情、症状加重。总有效率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的病例数占每组总例数的百分比。
1.5.2 腰椎功能比较 对患者的腰椎功能运用腰痛疾患疗效评定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进行评估[7],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能力,总分0~29分, 分值越大则病情越严重。
1.5.3 检测指标比较 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时的肘正中5~8 mL的外周静脉血,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IL-10的水平。
1.5.4 主观疼痛程度比较 对患者腰背主观疼痛程度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评估[8],取10 cm的刻度尺,左端为0、表示无痛,右端为10、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比。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腰椎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能力、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能力、JOA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能力、JOA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检测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IL-6、PGE2、IL-10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IL-6、PGE2、IL-10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IL-6、PGE2、IL-1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IL-6、PGE2、IL-10比较(50例,
2.4 两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主观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主观疼痛程度(VAS评分)显著降低,且研究组降低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常见的腰背痛病变,病变以急慢性肌筋膜为主,患者多伴有腰部损伤史或长期劳损史,临床症状包括腰部中断酸痛困重、乏力、活动受限、无法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劳累、天气变化等因素可导致疼痛加剧,部分患者疼痛可扩散至大腿内侧、臀部[9]。第三腰椎处于腰椎中央位置最高点,是腰椎活动的重心,同时是腰部进行旋转、前屈、侧屈、后伸等动作的枢纽,需要承受巨大的应力。腰部反复用力、过度疲劳等可导致酸痛不适,集中应力效应可导致第三腰椎横突骨质或软组织损伤,引起局部水肿、出血、无菌性炎症,导致局部症状纤维变性,形成组织粘连等[10]。塞来昔布虽能减轻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疼痛程度和炎症反应,但需长期持续服用,停药后易造成病情反复。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属于“腰腿痛”“腰痛”的范畴,常由于外感邪毒,或外伤挫闪等因素,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腰脊失于濡养,导致此症[11]。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根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瘀血阻络,肾虚引起腰痛,肝血亏虚,导致筋脉失养,不通则痛,长期腰痛可进一步导致肾虚。针刺是中医重要的治疗手段,针刺肾俞能益气补肾;针刺阿是穴能舒经通络,针刺委中能舒经通络,健腰强筋,活血祛瘀[12]。脊柱调衡手法是在中医整体理念的指导下,不仅重视局部软组织的修复和骨关节的调整,还重视脊柱生物力线的调整。脊柱调衡手法通过该手法放松第三腰椎横突附近的肌肉、软组织,通过调衡手法纠正脊柱关节紊乱症状,促使脊柱内外平衡和生物力线的恢复,从而促进肌肉、筋膜、肌腱、神经等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13]。脊柱调衡手法还能显著改善脊柱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炎症介质及致痛因子的代谢,减轻局部疼痛。脊柱调衡手法针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发病的关键因素,筋骨并重,联合运用整脊和松解手法,前者可有效清除肌紧张反射病理环节,纠正小关节紊乱症状,后者可缓解肌肉张力不平衡症状,促使脊柱生物力线恢复[14]。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且JOA和VAS评分降低的更明显,结果表明,脊柱调衡手法配合针刺可有效提高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
IL-6是种强效的致炎因子,能促使COX-2表达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加剧局部炎症反应,提高疼痛程度[15]。PGE2是主要的致炎介质,能改变血管内皮的通透性,促进炎症介质浸润,降低疼痛阀值,促使患者痛觉过敏[16]。IL-10能抑制IL-6、IL-8等炎症因子的分泌,减轻腰椎软组织的炎症损伤,其水平与炎症反应的程度成正相关[17]。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后的IL-6、PGE2、IL-10均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脊柱调衡手法配合针刺可进一步降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炎症反应,有效减轻腰椎组织的炎症损伤,发挥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脊柱调衡手法配合针刺能有效提高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改善腰椎功能,降低疼痛程度,减轻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