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20-10-10刘薇王焕云李欣茹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商学院
刘薇 王焕云 李欣茹(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商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相关院校都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以便培养我国急需的金融方面人才。金融学专业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掌握金融知识和金融理论,具备金融实务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湛专业技能、良好综合素质和优秀人格品质的创新型金融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多数都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工作。而随着金融市场化、全球化的浪潮,金融衍生产品和服务日新月异,金融机构间、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这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增强了金融风险的复杂性与传导性。因此,为适应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识别与防范的迫切需求,各级各类院校的金融学相关专业都开设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综合性、交叉性较强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是金融类学生接受金融风险管理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本校大三春季学期开设。作为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要求先修完经济学、金融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会计学、统计学、商业银行实务、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课程,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中的现场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涉及到统计学中的调查方法,而单种资产或资产组合风险的度量涉及到了样本均值、方差等统计量;金融衍生品的灵敏度度量则要求学生要有微分学的基本知识;而VaR方法则要求学生要有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基础。《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各类风险的识别与度量中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基本知识。因此,课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非常强,需要学生能够对先期所学知识融汇贯通。
(二)《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定性与定量知识相结合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既有定性知识,像金融风险的概念、特点、来源等基本概念,金融风险的分类、基本特性以及识别、防范与控制策略等基础知识点;也有定量分析知识,包括各种金融风险度量的模型及方法。例如:度量金融市场风险的灵敏度方法、波动性方法、VaR方法、基于Monte Carlo模拟法的VaR计算等方法;用于度量信用风险的Z值评分模型、ZETA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以及死亡率模型等;以及针对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一些度量方法。定性知识与定量知识交叉在一起,紧密结合。
■ 独立学院《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重复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材内容中包含了金融风险的定义、成因、特征、金融风险管理的定义、产生、管理过程,以及各类金融风险的分类、防范及管理等内容。在其内容中,像操作风险的有关知识点就在《商业银行实务》课程中有涉及,而度量流动性风险的久期、缺口分析法等在投资学中也是需要掌握的。教材中同其他课程相重复的部分,也是作为金融风险中的比较重要的种类与度量方法,但学生由于先期学习过相关的内容,就会认为这部分的内容已经会了,缺乏新鲜感,对这部分的内容不重视。
(二)课程内容涉及多学科、多个模型
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涉及多个学科,里面存在各种专业词汇,例如:互换、远期、期权、期货头寸、对冲、流动性比率、资产负债比率等,这些术语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如果学生在前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对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就会感觉很困难,无法理解具体的方法。
同时,《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度量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金融风险的工具是多个模型,这些模型都依托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积分等数学知识。其中,像VaR模型,是将VaR看作一种风险资本(或支撑一个金融活动所要求的资本)的度量,是给定置信水平下,一段时间内资产或其组合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用数学语言表示为:
式中,c为置信水平;L为资产损失;VaR表示风险价值。从模型就可以看出来,对于此模型,要求学生要具备概率论、统计学等数学学科的知识。而由于过去长久以来,投资者形成了金融风险管理就是关于回报与风险的衡量的共识,在风险值(VaR)应用以前,机构一般是依赖诸如资产回报率或薄值股权回报率来度量具体业务的风险-回报权衡。在风险值(VaR)被广泛应用后,基于VaR的经风险调整业绩成为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关键基石。《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的其他模型也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衍生出的方法。因此,对于学习《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来说,这些模型是无法规避的。
由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多、模型多,文理结合明显,就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会计学、统计学、投资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如概率论、微积分等。而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偏科现象显著,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稍差,这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学习造成了障碍,学生感觉此课程学习起来特别困难,有畏难情绪,甚至直接放弃学习。
(三)教学模式单一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讲授内容侧重于各类金融风险度量和管理模型的讲授,缺乏相关风险案例的介绍和学生的互动参与,理论性较强,让学生产生抽象和枯燥的印象,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多数还是以课本为中心,还停留在教师讲理论、学生听理论的阶段,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好。
(四)考核形式陈旧
目前,《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考核形式还是在期末以闭卷考试的形式完成。通过一张试卷,不同的题型,例如:选择、填空、判断、简答、案例分析及论述题等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这种考核形式往往使学生在考前进行突击,强化记住相关知识点,仅仅应付考试,在考试后,很可能对大部分的知识点迅速遗忘。即使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也不会利用相应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门以提升学生金融风险管理水平为目标的课程,仅仅就靠一张试卷、一次考试来判断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充分的。
■ 独立学院《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目前,国内高校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多数是偏重于数理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能力为主。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以及本专业主要是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在教材的选择上,一方面,可以选取数理分析较少的教材,另一方面,也要选择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中涉及案例较多的。同时,在讲授的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有侧重点的选择。针对其他教材上已有的内容,讲授时可以略讲,以复习知识点的形式,或组织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讨论。针对本教材的重点内容、其他科目教材中不涉及的内容要作为详细讲授的内容。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不再是以老师为中心,而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的互动课堂。教师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通过应用案例分析,将抽象的金融风险模型和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同时,也可以提出某个案例,把学生按每组3-5人进行分组讨论,以随机抽签的形式确定由哪组进行陈述讨论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陈述情况作出知识点的总结与点评。这样随机抽取能避免学生搭便车,使得每组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地参与讨论,以达到使学生真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及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内实验是指通过专业的教学模拟实训平台,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金融业务中,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外实践可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实习和参观。
(三)创新《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考核形式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使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知识,可以转变课程的考核形式。由原来的单一的一张试卷,转变为多种形式并重的模式。可以在总成绩中,除了原有的期末试卷的成绩以外,增加小组讨论的成绩、课上及课外实践教学的成绩等。变单纯的机械式记忆知识点的理论考核为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