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意味着学会自我教育
2020-10-09蔡彤瑶
摘要:受教育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受教育意味着学会自我教育,围绕教育是什么,教育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接受教育让我们学会自我教育以及结合笔者自己的“教育”故事来进一步阐释受教育意味着摆脱恐惧,获得自由,获得智慧,获得爱,学会自我教育,最终使我们茁壮成长。
关键词:教育;接受教育;可塑性;自我教育
一、教育是什么?教育有什么用?
“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是任何教育理论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提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个体在出生时就于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二、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一)接受教育的具体意义
接受教育的具体意义,它不是指那些数学公式、化学元素、物理电路等冷冰冰的东西,而是指人文意义上的格局、思想、观念、思维、情感等,一切看待世界、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方式。与那些坚硬的技能相比,这些柔软的有温度的无形的存在,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
(二)中外教育家如何看待接受教育
为此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和文献,想了解一下中外的教育家是如何看待为什么要接受教育的。首先是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对接受教育的理解为:教育可以让愚昧的人变得聪明起来,让幼小的人快快长大,让落后的人迅速进步,因此教育是一种快乐的事业。教育是改良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学校应该与社会有密切往来,否则大家就不会了解社会的需要。其次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杜威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就人类而言,信仰、理想的形成与改变,希望、快乐与痛苦的产生,实践的重新创造,伴随着物质生命的更新。事实上,经验的延续是通过社会群体的不断更新得以完成的。教育从其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就是社会生活的延续。”社会群体中的单个成员都会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由生走向死的事实,这就决定了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社会群体生活的延续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人天生并不了解也不关心社会群体生活的目的和习俗,因此,必须使社会群体成员,特别是新生成员认识它们,并对它们产生强烈的兴趣。教育,也只有教育,才能够完成这个使命。”社会通过传承过程而存在,“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成就不同,这就使教育未成年变得必要且必需。“社会生活通过上代把理想、希望、期待、标准和意见传承给下代从而得以延续下去。与人类相关的一切技术、艺术、科学和道德成就需要借助教育才能被掌握。杜威认为,”不但社会生活本身的绵延不断需要教育和学习,而且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的作用。这种共同生活,既扩充又启迪经验;既激发又丰富想象;对言论和思想的正确性和生动性承担着责任。“
三、接受教育让我们学会自我教育——教育即成长
“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教育是由教学和德育构成的。那么完整的终身教育就不仅是由教学和自学构成,而且是由终身的德育和自我教育构成。“自我教育是人的自我完善以及心灵净化、独立获取道德价值观和社会文明的活动”。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应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四、我的“教育”故事
让我以我自己为例来谈谈为何接受教育对我来说意味着自我教育。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写道:“生命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就是生命。成长能力的大小既依靠别人的帮助,也需要借助于自己的可塑性。可塑性或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就意味着习惯,习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于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动,以便能够应对新的情况,最终形成持续不断的成长。”结合之前印度教育家克里希那穆提提出的:“教育是为了消除人的恐惧,人只有不再恐惧,不再有野心,不再怕没有安全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获得知识,只有有了真正的自由才会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革新。”这让我感到很震撼,一直以来我都接受着教育,总以为教育能让我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找份好工作。若说内心里我为什么一直读书,除了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之外,我自己也没想明白过。结合杜威和克里希那不提的这種观念,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教育的一些简单的想法,已经读到硕士研究生了,可我仍然有恐惧,会害怕很多事情,比如害怕考试不能通过,害怕将来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伴侣,害怕生老病死;我仍然会有些野心,希望考试考得比别人好,希望找份比别人好的工作,希望找个优秀的伴侣;我仍然会没有安全感,总觉得学历不高一点,不多拿些证是那么的不踏实。可是克里希那穆提却认为教育可以消除着一切!而且认为消除了这一切才能更自由地去做想做的事情并获得智慧。
接受教育是为了摆脱恐惧,获得自由,获得智慧,获得爱,学会自我教育,最终使我们茁壮成长。只有在不断地接受教育当中,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逐渐摆脱各种恐惧,以及不再没有安全感,获得自由和智慧,最终学会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2] [俄罗斯]弗·弗·克拉耶夫斯基著,张男星.曲程等译.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
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 蔡彤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