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视角下的课本插画

2020-10-09吴涵

读与写·下旬刊 2020年10期

吴涵

摘要:2019年9月统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新教材与广大读者见面,随后也引起了网络热议,引起广泛好评,成为众多人口中的“如今的小学课本”。本文就统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插画进行分析,指出它的特点,指出其对阅读的影响,以及根据插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的多样教学方式。

关键词:课本插画;特点突出;教学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30-0092-01

2019年9月统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新教材在秋学期正式投入使用,在前两年,已经通过在一年级、二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更换统编教材,对新教材进行试点。拿到这套教材,我就一口气翻阅完了整本书,我被选入其中的课文的深厚文学性所震撼,更被课文中的插画深深吸引,似有一种说不出的魔力。它的图画到底有什么魔力呢?我分析了以下三个特点:

1.色彩鲜艳,引人入胜

相较于苏教版语文教材,统编版教材的色彩更加鲜艳明丽,翻开书本,就能看到葱绿的大青树,金黄的银杏树叶、火红的枫叶等等,五颜六色交织在一起,也并不感觉杂乱,以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为例(如图1),上课伊始,一句“秋天的大门被打开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出示插图,迅速将学生带入秋天的情境,引导学生朗读并思考: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看到了什么?

2.图文结合,别具乐趣

统编版教材的插画明显多于苏教版教材,但它更好地将内容与图画穿插融合在一起,使圖画与内容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中(如图2),插画作者将一根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从左边一页画到了右边一页。当读者翻到这一页时,一下子被这“长长的东西”所吸引,这“长长的东西”是什么呢?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就像找“线头”一样,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瞧,他来了(出示图片)他就是——胡萝卜先生,读准萝卜字音。这位胡萝卜先生有些特别,他的下巴上长了一根——长胡子,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泼墨山水,描绘意蕴

统编版教材适度地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也就是说,在课文中会出现很多古诗要学习。可以发现,在所有古诗文篇目中,统编版教材无一例外地都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作为插画。例如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三年级上册的第4课《古诗三首》、第24课《司马光》(如图3),通过传统的绘画艺术把学生带回到古老的年代,带回到一个书画艺术鼎盛的时代,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浸润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之中。

面对统编版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画,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时,应该充分使用插图。

首先教师可以使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图1这幅插画颜色众多,绚丽多彩,仿佛真的走进文中看到的那漫山遍野红的、绿的、黄的、白的,各色鲜艳的花,令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出示这幅插画,学生自由交流作者看到的景象。这时,老师一句:“这么多美丽的颜色,难怪课文中用了这个词来形容(五彩缤纷)。”就通过图画引领学生认识秋天的各种颜色,关注文本“读通,读明白”,也从多层次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是指导学生朗读。小小一幅插图,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直观的画面,换句话说它在做着无声的“讲解”。例如一年级上册第2课《小小的船》一课,学生通过看图,一下子就能理解诗中说到的“月儿似船”,“两头尖”,插图一下子就能帮助学生对诗中“弯弯的月亮”有一定印象,对后面朗读读出“月儿似船”,读出“两头尖”的感觉奠定了基础。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引发发散性思维。

图2这幅横跨两页的“巨大”的插图,编者并没有故意避开文字,而是让“一段胡子”作为背景穿过了文字内容,这既没有阻碍读者阅读,却还增添了别样的阅读趣味。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他的长胡子飘在后面,他是完全不知道的。甚至飘进了我们的文字中。多有意思的长胡子啊!大胆预测,接下来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呢?”由此让学生进行猜测和想象。

针对课文中的插画进行提问,也会发现一些好玩的问题。高子阳老师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年级上册第2课《小小的船》一课的插图,月亮上坐着的是个女孩,我们可以问学生,“坐一个男孩可不可以呢?教材编者为何不画个男孩呢?这是重女轻男吗?”这样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直接灌输知识的单方向,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思考、探究,最终从图中将思维发散开来。。

作为读者,我们欣赏这本书,作为教师,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欣赏,不放过一个字,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