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品读经典,走进经典,陶冶性情
2020-10-09李琼花
李琼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30-0061-01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不少经典文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读,使学生感悟经典,走进经典,从而对经典文学产生兴趣,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享受阅读愉悦,性情受到陶冶。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教师细读文本,让师吃透经典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远远不断之水。”要想在课堂中正确的引导学生品读经典,教师首先得进行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不仅仅是对所教的那篇课文细读,还要对整本小说,甚至相关的文本进行细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走進文本,教师才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在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这篇课文,它选自《西游记》第一回,这部古代神魔小说几乎征服了所有年龄阶层的人,至今长生不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部经典有着怎样的魅力呢?教学之前,我先认真的阅读课文,之后再找来《西游记》这本小说看,虽然我之前也读过,再一次看看这部电视剧,了解它的作者吴承恩,我还找来其他人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来读。当我再次细细品读课文时,发现本文有大量的四字短语和排比、对偶句式,堪称小学教材中在语言形式上最为丰富的文章之一,而且因其节奏疏密有致,顿挫抑扬,特别适合诵读积累。如文中的:“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涯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样凝练鲜明的语言,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和感觉,更要让学生读懂这三组语言的组合特色,比如前面的第一组三字词语排比出现,是“动词+名词”组合,而且用的相当精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点,我们不妨调换一下字序。改成“饮草木,食涧泉,觅山花,采树果”,让学生与原文对比,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妙:草木不可“饮”,涧泉不可“食”等等,这也是尊重我们的语言习惯。这一串排比都是写石猴的基本生活的,连起来念就会发现语言很短促,跳动的节奏很明显,这就从形式上表现出来石猴的机灵敏捷。猴性顽劣,能让学生看到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饮食生活。
2.抓精彩语言品读,让生走进经典
语言情感是阅读的灵魂,凝聚着作者生命情趣的作品需要读者主体情感的语言投注才能映射出它璀璨的光芒。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抓住典型引导学生用心品读。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在感悟王熙凤人物形象时,有学生说他是个关心别人、热情待客的人。学生理由根据的句子是“妹妹几岁了?可曾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学生分析说王熙凤关心林黛玉,关心到她日常生活细节。于是我适时疑问,王熙凤仅仅是问这三个问题吗?她还会问什么问题呢?学生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堆,我有反过来问学生:“难道王熙凤不会问吗?为什么之写这三个问题呢?”这下学生一轮开来,有的说:“王熙凤精选这三个问题,她怕问太多,林黛玉应付不过来,林黛玉才刚来呢?”于是马上有学生质疑:“她想要林黛玉应付吗?要林黛玉回答吗?”学生略思考了一下,马上说不要。那为什么文中只写了三个问题呢?有学生回答:“中国有句古语‘事不过三,这三个问题已经表示问很多了。”我眼睛一辆马上表扬她:“你知识很渊博,对中国文字学有一番研究呀!佩服佩服!”她自豪地坐下了,我想:在她的人生中从此更加热爱阅读,更爱文学作品了。于是我追问:“王熙凤问了那么多,你们知道黛玉妹妹什么了呢?”学生一问三不知,这才顿悟过来王熙凤不是真正关心黛玉,而是说给贾母听,做给贾母看的,可见她是个有心机,善于奉承的人。这样,通过抓关键语句,细细品读,质疑反问,人物形象就鲜活了,也加深了对文学的了解。
3.抓课堂生成,让生领悟经典魅力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实践告诉我,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善于把握学生的质疑,在学生的质疑中捕捉到课堂生成点,顺势延伸,创造了一个充满灵性、涌动激情的课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学生提到诸葛亮早就算准第三天会有大雾,肯定会借到十万支箭,所以才敢当面立下军令状。于是我让学生品读立军令状的段落,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个自然段,可是学生读着读着,有个别学生在下面偷偷地掩嘴而笑了,特别是读“周瑜说,诸葛亮说”,我很生气,但还是忍住,等学生读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刚才读书时你们为什么笑了,可以分享吗?”同学们听后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过了一会儿,有个胆子大点的学生说:“还经典名著呢,语言这么单调,看整段都是‘周瑜说,诸葛亮说。”听后,我恍然大悟庆幸刚才没有责怪学生。我在备课时没注意到这里,于是趁机引导学生思考:“是吗?是《三国演义》浪得虚名吗?作者的语言就这么匮乏了吗?”引导学生再次细细品读,学生沉思了一会儿,有学生恍然大悟说:“当时周瑜、诸葛亮他俩各有想法,各有打算,但是又不想让对方看出来,所以他们表面是平静的,语气也得是平静的,只能用说,而不能用怎样说了。”此时,掌声如雷,我也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是周瑜、诸葛亮的知音,更是罗贯中的知音呀!周瑜、诸葛亮虽然内心波涛汹涌,但是表面还是风平浪静。同学们,现在,这个‘说还可笑吗?这个‘说还简单吗?”学生摇摇头,让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这次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了,因为他们充分走进文本,完全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我又接着说:“是呀,我们读书就要读进去,要会质疑,才会与文本擦出火花,才会真正地读懂文本。《三国演义》作为名著,它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我们要找来细细品读。”这样就能激起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教师巧妙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巧妙处理,让学生领悟了经典魅力,从而爱上经典,阅读经典。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中的经典文学课文为引线,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在经典文学中长大,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让经典陶冶他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