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模式探讨

2020-10-09蒋慧慧

时代人物 2020年14期
关键词:医养结合人口老龄化养老

蒋慧慧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人口老龄化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生的背景

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我国老龄化的情况严重,老年人口总数增加,其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也在增加,有关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超过15%。

调查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并不好,很多老年人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失能老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社会照料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中国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超2亿人,但是现有的养老机构发展不足,已有床位与现有老年人的数量不成比例,这就意味着很多老年人的老年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养老服务的供给跟不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业发展迅速,但现在国内的养老机构多采用将医疗与养老分开的“医疗养护分离”养老模式,“医疗养护结合”机构存在着养老服务供应能力弱,总量供不应求,服务内容存在单一、服务水平低等问题。

当代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独生子女的情况给我国家庭内部结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子女减少导致能够为老人提供养老照顾的家庭成员减少,也直接导致家庭照顾者与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出现比例失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医疗、家庭照顾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使得家庭照顾者压力增大。同时,大多数年轻人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工作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难以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也难以满足老年人在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

我国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在我国,传统的养老机构一般只会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需求,难以为其提供医疗等方面的服务,哪怕是在城市,具备医疗室的养老机构都不足半数,配备理疗康复服务的养老机构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个医疗配套比例在农村更低。同时哪怕是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中,接受过专业护理和医疗训练或者取得了养老护士资格的员工比例不到1/3,员工医疗专业化水平较低。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各环节主体

服务主体:各级各类能够提供养老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养老机构等。

服务客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日常生活难以自理的“失能老人”以及子女难以为其提供良好生活和精神陪伴的老年人。

服务内容:以日常的生活照顾为主,同时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的宣传,针对失能老人提供健康保健、辅助治疗、身体康复与护理等。

服务模式:将养老与医疗相结合,二者合作运营。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问题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迎来“银色浪潮”,逐渐增加的老年人口对于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探索养老新模式势在必行,同时也成为我国养老服务新模式的亮点与突破口。

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表明,目前中国的发展并未忽视老年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老年人所需的养老服务也不再是简单的“活下去”,而是将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作为养老服务的重点目标,坚持健康理念,兼顾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养老机构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养老服务的主体,应该与医疗系统密切合作,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实现中国老年人健康养老的目标。

虽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符合我国养老基本情况,但是在目前的养老背景与养老体制下,如何更好地运用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更加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同时突破常规探索新型养老服务发展路径以及养老服务管理模式,满足各方利益与需求,促进我国医养结合一体化发展仍是各界学者们共同探讨的难题。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政府目前没有给予医养一体化高度重视,没有为其提供强大的支持,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必然导致“医养结合”模式难以持续推进或者发展艰难。

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关于医疗与养老相结合处于雏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保障体系。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医养结合”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难以有效的将政策的积极作用进行结合。

资金筹集方式不良,服务主体缺乏积极性。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需要在基础设施、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投资,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充分的资金支持,资金筹措存在问题,这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作为服务主体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专业人员不足,专业能力缺乏。在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中,很少有服务人员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与能力,也很少有人了解老年人健康养老的各方面内容。

“医养结合”机构必须配备专业的全科医生、护理人员以及具有专业能力的护工,但是在全国30万以上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中,只有6.67%的人获得了资格证书。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滞后。当前时代信息化、科技化的发展,“医养结合”的模式同样需要紧随时代,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养老服务,而我国的信息建设略落后于对我们的卫生和服务模式的研究,移动互联网技术用于监测卫生部门和服务的应用相对有限。

相关措施建议

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服务提供者的专业化水平。符合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加老年护理、社区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制定专业教育方案和课程,为社区医养集合人才的培训创造一条专门的途径。在传统职业高中,不仅需要增加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在中高水平上开发专业教育系统。

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管理机制。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养老服务相关政策,推动政策不断创新,为养老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专业投入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与后援支持,同时也应该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所有政策应协调一致,政策内容不应相互冲突,以充分发挥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在管理机制方面,政府除了关注养老、医疗两个方面,也应关注财政、社保等职能部门的有机链接,这样多个职能部门才能协同发挥作用,最大程度的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

形成多元化的養老服务资金筹集机制。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很多资源,但是这个行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政府应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养老事业的关注,将政府、市场、企业等多主体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多元互动、多方合作的良性发展关系。同时政府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事业,激发民营企业发展养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政府在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一体化、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和养老保险基金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在大数据云计算的背景下,医疗体系的发展必须实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通过以下数据采集技术,为制定老年人健康相关政策评估提供参考:一是互联网和云计算,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支持;二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为残疾人提供专业治疗和护理服务,获取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健康管理和有针对性地选择养老方式是健康养老体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2015-02-26).

[2]吴宏洛.探索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N]福建日报,2013-12-23(11).

[3]张伟涛.“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路在何方[N]中国社会报,2013-03-13(5).

[4]蒋阿凤,潘金洪.2011-2015年中国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分析[J]管理前沿,2013,12(12):156-157.

[17]王若维,杨庆爱,王桂云.山东省养老机构护理员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5,30(2):81-83.

[5]聂建明.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养老地产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

[6]张秀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医养结合人口老龄化养老
养老生活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