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价值引导的思考
2020-10-09张姗
张姗
关键词:突发事件;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
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
自从我国发生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来,再次看到了我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在抗击病魔的过程中,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为早日消灭灾难而努力着。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已过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以这些为代表的医学专家以及医护人员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不顾个人的安危亲临一线,为我国的战胜病魔工作做出了巨大的、决定性的贡献。特别是在驰援重点病毒地区的道路上,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各个地区的人员随时待命,听候祖国的召唤和人民的召唤,随时准备参与援助。与此同时,海外华人也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一个个感人的场面,一句句动人的话语,不仅温暖了当地人民的心,更温暖了整个中华民族。这给青年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更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了,只有强的国,才有安的家。
厚植爱国主义,弘扬国家和民族精神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亦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民族具有一脉相承的精神、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这是其他国家与民族所不能企及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精神氛围下的中华人民更是将良好的思想道德、正向的价值观、正确的行为规范发扬到了极致,这才致使爱国主义情感、国家民族精神永久传承、生生不息的重要所在。在这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消灭病毒就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人民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面对着严峻的形势,全国上下,正在团结一心对抗病魔,这充分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和民族凝聚力。自此,中国开启了全国作战模式,政府拨款数十亿用于疾病防控,全国各地紧急调运医用防护物资、生活物资支援病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各地解放军战士更是随时待命,这种民族力量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是令人钦佩的。在这次战斗中,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勇抗病魔,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和团结奋斗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工作中,都需要具备这种团结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筑牢思想根基,坚定“四个自信”教育
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我国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以最快的速度成立了联防联控小组,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确定了工作的重点,科学部署,力求做到精准施策。并且决定所有感染人员的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来承担,解决了感染人员的后顾之忧。对于危重的病人,不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政府和社会从心理上和治疗上都给予了尽可能的帮助,这让青年学生看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效率,让不少青年学生真实体验了一把民族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这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背景下,学生能够这次考验印证中国发展路线是正确的、做出的决策是明智的,是贴合国情、符合民心的,也正是在一份份满意答卷下,才奠定了中华民族儿女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是充分考虑了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战略决策。在面对这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所有中国人的表现就是国家表现的缩影,能够充分看出大国的气魄和胸襟,能够看到一个国家乃至个人的自信与力量,是重新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契机。那是一种什么力量,才能让中国近14亿人口同时做一件事,这足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四个自信”已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在这次战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这就是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自信。作为当代的职业院校的学生,一定要深刻理解并践行“四个自信”的内容,让“四个自信”在每个中国青年心中落地生根。
践行初心使命,强化学生责任和担当教育
此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它像蒲公英一样,飘落的地方就会开花,现在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这是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国国家和人民向来热爱和平,并在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都做出很大的贡献。同样,在这次突发的事件当中,我国也表现出了一个大国的风度,承担了一个大国的责任。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加强社会管控,并大度的与其他国家分享战斗经验,共同参与到这种疫情对抗与疫苗研发的艰巨任务中,另外,我国又一次发扬乐善好施的精神,积极给予相应国家一些援助和支持,这即是大国风范。面对着来自列强国家的挑衅,我国政府不屈不挠,用大国的责任和担当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和魄力,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牢记使命、引导青年学生也要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勇敢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林杰.高校学生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9):26-28.
[2]潘雪义.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