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小农户混合型发展路径研究
2020-10-09姜安印陈卫强
姜安印 陈卫强
摘 要:小农户分为纯小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农户四种类型,乡村振兴视角下探索分化小农户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尤为重要。混合型发展基于高度分化和异质化的小农户群体特征,分别采用转型之路、多元之路、特色之路和选择之路,统筹推进四类小农户实现分型发展,综合推进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引导小农户积极融入业态培育和产业培育当中,助力农业农村新旧动能实现平稳转换。
关键词:乡村振兴;分化小农户;混合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0)02-0026-09
作者简介:姜安印(1961-),男,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成长、产业组织。
一、問题的提出
自20世纪70代末我国农村改革拉开序幕,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再次登上历史舞台,重新确立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从政策层面彰显了党中央对小农户的高度重视,把保护小农户、服务小农户、提升小农户作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切入点。十九大以后,关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路径问题,在学界掀起了一波新的研究浪潮。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出发,探寻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困境的破解之道,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遗憾的是,既往学者多以寻求“放诸小农户而皆准”的普适性发展路径为主,忽略了分化小农户在人力资本、知识结构以及信息捕获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忽略这些差异会影响农业农村政策的实施效果,导致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面临重重困境。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决策,赋予分化小农户新的价值与功能,丰富了分化小农户的发展内容,拓展了分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方式,重构了分化小农户与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在承认小农户分化事实和趋势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对小农户的不同分类,探寻适合分化小农户的混合型发展路径;根据分化小农户的特征差异、功能差异及发展程度差异,提供能够保障混合型发展的市场选择,进而施以精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给,使其对差异化凸显且不断分化的异质性小农户产生积极作用,从而分类推进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二、文献回顾
(一)关于小农户分化的相关研究
分化是自小农户诞生以来就存在的长期现象[1],小农户分化是一种发展过程,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根源,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历史是这一理论判断的最好证明。在小农户分化现象的引导下,学者从规避风险[2]、制度政策放活[3-4]、劳动生产率提高[5]等视角出发解读小农户分化的原因。在这一分析中,学者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视为驱动小农户内部分化的关键,认为通过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土地改革,释放了小农户的分化活力,尤其是劳动力自由转移和土地自由流转为小农户分化创造了条件。随着小农户分化程度不断加深,学界对小农户分化的类型划分层出不穷,主流的有四分法、五分法两种。四分法是在维持生计需要两条“拐杖”[6]这一最初分化形态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最为流行的是将小农户分为纯小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非农农户四种类型[7-9],这种划分囊括了现存小农户的所有生存状态,是目前普遍认可的一种划分类型,也是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此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切入四分小农户,比如,贺雪峰把农户分为进城户、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户、中坚农户、贫弱农户[10],这种划分类型突出了中坚农户的重要作用,将其视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余三种类型与主流划分未有较大差异。郭晓鸣等将小农户分为退出型、自给型、兼业型和发展型四种类型[11],这种划分是对理性小农、生存小农、道义小农内涵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拓展,其特点是将发展型小农户作为关注的焦点,视为新兴职业农民的重要培育对象。最具代表性的五分法文献是将小农户划分为传统农户、非农农户、专业种植与养殖户、经营与服务性农户、半工半农型农户五种类型[12],这是一种基于小农户从事职业视角更为细致的划分,其中经营与服务性农户是与四分法相区别的关键,从侧面反映了农村新业态新产业的不断涌现。既往研究对小农户分化及其背后深层次原因所进行的剖析和解读,对理解小农户分化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关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路径的相关研究
自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大理论命题伊始,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路径。有学者认为通过制度创新[13]、扩大规模[14]等手段,再现小农户的内生性组织化[15],能够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有效方式。也有学者主张通过创办农业企业[16]、组建农民合作社[17]、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18]、建立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联盟[19]达到带动小农、组织小农、服务小农和提升小农的目的,提高小农户的自我发展和自我革新能力,助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已有文献关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小农户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全面提升小农户的综合发展能力和就业机会识别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小农户应对经济不确定性的能力,助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二是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带动,提供面向小农户的人力资本服务,将小农户纳入全产业链体系协作治理当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小农户的差异化需求,从而增强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能力。不难发现,既有研究主要围绕小农户同质性视角展开,较少探讨分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差异化路径。基于此,本研究根据分化小农户的差异化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使其对差异性凸显且不断分化的异质性小农户产生积极作用。同时,应当打破沿着社会分工产生职业需求的被动状态,注重激发小农户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分化小农户的特征剖析与功能定位
(一)小农户的分化情况
1.分化小农户的概念。小农户分化是指农民阶层由过去的结构单一、从事农业劳动的阶层演变为一个结构复杂、从事多种生产经营的阶层[20],收入从同质性的农业生产性收入演变为农工商异质性收入的过程[3]。具体表现为,小农户由经营农业的传统农户逐步转变为亦农亦工的兼业户和非农户,从而形成纯小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农户并存且递推式发展的局面,这四种小农户可以称之为分化小农户。具而言之,分化小农户是由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变化引起的,在人力资本、知识结构以及信息捕获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呈现出多路径、多方位的分化格局。
2.小农户的分化现状及变迁过程。由前所述,小农户分化是一种发展过程和趋势,而分化小农户则是小农户在特定阶段的分化结果。截止2017年年底,我国共有小农户数量27 084万户,其中,纯小农户17 332万户,农业兼业户4 889万户,非农兼业户2 337万户,非农农户2 526万户,比上年分别增长-0.1%、1.7%、1.7%、5.3% 数据源于《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2017)。。不难发现,我国的纯小农户虽数量最多,但其他类型的小农户均以较快速度增长,尤其是非农农户的增速最为迅速,这充分印证了我国小农户发生重大分化的事实。由图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而成)可知,我国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近70%下降到2017年的不足30%,非农就业人数占总就业的比例从1980年的30%上涨到2017年的70%以上。这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农户内部加速分化,基本形成了以农为主、非农为辅向以农为辅、非农为主逐步转变的就业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小农户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断分化,不同发展阶段小农户的分化特征及生存状态存在较大差异。以改革开放和十九大为关键节点,小农户变迁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快速城镇化阶段和乡村振兴阶段。选取这两个时间段作为分界点的原因在于:自改革开放伊始,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激活了小农户内生分化活力,加速了小农户的分化进程,与城镇化发展滯缓无法为小农户提供多元化转移路径的传统农业阶段截然不同。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引领小农户积极融入农业农村二三产业培育当中,在农村内部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又与城镇化工业化为小农户提供就业空间存在明显不同。
传统农业阶段,小农户处于高度分散且相互隔离的状态,基本延续了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业范围较为狭窄,除务农外无其他职业可选,农民成为其稳定的世袭职业,分化活力明显不足。在这一阶段,小农户分化缘于生计驱动,选择从事种植业之外的家庭副业,如饲养家畜家禽、短期村内帮工等方式获取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补充性收入。快速城镇化阶段是小农户分化和发展的黄金时期,城镇化为小农户分化转移提供了路径,拓宽了小农户的就业范围,但其职业选择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这一阶段小农户分化缘于利益驱动和政策驱动,通过多元化经营和多样化发展,小农户获得了长足进步,不仅为城镇化建设献计献力,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小农户分化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小农户呈现出一种新的分化状态,即小农户的分化活力和转移路径在农业农村内部实现,农业农村涌现的新业态新产业催生的就业岗位可以为小农户创造第三就业空间,改变小农户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模式,突破为职业选择的被动状态,可以依据个人偏好进行职业选择。如此,小农户能够嵌入农业农村发展全过程,为新业态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支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见表1)。
(二)分化小农户的特征剖析
纯小农户是指家庭全部或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且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源于农业经营收入的小农户。纯小农户或因年龄原因无法外出务工,或因家庭劳动力严重不足,或因身体残疾、疾病等原因而不具备在非农领域从业的能力,或因懒惰不愿从事非农职业,只能退居家庭内部经营。较传统农户所不同的是,纯小农户在生产经验、技术水平、管理经验等方面有明显进步,他们从已脱离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亲戚、邻居、朋友手中获得流转土地,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有望成长为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纯小农户依然坚持“小而全”的农业生产结构,延续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托已有的各类资源建立起长期可持续的生计模式,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面临的自然风险相较于市场风险要大。
农业兼业户是指家庭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且家庭总收入的50%~80%源于农业经营收入,辅助劳动力外出务工或从事村内二三产业的小农户。农业兼业户家庭劳动力较为充裕,可以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和家庭成员的比较优势,选择部分成员在家务农,部分成员外出务工,以此实现家庭成员的边际劳动报酬最大化。该类小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拥有较为充足的资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耕作方式已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类似,农业生产朝着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逐步迈进。农业兼业户将农业当做一份正式的“职业”来经营,身份朝着新型职业农民方向转变,成为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生产过程中已经融入了不可分割的现代元素。据以往经验可知,农业兼业户以农业生产为主、外出务工为辅,外出务工的目的是生计所需,属于农业经营之外的一种补充性劳动。由于缺乏特殊的专业技能,此类务工群体靠体力吃饭,多从事收入水平较低、危险系数较高的职业。在知识水平或家庭背景约束下,该类务工群体无法在繁华的城市中安家落户,多年后终会回归乡村,受年轻时从事高体能工作的影响,精神和身体上都会有所伤损,使老年生活变得较为艰难。
非农兼业户是指家庭主要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经营且家庭总收入的50%~80%源于非农收入,农业生产作为补充性收入的小农户。相对而言,非农兼业户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较纯小农户和农业兼业户要高,外出务工属于就业的替代性选择,其目的是为获取更高收入,或为实现理想抱负,尽显一技之长,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提升空间,在城市中寻找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且较为体面的工作。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学习实践,逐渐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发展要求,获得进入城市生活的“通行证”,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条件等公共福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此外,具有独特发展眼光和敏锐市场嗅觉的非农兼业户极易被乡村丰富的资源禀赋、广阔的市场前景、优惠的政策支持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所吸引,自愿留守乡村挖掘和利用广大农村公共资源获取较大收益。这两种选择是非农兼业户基于个人经营理念和选择偏好的不同而做出的不同努力,均是其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非农农户是指家庭全部或者主要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活动且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依靠非农收入、小规模的资本经营收入或务工收入的小农户。非农农户已完全退出农业生产活动,之所以仍被称为小农户,仅是因为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员的户籍在农村,或者还有部分土地未流转完毕,才被列入“小农户”名录。非农农户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潜在城镇化对象,基本发展走向是逐步转变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但他们会基于个人选择的不同,会沿着“非农农户-城市居民”或保持农户身份不变的路径持续演化。第一条演化路径是非农农户的主流选择,以城市居民的身份正式进入城市生活,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等公共福利,过上人人向往的城市体面生活,是小农户梦寐以求的长久期盼。选择第二条路径的非农农户旨在利用“农村户籍”享受国家给予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合理的身份获得农村丰富特色资源的使用权,在获取资源红利的同时,也为助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基于上述分析,可将分化小农户的特征归纳总结为表2。
(三)分化小农户的功能定位
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小农户分化趋势仍将延续。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分化小农户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化功能应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拓展。尤其是乡村产业异军突起,改变了小农户的就业内容和就业模式,分化小农户成为农业农村业态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振兴乡村的重任。就纯小农户而言,对农村的不离不弃是其振兴乡村的具体体现,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乡村的热爱,成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乡村文化的承袭者。同时,纯小农户亦是其余小农户的分化基础,是其赖以成长和进一步分化的本源所在。农业兼业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在解决自己吃饭问题的同时,也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对我国内部问题的解决和外部风险的化解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兼业户是现代要素最活跃的使用主体,其生产经营活动已被置于现代农业阳光的普照之下,血液中融入了不可分割的现代元素,是懂技术、善管理、精明能干的农业经营者,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成长源泉。非农兼业户在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以合理的方式开发和维系着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景观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娱乐服务等非农产业,打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助力农业农村新旧动能平稳转换、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持续推进,非农兼业户将在两个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一方面,专门从事乡村特色产业的开发和培育,挖掘乡村已有的生计资源,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绿色生态产品;另一方面,逐步脱离农业生产活动,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供应廉价劳动力,逐渐成长为潜在城镇化的新生力量。就非农农户而言,虽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时常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发挥着联结城乡的纽带作用。非农农户利用多年来积累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会在乡村开设工厂,组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1],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其余小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同时,利用乡村丰富的资源禀赋优势,吸引城市居民来乡村体验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以增强城市居民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四、分化小農户混合型发展的路径设计
(一)混合型发展的内涵
鉴于小农户分化的长期必然性,走多元化、混合型发展道路是一种积极而稳妥的选择[22]。从“分化”二字可知,现存小农户已并非完全同质,而是在人力资本、知识结构以及信息捕获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分化小农户的特征差异、功能差异以及发展程度差异选择不同类型小农户的混合型发展路径极为迫切。基于上述分析,可凝练出混合型发展的内涵:在承认小农户分化事实和趋势的基础上,按照整体部署、循序渐进、分类推进的发展思路,探索分化小农户与市场经营主体的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找寻分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差异化衔接路径,引导分化小农户嵌入乡村振兴全过程。就本研究而言,将设计转型之路、多元之路、特色之路和选择之路作为纯小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农户混合型发展的实现路径。
(二)分化小农户混合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1.纯小农户——转型之路。纯小农户依然保留着“小而全”的农业生产结构,是与现代农业衔接难度最大的群体,在发展过程中应给予特殊关怀和支持。根据纯小农户家庭劳动力差异,可细分为两类:老弱型和青壮型。无论何种类型的小农户,其发展目标均在于实现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因此,通过建立紧密型利益分享模式,引导小农户积极融入现代供应链全过程,分享产业链价值增值收益,是助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有效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理应摆脱传统的理念窠臼,不应着眼于小农户缺少什么,而应关注小农户拥有什么,并以此为突破口带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就老弱型小农户而言,多处于家庭劳动力严重不足或体弱多病状态,无法有效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生计资源,贫困落后状态长期无法破局。因此,此类小农户应借助已有土地要素与市场经营主体进行多样化合作,通过建立“按股分红+社会保障”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此类小农户参与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该类小农户可利用闲余时间在农村二三产业兼业,积极融入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和发展当中,以乡村旅游观光休闲产业的积极践行者和利益分享者身份再现,是其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就青壮型小农户而言,完全有能力外出务工过活,但为了避免土地因无人耕种而出现撂荒的可能性,无法实现就业的替代性选择。此类纯小农户既有土地又有劳动力,可通过土地作股、土地与劳动力共同作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建立“股份分红+优先雇佣”的利益分享方式。如此,该类小农户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其一,若仅以土地作股,则其可外出务工获得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为日后所从事职业积累人力资本,不管是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还是转化为城市居民,遇事都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其二,若以土地和劳动共同作股,则其可获得合作主体的优先雇佣机会,共同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享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的各种社会化服务,提升自我革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搭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便车,在其带领下实现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2.农业兼业户——多元之路。农业兼业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同时也是最有可能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一类小农户。但是,农业兼业户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如组织化程度不高、建设资金缺乏、市场风险大、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农业兼业户的多元之路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1)以培育农业兼业户内生动力为基础,创建系统化的技术培训机制,建立专门的职业技术学院和技术培训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增强农业兼业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能力。同时,紧抓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带来的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下乡之机遇,依托乡村丰富的资源禀赋及熟人关系网络,利用产业创新和业态创新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以“互联网+”紧密连接各类经营主体,与之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借助各类经营主体的力量实现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2)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农业合作社,鼓励农业兼业户的多样化合作与联合,支持农业兼业户以合作者身份分享农业产业链价值增值收益,通过“保低收益+按股分红”实现利益分享。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兼业户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和市场话语权,缩短与现代农业的衔接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农业兼业户的精耕细作优势,立足已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保障生态、优质、绿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我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农业兼业户融入现代农业轨道的重要途径。(3)充分利用农业企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助推农业产业链布局向乡村地区“下沉”,将农业兼业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赋予其与各经营主体相匹敌的竞争力量,成为延伸产业链、保障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中坚力量。通过“订单收购+分红”利益分享模式的创建,完善二者之间的利润分配机制,形成经济利益共享的和谐共生关系,成为助推农业兼业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的有效手段。(4)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农业兼业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手段,其实现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培育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托管,发展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模式,解决农业兼业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办不了、难办到”问题,助力其积极嵌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其二,注重发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服务主体的协同效应,加强对农业兼业户的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产品营销等服务,有效规范农业兼业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减弱农业兼业户的机会主义倾向,为其参与产业融合创造良好条件,使之成为符合现代农业要求且具有“经理人”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
3.非农兼业户——特色之路。非农兼业户是较为特殊的小农户,“特”之所在:一是他们从事的非农产业以农村内部的二三产业为主,在乡村内部实现非农就业;二是他们利用特色资源提供特色产品,践行高质量、生态化、优质化发展路径。非农兼业户聚焦于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按照集聚特色资源、壮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践行特色发展之路。由此可见,非农兼业户是以“特”取胜,而“特”将是其继续遵循的路线引导。具而言之,非农兼业户的特色之路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打造创新载体是非农兼业户参与业态培育和产业培育的首要前提,可为非农兼业户拥有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用武之地。加快发展集设施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平台载体,使之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先导和示范,促进农业产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增值空间,推动农业发展朝着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持续前进,形成非农兼业户可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摸底农村现有资源禀赋,积极推进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品身份化,深入开展特色产品种质资源保护,打造一批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产业。将乡村深厚的资源禀赋成功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创建地域特色鲜明“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产品贴上绿色安全的无形标签,使其成为非农兼业户融入现代农业的重要推力。需要指出的是,特色产业是与规模化生产互补的新兴产业,之所以“特”缘于没有形成规模,而仅在于追求范围经济,一旦特色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那便不能再称之为“特”了。因此,非农兼业户在践行特色之路的过程中,应重“质”而非“量”,这不仅有利于乡村产业的兴旺发达,也符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本要求。抓住了特色产业这个关键点,非农兼业户便拥有了打开现代市场的钥匙,获得了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力量。
4.非农农户——选择之路。如前所述,非农农户是发展程度最高的一类小农户,也是最主要的潜在城镇化对象,对于有能力、有意愿进城生活的非农农户,应为其有序转化为城市居民,过上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体面生活给予合理的政策安排。从身份上讲,应加速户籍制度改革,让非农农户可以在城市安家落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实现身份的彻底转化;从地域上讲,应管控房价过快上涨,让非农农户可以买得起房,真正住进城市,享受城市地区的各种公共福利;从职业上讲,小农户能够经历长久的发展演化成长为非农农户,要么有长足的经验积累,要么有一技之长,这类群体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应当继续强化对非农农户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我国向“技工大国”转变储备力量。对于想继续留在农村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非农农户来说,应当给予合理的引导和支持,使之成为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這种情形下,非农农户有望携带资本、技术及经验实现再度回归乡村,为乡村送来源源不断的社会网络资源,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和资产,使农村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并获得长足发展。加之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重点培育乡村旅游观光休闲产业、农村电商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并形成与之共生相融的外生性配套产业,改变其余小农户的就业范围和就业模式,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会,让就业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如此,其余小农户均有望被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所吸纳,以不同方式融入农业产业融合体制机制内,在实现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同时,完成乡村振兴的重大历史任务。
(三)分化小农户混合型发展的实现保障
“保障分化小农户混合型发展的顺利实现”这个问题需要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探讨。分化小农户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且共生共存的统一体,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其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切不可顾此失彼、只重其一而罔顾其他。如此,给政策制定者作出分化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带来更大困难。小农户与现代市场的矛盾根源于小农户无法满足市场的标准化需求,然而脱离小农户发展程度谈这一问题似乎又过于笼统,因为分化小农户的市场化程度和生产规模是存在差异的。对此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引导小农户融入现代市场意义重大。市场化程度较高和生产规模较大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障碍是比较少的,与市场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的是市场化程度较低和生产规模较小的农户,如果硬将这部分小农户推入市场,只能让其“呛水淹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为此类小农户开辟另一类门槛相对较低的市场,让新型的市场来适应该类小农户的发展,引导其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如此,市场选择成为实现分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保障,有效的市场选择能够促进分化小农户协调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最终目标。
毋庸置疑,分化小农户选择与不同的市场相对接,是其融入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市场之间的矛盾,无非是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市场或将现代市场带入大农村,差别仅在于分化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方式有所不同。依据市场选择方式的差异,可将纯小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农户分为两大类:一类追求规模经济,包括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农户。此类小农户拥有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血液中融入了不可分割的现代元素,生产具备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特征,已然从属于商品经济范畴,高度依赖主流市场(大市场),对接现代农业的能力较强,应引导其积极适应市场的变化,主动迎合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另一类追求范围经济,包括纯小农户和非农兼业户。此类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存在较大困难,因此需在广阔的农村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巢状市场(小市场),作为主流市场的重要补充,让巢状市场适应和服务于该类小农户,建立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另一种联系。巢状市场的出现为对接现代农业存在困难的小农户提供了一个保护性生存空间,让小农户为新兴的农村市场提供最接近自然的高质量生态产品,建立长期可持续的生计模式,使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成为可能。可见,分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对接的关键在于市场的选择问题,主流市场和巢状市场的不同选择成为分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有力保障。综上所述,可构建图2所示的实现路径及保障图。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的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绘就了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蓝图。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路径问题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了有益探索。遗憾的是,既往学者多以寻求“放诸小农户而皆准”的普适性发展路径为主,忽略了分化小农户在人力资本、知识结构以及信息捕获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未探讨分化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差异化路径。基于此,本研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承认小农户分化的事实与趋势,借鉴相关学者对现存小农户的四分法,即将小农户分为纯小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农户四种类型,并探讨分化小农户的特征差异和多元化功能,进而设计转型之路、多元之路、特色之路和选择之路作为分化小农户混合型发展的实现路径,选择主流市场和巢状市场作为分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实现保障。需要说明的是,小农户分化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分类推进。正视分化小农户的不同特征和功能,针对分化小农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必然选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
1.根据分化小农户的不同功能和特征差异,需要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对不同类型的小农户施以差异化政策引导。对于有意愿、有能力入城的小农户,应当破除城乡分割的制度藩篱,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用一纸户口分离的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异,推动其向城市转移、向市民转化,过上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体面生活;对于企望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农户,应当为其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解决在乡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工厂用地、金融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同时应与市场经营主体建立完善的利益分享机制,改善小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增强与现代农业的衔接能力;对于家庭资源禀赋较差而无法实现转移或者联合的小农户,理应给予其特殊的人文关怀和支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上向其倾斜,千方百计提高小农户的收入水平。
2.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当重新审视分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路径问题。针对差异化凸显且不断分化的异质性小农户,合理有效的政策举措是支持不同发展程度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尤其是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沿着社会分工产生职业需求的被动状态,科学引导小农户作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选择,全面提升小农户在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培育上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实现“纯小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非农农户”递推式转移。
3.小农户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毋庸置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共福利明显优于农村,小农户离乡依然占据主流地位,人地分离加劇了乡村振兴主体缺位,乡村振兴主体力量难以为继。为此,作出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扭转在乡小农户外流趋势,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新创业,在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同时,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应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进一步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74-88.
[2] 马小勇,白永秀.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来自陕西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9,8(4):1 221-1 238.
[3] 李宪宝,高强.行为逻辑、分化结果与发展前景——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户分化行为的考察[J].农业经济问题,2013(2):56-65.
[4] 张琛,孔祥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演化机制分析——基于组织生态学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8,141(3):130-146.
[5] 蔡昉.中国“三农”政策的60年经验与教训[J].广东社会科学,2009(6):148-157.
[6] 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上)[J].读书,2006(9):31-35.
[7] 苏群,汪霏菲,陈杰.农户分化与土地流转行为[J].资源科学,2016,38(3):377-386.
[8] 郭庆海.小农户:属性、类型、经营状态及其与现代农业衔接[J].农业经济问题,2018(6):25-37.
[9] 陈长华,方晓军.江苏农户经营行为分化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9(4):46-50.
[10] 贺雪峰.论中坚农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1-6.
[11] 郭晓鸣,曾旭晖,王蔷,等.中国小农的结构性分化:一个分析框架——基于四川省的问卷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8(10):7-21.
[12] 陈春生.中国农户的演化逻辑与分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79-84.
[13] 阮文彪.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经验证据、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19(1):15-32.
[14] 刘同山,孔祥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意愿、实践与建议[J].农村经济,2019(2):1-8.
[15] 陈航英.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基于组织化的小农户与具有社会基础的现代农业[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9.
[16] 孙东升,孔凡丕, 陈学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经验、启示与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9(4):46-50.
[17] 熊磊,胡石其.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路徑找寻:重庆案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9:1-8.
[18] 冀名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我国农业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三次动能[J].农业经济问题,2018(3):9-15.
[19] 郭斐然,孔凡丕.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联盟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有效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8(10):46-49.
[20] 杨磊,徐双敏.中坚农民支撑的乡村振兴:缘起、功能与路径选择[J].改革,2018(10):60-70.
[21] 魏后凯,刘长全.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脉络、经验与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19(2):2-18.
[22] 刘同山,李竣.论中国小农户的前景与出路[J].中州学刊,2017(11):47-51.
(责任编辑:马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