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性能》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思考

2020-10-09赵国营刘玉峰侯京山张娜房永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教学团队课程思政

赵国营 刘玉峰 侯京山 张娜 房永征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于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的融合于专业知识体现中,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和加深素质教育成效。《材料性能》课程主要讲授常见材料的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性能,并基于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本文以《材料性能》课程思政建设为教改案例,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和专业教学相结合,达到“盐溶于汤”的教书育人效果。

關键词 材料性能 课程思政 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指示精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课程思政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教学理念,寻找突破点和支撑点,实现思政要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衔接。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的《材料性能》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将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工艺和性能、应用紧密联系起来。我们选取它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对象,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主要的问题体现在:授课内容的遴选;思政要素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 案例设计三个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测试表征手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在现有课程大纲的指引下,必须进一步遴选授课内容,以适应专业的发展方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政元素的衔接。课程思政改革不是简单的思政要素与专业知识点的累加,不能生搬硬套,要以学生受欢迎的形式实现“润物细无声”,这才能达到潜移默化、消化吸收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以典型案例为突破点,在专业内容中寻找支撑,实现思政要素与知识体系的有机整合,相得益彰,确保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1《材料性能》思政建设的课程目标与思政要素

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在于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本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目标在于寻找思政要素和专业知识体系的结合点,通过革新授课内容与形式,将思政要素渗透到理论教学过程中,使得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本次课程改革思政元素的选择涵盖政治认同、人文素养、技术思想、职业情怀四个方面。

2课程建设的典型案例

2.1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材料的强度分析实验评价一个材料优劣和具体应用场景的重要依据。它包括材料拉伸实验、压缩实验、弯曲实验、扭转实验等,通过实验给出材料的综合性评价指标。在理论讲授过程中,我们会讲授材料组成和结构以及工艺导致的材料强度极限、弯曲极限差异。通过具体实验,能够加深课堂所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崇尚实践、实证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技术思想,培养学生勇于维护真理、大胆尝试的批判精神。

2.2结合当前材料热点,增强国家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在材料的电学性质部分,围绕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发展现状,指出半导体材料的PN节工作原理、硅材料提纯技术、PN节制作等系列知识,并给出主要的技术难点。在了解半导体材料发展和世界动态基础上,能够尊重和认识世界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版图,认识我国在半导体材料领域与世界的差异。发奋图强、精益求精,努力为提升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2.3以日亚化学为例,阐述企业精神

在材料光学性质讲授时,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发射等现象的阐释,使学生对基本的光学现象有基本的认识,然后通过无机材料,如透明陶瓷YAG,荧光粉,ZBLAN玻璃等具体案例讲授材料的光学性能参数测试与评估。以日亚化学在YAG:Ce荧光粉的研发经历为案例,讲授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如何以推广创新精神与不断进取的理念,服务社会,勇于担负义务和责任的担当意识,展现良好的企业情怀。

3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但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政治哲学基础,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热点,能够在专业知识领域挖掘思政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授课过程中游刃有余,达到“盐溶于汤”的育人效果。其次,要注意思政要素的引入不能生硬,课程思政不是以往思政通识课的重复,而是对其有益的补充。再次,材料性能的课程思政建设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 高喜玲,相里梅琴.《建筑设备基础》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科教论坛,2020(05):79-80.

[2] 柴波,周建伟,李素矿.地质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0(02):24-27.

猜你喜欢

教学团队课程思政
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网络营销》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