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服装表演专业人才的国际意识培养

2020-10-09张原赵卓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服装表演全球化

张原 赵卓玥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国家间交往日益密切,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是中国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更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培养能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使命。本文就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在国际意识方面的培养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该专业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服装表演 国际意识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1国际意识的背景及意义

国际意识是指人们能从世界的高度了解当今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以世界维度观察和认识问题,评价自身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現。同时它是一种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外界和自身的双向意识,是一种认识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反映。

培养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国际意识有利于其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形成健全的国际化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符合当前的时代要求,使之真正成为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

2国际意识评价维度

国际意识是一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尤其是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维度。涵盖对世界主要国家基本国情的了解,对国际通行规则与礼仪的知晓,需要拥有较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面对复杂国际形势的信息取舍能力,应具备开放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基本素质。高校作为开展国际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应从以下三个维度对学生开展国际意识教育。

2.1知识维度

国际知识是国际意识的基础,国际知识的储备是形成健全的国际意识的前提条件。当前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国际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的国情世情,看世情要立足于基本国情,这样的国际视野才不会脱离现实;二是国际规则,要想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必须遵守全球化的规则,才能立足于国际;三是国际礼俗,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深入,懂得国际礼仪才会在国际交往中获得尊重。

2.2能力维度

国际意识不仅停留在知识维度,还应表现为一种行为能力,具体表现为专业能力、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因此,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应该特别关注专业的国际前沿动态,掌握专业最新成果,具备扎实的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能力,成为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素质维度

国际意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能够自觉地、深入地关注国际社会;平等、公正地理解、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积极主动学习汲取他国优秀文明成果;理性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大环境,进行更深层次的国际交往。

3服装表演专业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1989年起,中国大、中专院校开始招收服装表演专业学生,苏州大学率先创办了服装设计及服装表演专业,之后国内众多高校的服装表演专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高校服装表演专业从无序扩招到优化专业结构,经过了一次次的教学改革,在一次次的市场检验和社会反馈中,也逐渐探寻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但由于服装表演教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如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模特人才是这些开设服装表演专业的高等院校在专业发展中所需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现下的服装表演专业课程门类较少、设置单一,系统性、关联性、弹性不够紧密,缺乏全面、体系化、科学性的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接轨不及时,内容的缺失及结构的松散、知识体系的闭塞使学生的就业面狭窄。且提供的选修课程贫乏,课程设置对国际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充分、对国际意识教育学科的构建不合理,忽略综合化人才培养细节,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造成了局限,导致学生国际视野狭窄、国际知识水平较低、国际意识淡薄,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很难达到一个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的高度。

从教学方面分析,许多院校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分段安排且比例不协调,各学科间无法有效衔接,学生缺乏有用的实践平台进行学习锻炼,很少涉及大产业链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再者由于服装表演专业的特殊性,故传统的模式化、理论式的教学观念,封闭空间的训练模式,有限的教学设备,导致学生久而久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对服饰的体验感悟;对国际意识教育方式的选用不完善,与时尚产业市场脱轨、与国际滞后,这些问题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整体综合发展。

4服装表演专业改革对策及建议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开展国际意识教育已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及必然诉求。国际意识在西方国家也被称为“全球教育”,其重点就是通过革新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掌握更多相关知识及技能。服装表演作为一个开放而又多元化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呼应、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传统与时尚相碰撞、具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特性的综合学科,更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4.1课程内容及结构

第一,素质培养为重中之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是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其中素质是学生有长远且持续发展的基础体现。多方位、多角度发展,使学生在相关艺术文化领域有所涉及,能够加深其自身文化积淀,提高其个人认知能力和个人文化素养;合理科学分配文化知识课程、专业课程、语言基础课程、国际知识课程各方面的比重,既要有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知识维度的理论课程,又要设置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能力和素质维度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针对学生自身的潜质及个性的差异选择式发展,在课程安排上因材施教,调整提高专业学习能力,拓展与时尚相关领域范围,培养高素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社会发展需求原则。明确国际意识教育的主体地位,增加国际视野教育内容,树立符合全球化特征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市场需求及专业特点,丰富、改良教学内容及结构,以服装表演为切入点向周边艺术门类辐射,设置更多方向的选修课程,加强实用性和优选优化,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将最前沿的成果补充、融入到课程当中,打造出专业度契合高、应用性强的国际意识精品课程;注重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内容的渗透融通,不断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及广度,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对所学专业的国际地位、应用形势充分了解,开拓国际视野,积极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

第三,满足实践性需求。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步教学,将两者有机结合,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使其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拥有开拓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在验证、强化和拓展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将有关独立课程板块加以整合调整,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创造实训条件进行融合。其次应充分利用办学主体多元化与国际合作办学的大趋势,促进跨校间载体资源整合,拓宽载体学生培养范围,全面推进国际意识教育,建立与国外高校的访问交流机制,提供对外交流平台,开设跨国实习课程,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深化高校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提高高校国际化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视野和更广阔的发展。

4.2教学方式与目标

第一,重视引导教学,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学方式需打破闭门造车式师说声听的惯例,追求更加开放、灵活的培养模式,采取启发式、体验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以开放的视野、包容的态度、全球性的眼光去看待外部世界,从一成不变的书本知识讲授转化为塑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采用“Inverted Classroom”(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度和参与度,使学生的主观个性与创新精神共同发展,从而促进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更好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如组织一场时装秀,从前期的广告策划、舞台设计,到灯光舞美、化妆造型,以及人员调配到最后的演出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考察学生的技术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内容,从而使得学生的组织协调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使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型学习;从封闭性学习转变为开放型学习;从传承性学习转变为创造型学习。

第二,理论化教学与市场化运作接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学生与社会接触的频率,依据市场的需求趋势为导向,跟进市场发展动态,建立与企业、经纪公司等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同时可以获取更多资源和渠道,组织并鼓励学生观看及参加时装周、文化艺术节、模特大赛等高质量表演活动及专业赛事,锻炼学生的现场表现力及心理素质,丰富舞台经验汲取营养,发掘学生的潜在特质,在检验教学成果的同时,树立学校的专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各个院校还可以探索联合实现项目教学培养,开展学术交流、教学教研活动,丰富教学观念,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渗透;利用学校行业地位及院校负责人的行业资源,组织国际化资源,依托时尚产业中的专业性活动,提高学生在行业中国际竞争力的服装表演技能,使其具备参与国际专业表演创作活动的能力,更好的铸造专业素质优异、文化素养深厚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及社会发展,保障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

第三,明确教学定位,深化分类式培养。在舞蹈表演、形体训练及表演基础等专业课程中,根据学生性别及条件的差异进行导向型、针对性培养,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多层次”人才实践基地为支撑,寻找学生理想的切合点,体现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同时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媒介传播手段,为学生获取服装表演相关资讯提供高效渠道,把握专业流行方向,不断吸收新信息、新成果,调整教学思路,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向着专业化、国际化发展。随着观念的不断更迭、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根据学生自身表演技巧及外形条件,结合学生的个人发展方向,增加电子网络商务推广相关教学内容,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有不同方向的选择可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从传统模特向“互联网+”模式转型,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有利于长久发展。

第四,树立学生的国际意识。新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交流形式愈加强烈,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服装表演专业学生担负着推广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责任。因而培养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形象意识的同时树立跨文化意识,使其拥有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国际视野,以国家战略和时尚产业升级的系统设计方法与知识体系构建为依据,以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和加强国际竞争力为导向,针对时尚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需求,明确服装表演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健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理性的思维意识和思想格局,加强学生的语言水平技能及交流沟通技巧,更有利于树立其良好的国际意识,更好地从事跨文化交流,自觉地、迅速地、深入地了解国际社会,增强中国服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芮斐,袁惠芬,孙雨蓝.“翻转课堂”在服装表演课程中的教学改革探索[J].轻工科技,2020,36(04):150-151.

[2] 郑张华.浅谈“双创”背景下的服装表演专业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9(06):172-173.

[3] 王顺顺.新时期大学生国际视野培养的“三维系统”探析[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3):8-10+14.

[4] 姚福生,王磊,张志伟,谢峰.新时期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初探[J].学术论坛,2008(01):182-186+199.

[5] 陳理得.关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断想[J].当代青年研究,1999(06):46-48+20.

猜你喜欢

服装表演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浅谈服装表演实践教学与市场的对接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