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型游戏场地的环境设计探究
2020-10-09张俊芳
张俊芳
摘 要: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场地便是友好型空间,是其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的途径,然而却很少有设计者,真正从儿童的视角去考虑游戏场地的环境建设,忽视了儿童的真正需求。为此,文章首先概述了我国传统儿童游戏场地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友好型游戏场地的设计策略,期望为我国儿童友好型游戏场地设计提供解决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儿童友好型;游戏场地;环境建设;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0-00-02
一、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诞生理念
20 世纪 90 年代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正式提出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CFC,Child Friendly Cities)”的概念[1],此概念的提出是源于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严峻的儿童问题,其广义上定义为一个可以听到儿童心声,实现儿童需求、优先权和权利的城市体系[2]。决议提出后,城市儿童福祉在各国得到持续不断的关注和讨论,同时在国际上也备受瞩目。
对于我国而言,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0-14岁的儿童总数约为2.2亿,占总人口的16.60%,根据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城市儿童约为1亿。面对一个基数如此庞大的人群,建设友好型的儿童游戏场地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该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二、儿童游戏场地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多数儿童的户外游戏空间利用率不高,尤其是那些只能满足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空间,儿童成长速度非常快,我们恰恰忽视了每个阶段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有所不同,在游戏模式上、游戏空间尺寸、功能等需求也有所不同。其次,大多数活动场所很少考虑到儿童本身的需求,缺乏与自然元素、基础服务设施、陪护者互动等考虑,不从儿童角度进行设计,往往会简化生产,导致许多场所的儿童不愿意玩耍。最后,则是游憩设施的重复单一,由于单一的设计方法,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缺乏个性和文化内涵,给人呆板和缺少生气的总体印象。例如,大多数休息桌椅是用石头制成的。
三、我國传统游戏场地概况
目前我国城市儿童户外游憩活动主要集中于3类空间,一是居住区各级绿地,二是专门的儿童公园(包含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儿童活动区),最后是学校附属场地[3]。
(一)住宅区
住宅区的儿童游戏场地是儿童除学校、儿童公园外接触较多的游戏空间,这个空间可以为儿童提供增强身体健康,激发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提高社交能力的场所。儿童主要在社区中成长,因此,社区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然而,由于儿童游戏场地的迅速发展,在社区儿童游戏场地中的空间创建上,存在着一种模式化的复制,主要的设计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游戏设施置入”方法,毫无生气的器械占据了儿童游戏空间。如住宅区里的游戏场地,只有小部分适用于儿童,在场地某个空间散布几个滑梯、跷跷板、塑料木屋等玩具。
(二)儿童公园
儿童公园是孩子们快乐游玩的地方,通过创造环境,可以为儿童提供游戏空间,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好奇心,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自然和社会。儿童公园在空间功能方面可以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大量的儿童游乐设施兼具互动性和游玩性,能够吸引儿童与陪伴者一起游玩。
(三)学校附属地
这里的学校附属场地空间是指幼儿园、早教中心、私教中心及小学的校园户外空间。德国教育家、幼儿园教育的创始人Friedrich Froebel曾指出“人生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幼儿园时期,甚至这一生命阶段是人生的整个未来生活的根源”[3]。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对游戏场地空间的要求较高。其设计必须满足教育性、娱乐性、安全性和探索性的要求。与此同时,结合教育需求,需形成户外游戏场地与建筑室内空间的参与性互动。
四、建设儿童友好型游戏场地的设计策略
(一)挖掘建设“友好型场地”设计因素
1.基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游戏偏好
根据儿童年龄的差异,对游戏环境和游玩体验感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尤其是布置公共活动场所和设施时,要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需求,提供具有多种属性和功能的场所。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弗洛伊德(Freud)和心理分析家埃里克森(Eriksson)对孩子的年龄做了详细的划分。根据年龄段,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婴儿期(0-3岁),学龄前儿童(4-6岁),儿童中期(7-12岁)和青春期(13 -20岁)。[3](1)婴儿时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世界的舞台。儿童将通过感官世界来探索世界,在设计儿童空间环境时,应加强感官体验,设计各种运动设施和功能性空间,以满足儿童的感官学习需求。(2)学龄前儿童开始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亲近自然,也会不自觉的模仿他人行为。在游戏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体现或设计与游戏相关的主题,增强空间的自然元素互动。与此同时,可以创造一个模仿场景,使儿童可以在虚拟场景中学习社交技能并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3)学龄儿童需要增加科学知识和发展创新探索与合作技能,需要设计以进行科学探索的功能区域,儿童可以通过游戏去学习科学知识,建立合作关系。
2.陪护者因素
陪护者是也是儿童游戏场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影响儿童游戏空间使用的重要因素。但是,大多数儿童的游戏场地空间设计都忽略了陪护者的需求,有很多户外游戏场地儿童想来游玩,却没有人愿意带他们去的现象。在儿童友好型的场地设计时,必须考虑陪护者空间,建立一些儿童和父母可以合作完成的游戏设施或游戏方式,来满足亲子互动和成人游玩休憩空间。
3.场地因素
友好型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应考虑周围环境并创建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游玩环境。同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周边资源,形成系统性场地游戏空间网络。在设计过程中,游戏的场地空间设计,应具有连通性和透明性,陪护者可以随时观察儿童的活动情况,也可以从其他活动空间快速到达儿童游乐空间,在遇到紧急情况下,可以尽快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
(二)探究儿童友好型游戏场地的设计手法
1.调动场地空间与儿童产生的共鸣感
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活场所——从小处看几乎也等同于他们的游戏场所,[4]日本学者仙田满提出儿童游戏空间包含:自然空间、开放空间、道路空间、无秩序空间、秘密集会空间、游具空间等6种基本空间类型。[5]儿童对场地的共鸣感,可以从认识儿童的兴趣开始,为儿童营造一个玩游戏的内部空间,让儿童成为自己的主人,让他想要的一切发生,以兴趣和热情唤醒儿童的心理故事。如丹麦公司COBE设计的哥本哈根幼儿园Frederiksvej,设计师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房间,儿童可以将室内的任何一个角落设定成自己的游戏区域,建立自己的游戏天地,小小的空间便是与孩子产生共鸣的方式。
2.寓教于乐的游戏互动
游戏是儿童认识新事物的方法,是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途径,是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儿童游戏理论,[6]他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可利用的活动领域,这个领域便是游戏。并且在他的游戏理论体系中还提出,儿童的智慧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游戏方式,比如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
3.亲近自然
相较于游乐设施,孩子们更喜欢自然景观。自然元素可以软化城市中的硬质景观,例如草坡,树木植被,假山巨石,溪流等,提供了更多的游玩方式。为此,设计师可以利用地形地貌和植物设计,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和游戏模式,增加场地的趣味性,如创造自然的展览、捕捉动物的足迹、户外宝藏收集、收集花卉的种子、建造迷你蔬菜园、沙滩游戏、寻物游戏、迷你奥运会等有趣的游戏属性。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很好地接触自然,并感受自然的力量,发挥他们无限的想象,使儿童自主发现藏在生活中的“好玩的东西”。
五、结束语
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建设儿童友好型场地环境,首先,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场地不仅仅是进行游戏与娱乐活动的场所,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也是儿童教育的第二课堂。其次,对于设计师来说,都应当把握对儿童空间环境的感知,以儿童的视角去做设计,更贴近儿童思维和心理。最后,對于一个城市建设的最高评价,是让儿童能够真正享受友好型游戏场地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喻亚瑞.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框架的游戏空间设计控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2]刘晓艳.基于儿童友好城市理论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8.
[3]陈越.基于儿童不同年龄维度的户外游憩空间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4]仙田满,辛梦瑶.游戏环境的设计方法及其发展[J].世界建筑,2016(11):27-32+119.
[5]但卓昕.城市公园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8.
[6]王碧君.游戏教学法在菲律宾中学汉语课堂的运用[D].西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