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

2020-10-09白艳

艺术大观 2020年14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非遗融合发展

白艳

摘 要:新时代飞速发展,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在“文化兴旅”的大背景下应当融合发展,迸发火花,从而实现了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双赢的局面。本文立足发扬传承陕西民歌音乐,将民歌音乐与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深入挖掘陕西民歌“非遗”音乐资源的旅游价值,探索民歌音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更规范、系统、合理的推动音乐旅游的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歌;“非遗”音乐资源;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4-000-02

陕西民歌音乐文化底蕴深厚、种类繁多,旅游产业资源丰富多样。长期以来,旅游业一直作为全省支柱性产业,成为最受关注的经济带动产业。在全省迎接文旅融合新时代,推动陕西音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非遗”音乐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发扬,实现“让音乐文化为旅游产业赋能、使旅游产业为音乐文化搭桥”的良性互动,进而为促进建设文化强省、文化繁荣昌盛、加快新时代追赶超越做出更大贡献,是陕西省文旅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1]

一、陕西民歌“非遗”音乐资源概况

陕西民歌音乐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的有陕北民歌、紫阳民歌、镇巴民歌和旬阳民歌等。

(一)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流传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各类民间歌曲的统称。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信天游形成时间较早,产生于周代中期,至汉代稳定成型,成为 中国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陕北民歌种类丰富,主要表现形式有信天游、榆林小曲、大秧歌调、爬山调、船工号子、传统小调、风俗歌曲等共两万余首作品。

陕北民歌起源于陕北人的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融入地域特色、生活环境、地方腔调、语音语调、性格特点及生活情感等内容。陕北民歌高亢粗犷又委婉悠扬的曲调特点,强烈的展现出陕北人民质朴率真的鲜明风格。

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中,陕北民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陕北民歌直接见证了中国革命斗争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把这些优秀民歌音乐组合起来可以成为一部完整的中国革命史诗。陕北民歌在弘扬历史文化、传承民俗文化、艺术欣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的研究价值,代表作品有《东方红》《摇三摆》《赶牲灵》《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一大批经典的民歌音乐,传遍中国大江南北,并被大量改编、嫁接和创新,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较高的艺术地位。

(二)紫阳民歌

紫阳民歌具有浓郁的陕南地方色彩的民间歌曲,流传于陕西省紫阳县内。紫阳位于陕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阳在内的汉水上游,紫阳民歌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伴随著人们种种生活习俗的形成发展而逐渐成熟,于明清达到鼎盛。

现存的紫阳民歌体裁丰富,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山歌、号子和小调等,有风俗歌曲、社火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种。紫阳民歌因幽默风趣的音乐,借喻精巧的歌词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歌词中的方言川楚相融,韵味别致,旋律优美婉转,特有的高腔唱法更是独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紫阳民歌的代表作品有《汉水姐儿哥》《唱山歌》《洗衣裳》等。紫阳民歌对于丰富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宝库、弘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镇巴民歌

镇巴民歌历史悠久,传唱不衰,数千年来镇巴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积累的宝贵财富。镇巴民歌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现已搜集到四千余首作品。

镇巴民歌的题材丰富,主要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民俗歌曲、祭祀歌曲等。代表作品有《小小脚儿红绣鞋》《十里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镇巴民歌的音乐自然流畅、语言简练朴实,它不仅记录了镇巴当地的文化历史发展、民风民俗、生产劳动、风土人情,还担负宣传社会道德规范和普及劳动技能的双重任务,从而成为推广教化的重要手段。

(四)旬阳民歌

旬阳民歌是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地方民歌之一。旬阳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丰富,是旬阳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之一,更是旬阳民间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旬阳民歌全方位、多角度、多次层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场面,表达他们的情感生活。有反应农民辛苦劳作生活场景的《长工调》,船工水上生活劳动的《船工号子》、对万恶悲愤控诉的《五更吃酒》,赶山挑夫生活和情感的《桑木扁担》,也有反映各类手工匠人每日劳作和生活情趣的《扯板》《女娃十顿打》等;还有市井小贩、乡村货郎的《卖毛兰》《卖杂货》《卖扁食》等。

保护旬阳民歌,传承旬阳传统民间优秀音乐文化,研究汉水文化和陕西五彩斑斓的民间音乐文化,展现地方特色文化魅力,提高广大人民精神文化质量,激发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内在动力,提升地方发展经济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陕西民歌“非遗”音乐资源旅游价值的可开发性

陕西地域风格鲜明,陕西民歌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的民歌音乐的历史文化性、唯一性、包容性、依存性辨识度高,特征鲜明,这正是陕西音乐旅游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动力因素。

陕西民歌作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一脉,既能展现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又能带动有丰厚的旅游经济价值。将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既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升级,也推进了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在对陕西民歌“非遗”非遗音乐资源进行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同时,更要在民族民间文化的层面上,加强其与旅游经济的并轨,使民歌“非遗”音乐与旅游产业快速融合发展,实从而现二者共赢的大好局面。

陕西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应当重视民歌音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因素。陕西民歌音乐是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提炼民歌音乐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地域标签、文化企业价值和品牌影响力,高度发展、重视陕西民歌“非遗”音乐文化的旅游亮点,合理正确地进行音乐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利用,必将使陕西旅游产业魅力多彩,更具吸引力。

三、陕西民歌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民歌作为民间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格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艺术气质。在“文化兴旅”的大背景下,探索陕西民歌“非遗”音乐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有效融合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实现旅游经济和音乐产业的双赢。

(一)深入挖掘特色音乐“非遗”文化资源,打造地方特色品牌。音乐是最能展现当地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之一。深入、广泛利用好地域文化符号,已成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指标。陕西有着丰富地方特色音乐资源,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必会带动旅游业的长效发展。

(二)构建浓郁的音乐旅游文化氛围,提升旅游文化的内涵。陕西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西安鼓乐、秦腔、十面锣鼓、民歌、秦筝文化等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借助陕西民歌“非遗”音乐资源,打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内涵,是旅游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产生视觉和听觉的互补,更准确地把握景物的美。

(三)推动音乐遗产保护成果共享。把陕西民歌“非遗”音乐文化融入旅行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重点打造标志性、多元化的地方音乐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培育音乐文化旅游IP;将民歌音乐非遗传承人的创作、教学、表演等环节纳入旅游和研学活动中,深层次创新民歌音乐文化产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丰富周边产品供给,推出一批中外游客必游的精品音乐文化旅游线路,推动优秀音乐文化传播,讲好陕西故事。

将陕西民歌“非遗”音乐资源和旅游相产业结合,充分发挥音乐在旅游中的特殊作用,增强旅游质量和体验感。合理地、可持续地保护好音乐文化遗产,促进音乐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实现旅游业和音乐文化发展的“双赢”。

四、结束语

加强陕西民歌“非遗”音乐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陕西坚定“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战略的创新实践,立足陜西,放眼世界,学习先进,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秉持“高端优质”的发展方向,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实现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树立文化品牌形象,围绕“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起到良好的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静.音乐类非遗在文化旅游中的“活态”传承研究[J].北方音乐,2019(08):48.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非遗融合发展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