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院校民间舞课程思政的建设途径

2020-10-09白石

艺术大观 2020年13期
关键词:民间舞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摘 要:自2016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反复强调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建设新篇章。在此基础上,如何将职业化舞蹈教育中的诸多专业基础课程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相结合,这项综合的教育理念成为职业舞蹈工作者们的关注焦点,也是本文提出有效建设途径的问题开端。

关键词:民间舞;课程思政;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3-00-02

一、民间舞课程思政化的提出

民间舞课程是职业化舞蹈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必修课程,并且在舞蹈专业学科中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将民间舞课程思政化既是我国教育的主要方向,还是该课程具有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基于此,艺术类院校开启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新篇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前瞻性

在突出民间舞课程风格性、技巧性与艺术性提升的基础上,当今中国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内容体系构架。并且需要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学生的学习接受知识的特点,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以及对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具有研究的前瞻性。[1]

(二)必要性

在教育教学不断追寻文化自信新路径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课程思政”的新理念。在世界各国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今天,更多的西方国家看到了中国的迅速崛起感到不安,他们会通过没有硝烟的战争改变一切。也就是所谓的通过文化腐蚀中国年轻一代,让年轻人逐渐失去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实现他们理想的“和平演变”。因此,传统文化的自信崛起就成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

在学校教育肩负起如此重担之时,如何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就是当前目标之一。我们要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学校需要紧紧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发掘专业基础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新型教育方法与手段,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

(三)可行性

今天的课程融合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由于教育的呈现形式是三位一体的,过程的方法手段更是立体三维的。一是纵向衔接:紧密课程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二是横向贯通:就是要把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综合推进,要充分发挥线下课程的实践性、系统性,并强调育人的功能作用,同时着力提升线上网络推广的应用,让更多的非专业学生了解到民间舞相关知识,以及当今自媒体发达时代所能提升的舞蹈专业的影响力度;三是互为一体:教育需要依据不同层面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以及相互补充不足,就是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育人的合力作用。[3]

二、民间舞课程思政的建设途径

(一)定位目標

课程定位目标是讴歌一个中华民族,体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基础知识二者的融会贯通,从而达到规范、引导学生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探讨民族、地域舞蹈文化,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切入增强教书育人的建设功能,培养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课程体现一个意识,培养两种人,把握三个结合。即一个意识就是要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主题的意识。培养两种人才就是要处理好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既要着眼于培养通才又要有利于培养英才,鼓励尖子学生脱颖而出。三个结合就是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相结合,民族地域性舞蹈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结合。

(二)课程的安排及内容

民间舞一直以都是舞蹈专业列入教学计划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也是职业化舞蹈教育开创以来发展较为稳固的课程。由于民族民间舞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相应舞蹈形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该课程的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息息相关。

民族民间舞课程过去都是以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与属性的考察点出发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虽然较为完整、系统、合理,但对于舞蹈背后的文化层面知识挖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扩展就较为薄弱。因此,在建设课程中重点注重专业基础课程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开展,将传统教育的观测点与民族民间舞课程中的具体教材教程安排重新调整,形成较好的融合,全新的教材呈现。从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训练出发,依据不同民族属性舞蹈的地域性、历史性、故事性等专业的教学特点,将课程大纲编写更加多样化,依据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计划,内容涵盖有舞蹈实践环节、理论讲解环节、以及教学法相关内容。例如:原一年级一学期的东北秧歌课程中以训练元素(身体韵律、手绢花、步伐等)为主要的组合,更新为以东北地区抗日战争时期人物形象为特点的组合。以女班教材为例,东北秧歌从人物出发挖掘不同的性格,寻找艺术特色编排教材。现在主要挖掘来自东北抗联人物,因为大家都知道杨靖宇英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妻子、他的母亲,我们就是从这两个人物出发。从人物的另一面出发,在步伐上进行发展变化,后踢步中突出母亲对于儿子未归的急切,以及十字步变化的急缓对比,主要应用于母亲知道儿子不会回来后的复杂心情变化。传统的训练的侧重点依然还在,而且民间的一些民俗形式,东北秧歌的固定表演形式还是在课堂讲授中讲解,只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重温将那段红色经典的记忆,以此从意识形态的教育上影响学生。[4]

(三)奠定的基础

教学团队多种专业背景的人员知识结构立体化呈现,建设的教学团队中需要涵盖不同领域专家、不同知识背景、不同专业结构、不同企事业单位的人员进行作为辅助,将原有的固有思想进行革命性改革,从不同的角度与领域为课程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使民族民间舞课程更加具有融合的色彩。

体现共享、共建的价值目标,既然课程需要体现不同领域的融合性,因此将原有的学校课程建设的任务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最大限度地进行共建与共享,使课程的建设能够为更多的社会层面服务,让更广大的人民分享多元化知识带来的丰硕成果,以及其他的社会效益。这是对于民间舞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地提出了理论的依据,以及提出指导教学过程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三、民间舞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意义

(一)价值

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统一,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要将两者紧密结合,作为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近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将不同领域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进行完美融合,从而形成全新的当代教育教学理念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全新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意义

立德树人是一个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立德树人要以德为先,德才结合,德育和智育并重。中国古代先贤所追求的三不朽,立德居其首位。古语也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所谓立德,就是立德业,养德行,有德行。要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优良的道德品质。所谓树人,就是培才能,练技艺,有才学。要培养高素质、能力强、具有健康心智,有一技或多技之长的人才。特别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健康心理。

(三)反思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思政课程本身进行学生的全面培养,如今在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化舞蹈教育的领域进行课程建设与融合,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也进行了较好的推进,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一次宽口径的融合。

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永远是主渠道,课程的建设永远是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将两者更好地融合,从而形成全新的民间舞课程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反复思考、不断钻研、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的。

然而本文是在课程、教材的建设基本点上开发,还具有许多不深入、不全面的地方,这只是一项研究的开端,需要真正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最后形成“有滋有味”、受到学生喜欢的全新课程,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味无穷”,一生难忘,终身受益才是研究者的初衷。

参考文獻:

[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

[4]白石.民间舞蹈的民族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民间舞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试论新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