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贝多芬(Op.2 No.1)奏鸣曲《献给约瑟夫·海顿》

2020-10-09刘文怡

艺术大观 2020年13期
关键词:海顿曲式奏鸣曲

刘文怡

摘 要:贝多芬创作的 f 小调钢琴奏鸣曲《献给约瑟夫·海顿》(Op.2 No.1)是他的三十二首奏鸣曲中的一首,这首作品创作于1795年,是贝多芬在他创作早期确立自己演奏风格的波恩时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在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到贝多芬对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创作手法的继承发展以及自身独特和鲜明的创作风格。本人通过详细地对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和声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探索贝多芬早期音乐独特的音乐语汇与风格特征。

关键词:贝多芬;海顿;奏鸣曲;曲式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3-00-02

在西方钢琴史上的每个不同的音乐时期流传下了不计其数的钢琴作品,其中巴赫创作的四十八首《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集》分别被后世誉为钢琴音乐中的“旧约全书”和“新约圣经”。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创作表现其音乐风格的确立、发展到成熟,是他一生音乐思想的集中體现,展现他所追求的自由与进步的时代精神。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集大成之作,是每位钢琴演奏者所需学习欣赏的作品,在这些奏鸣曲中囊括了钢琴演奏中的众多演奏方法技巧,通过学习演奏可以更好地把握和提高钢琴演奏的水平能力。[1]

一、创作背景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德国 1770—1827)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动荡不安的十八世纪中后叶欧洲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贝多芬受到最早起源于法国倡导自由、民主的“启蒙运动”影响,他的音乐富有时代精神、理想主义的色彩。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在早期音乐创作的作品,在曲式结构、和声、乐汇动机等方面展现出海顿和莫扎特音乐特点,但同时也具有贝多芬独特的音乐表现和精神思想理念。

二、曲式结构图

三、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这首钢琴奏鸣曲一共包含四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快板(A11ego) 主调性为 f 小调,节拍为2/2拍,采用奏鸣曲式。奏鸣曲式是以对比、发展和统一的原则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大型曲式,是不同的主题在不同调性上呈示展开且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在相同主调上的再现。

(一)呈示部

1-48小节为呈示部,它是整个音乐行进发展的基础,由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以及结束部组成。

主部主题(1-8小节):f小调 主部主题的音乐旋律由两种材料构成;第一种材料以跳音式的上行主三(T)分解和弦完成由D-T的根音跳进以及反向级进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构成,第一小节至第四小节完成了两次完整的动机重复;第二种材料是由主题动机的碎片三连音级进下行以及主和弦原位柱式和弦织体构成,并结束在第八小节开放的半终止属(D)和弦上。

化入连接部(9-20小节):由 c 小调开始以主部主题的动机材料引入,6小节后产生突变,扩展了乐句进行到 A 大调的属(D)和弦,是副部主题材料的显现。副部进入前的和声进行为SⅡ6、DD56、D,作了属准备自然过渡。

副部主题(20-41小节):A 大调 副部主题由第20小节进入,采用了下行的分解和弦形式与主部主题的节奏保持呼应,体现了曲式结构的对称美。这部分在 A 大调上陈述,为主部主题的关系大小调,色彩发生了变化,低音八分音符的属持续音进行极具动力性。第一乐句由4小节构成,在第25小节作了属和弦的停顿,并在26小节突变为断续的、带休止的弱起音型,形成副部材料的小对比。第二乐句采用了第一乐句的材料并对其做了庞大的扩展,运用了模进的手法,到第三十二小节达到高潮点。在第39小节处出现了K46-D7-T的完满终止,结束此部分,属于平行的非方整型乐段,且为收拢型乐段。

结束部(41-48小节):补充性质的结束型陈述,由两小节的片段,采用主部材料节奏方面,将其重复两次,第三次移高八度并做了扩充,最终落于 A 大调的K46-D7-T的完满终止上。

(二)展开部

49-101小节为展开部,按材料的发展可分为:引入部分、中心部分和准备再现部分。

引入部分(49-54小节):由 A 大调开始进入,这一部分使用了主部主题材料在副部主题调式的A 大调上展开,音乐材料在调式与乐汇上起过渡承接的作用,动机材料同样运用了模进的手法从而构成展开部的引入部分。

中心部分(55-80小节):在中心部分中运用副部主题材料不断地通过模进分裂,加强旋律的推动行进,分别在 A 大调— b 小调— c 小调— b 小调— A 大调上以两度关系模进移调,并最终形成以 c 小调为调式的中心在b 小调—和 A 大调上变化的对称性布局,同时音乐材料的旋律线条不断在左右手之间交替演奏、随着调式的改变音响色彩也发生变化、,推进情感的起伏变幻。这一部分的调性布局变化为:55-62小节 A 大调、63-69小节 c 小调、70-71小节  b 小调、72-74小节主题材料向上进行二度模进进入副部主题的调性 A 大调,开始为准备再现部分在调性、和声进行铺垫准备、最终在第75-80小节完成和声与调式上的回归全曲主调 f 小调。

准备再现部分(81-100小节):f 小调 第81-94小节在低音部分作了属持续准备,以持续的音响效果推动音乐到达高潮,紧接着93小节低出现属和弦,在和声、调性、材料上都做出了准备。

(三)再现部

101-152小节为再现部,主部主题再次出现在主调 f 小调上,标志着再现部分的划分与出现。此时在音乐在力度上与呈示部分出现明显的强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感更加深厚,并具有更强的动力性来推动整体音乐的流动性。再现部的曲式结构也是由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以及结束部组成。

主部主题(101-108小节):这一部分原样再现了呈示部主题的旋律和声,但力度的进行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显著的变化是再现部区别于呈示部最大的特点,经过力度上强弱的变化,再现部主部主题的音乐色彩相对于呈示部主部主题来看显得更加坚定、厚重、力度变强,抛弃了呈示部音乐中的情感的疑惑、摇摆不定和情绪上的矛盾与冲突,强力度的演奏再现就仿佛在做郑重的、掷地有声的宣言,在宣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宣泄。

连接部(109-119小节):这一部分同之前呈示部的连接部在乐句长短上缩短了一小节,因副部主题的音乐材料要最终回到主调上形成一定的对比和统一,因此连接部在调性也有所变化:调性从主调性 f 小调移至 b 小调、最终再回归到主调 f 小调中。

副部主题(119-140小节):副部主题回归主部主题调性,在 f 小调上原样再现,并在和声进行上形成了K46-D7-T完满终止,这是奏鸣曲式最大的特点,体现了奏鸣原则。

结束部(141-152小节):运用了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最终全曲结束在了 f 小调的主音上。

四、结束语

通过完整的分析研究这首作品的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让我们对演奏这首音乐作品在理论上有所解,从中体会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从作曲的角度来看,贝多芬在这首作曲中巧妙地运用模进、分裂、转调等技巧使音乐材料变化丰富、推动乐曲发展;从情感表现的来说,他运用具有矛盾冲突、性格鲜明的材料并在不同的调式色彩上、力度上的鲜明对比来展现他强烈的情感表达和个性特点,整首作品在作曲技法角度和情感表现的角度上都值得我们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海顿曲式奏鸣曲
音乐家收学生
手机上的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
善是养生
善是养生
音乐家收学生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饥饿奏鸣曲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呼噜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