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威宁县传统彝族婚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2020-10-09刘科王敏

艺术大观 2020年13期
关键词:彝族

刘科 王敏

摘 要:彝族传统婚嫁是传统文化与民族特性的反映,是一种古老的大型礼仪,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地位削弱甚至放弃。威宁县彝族婚嫁音乐也不例外,由于当地的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学习以及基督教的影响等,使得当地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目前,很少能看到传统的彝族婚礼,更难看到传统彝族婚嫁的音乐表演。可见,威宁县彝族婚嫁音乐正处于着消亡的边缘。文章从两方面进行,首先对威宁县彝族婚嫁音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然后,结合威宁县彝族婚嫁音乐的现状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提出了一些对其保护与传承的策略。[1]

关键词:威宁县;彝族;婚嫁音乐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3-00-03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截至2010年,威宁县常住人口140.2 万,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 23.1%,其中彝族约有 11.2万人,占总人口的 8.9%左右,主要分布在盐仓镇和板底乡等。婚嫁音乐作为彝族婚嫁礼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传统彝族文化千年沉淀的精华。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年外出工作和学习,以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在举办的婚礼抛弃了传统的民族习俗,采取西式婚礼。此外,由于威宁县彝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思想封闭等,加之婚嫁音乐只有在举行婚礼的时候才用到,所以彝族婚嫁音乐一直都缺少良好的传播环境。可见,目前威宁县彝族婚嫁音乐已经处于消亡的边缘,保护和传承彝族婚嫁音乐已经迫在眉睫。[2]

一、威宁县传统彝族婚嫁音乐的现状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目前威宁县传统彝族婚嫁音乐的发展情况,本课题组成员于2019年暑假对威宁县彝族人口较多的盐仓镇和板底乡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2019年7月下旬,课题组成员访谈了威宁县盐仓镇柳枰村一位80多岁的彝族老人。据说在她小时,村子里彝族不多,在举行婚礼时完全会按照传统彝族婚嫁的习俗进行。但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大部分彝族婚礼已经开始抛弃传统的彝族婚嫁习俗,只剩下少部分人们采取传统彝族婚嫁习俗进行,其中的很多仪式环节也省略了。21世纪来,随着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工作和学习,使得当地传统彝族婚礼被汉化或者西化,采取传统彝族婚礼仪式举办婚礼的几乎没有。[3]

随后,我们又走访了盐仓镇团结村,团结村共有700多户村民,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在随机访谈的村民中,有大部分對彝族婚嫁音乐不了解,甚至没听过,只有少部分年长的村民听说过或者在婚礼上见过。期间,我们还就村民们对传统彝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了交流、了解,其中发现有部分村民还是很喜欢彝族文化,但由于当地的传统彝族文化活动越来越少,村民们缺乏交流平台,所以了解彝族文化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此外,我们还走访了板底乡。该乡是威宁县彝族人口最多的一个乡,全乡共有8个行政村,1.7万余人, 其中彝族人口占63.6%左右。威宁县板底乡是著名的传统彝族歌舞《阿西里西》和《铃铛舞》以及傩戏《撮泰吉》的发源地。相比盐仓镇,板底乡的民族风情较为浓厚,民族传统文化有所保留,但不完整。2011年板底乡板底村被评为“贵州省三十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 ”的称号。之后逐渐恢复传统民族艺术节目,但是很多传统节目只是在参加比赛或者有旅游团来观光时才表演,而且很多环节都简化了。板底乡的传统彝族婚嫁现状和盐仓镇一样,已经被汉化,目前几乎没有婚礼会沿用传统彝族婚嫁仪式。[4]

综上所述,威宁县彝族婚嫁音乐在过去很长的历史中都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彝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到了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的今天,却因各种原因,使得昔日辉煌的彝族婚嫁音乐不但没得到更好的发展,相反却渐渐地被淡忘甚至消亡。因此,加强威宁县传统彝族婚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二、威宁县传统彝族婚嫁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威宁县传统彝族婚嫁音乐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精髓,而彝族传统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地探索传统彝族婚嫁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将有利于促进彝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将有利于加深人们对传统彝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有利于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文章结合威宁县传统彝族婚嫁音乐的发展现状和目前我国的政策,针对威宁县彝族婚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一些策略。[5]

第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因。加强对威宁县彝族少年儿童的民族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将有利于传统彝族婚嫁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在当地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如建立民族地区双语培训学校。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是文化传播传承的主要载体。通过双语培训学校的建立,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与教育,不仅能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也能促进彝族婚嫁音乐的传承。[6]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地方音乐文化进课堂的方式,把彝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开设彝族民间音乐、舞蹈等课程。通过学校教育,使青少年了解和欣赏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文化艺术,增强民族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此外,我们还可以综合运用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媒介载体,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宣讲。目前,由于当地的大部分人们对民族文化意识淡薄、不自信,认为本民族的东西老掉牙,只有西方的才洋气、才潮流。所以,很多当地的彝族人民对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没有保护和传承意识。因此,加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宣讲也至关重要。[7]

第二,当地政府积极参与并鼓励当地彝族青年采用传统仪式举办婚礼

拯救已走向衰亡的彝族传统文化,单凭个人力量往往是不够的,需要当地政府的积极参与。地方政府首先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认识,并尽早把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同时,还要加强宏观指导,加强政策保障,积极地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充分发挥当地政府部门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当地文化主管部门还需要根据本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现状,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此外,当地政府还可以通过支持和鼓励年轻的彝族青年举行传统彝族婚礼的方式来加强传统彝族音乐的保护。对于采用传统彝族仪式举办婚礼的家庭给予一定的政策奖励。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给予适当的补助,帮助其完成彝族传统婚嫁仪式。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励,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彝族婚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还能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第三,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保存与传播威宁县传统彝族婚嫁音乐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数字化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数字技术正逐渐渗入到音乐领域,给音乐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合理地利用数字化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符合时代的潮流,也是音乐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和多媒体展示馆,让更多的年轻人体验彝族传统婚嫁音乐。同时,还可以用视频和录音的方式来记录传统彝族婚嫁音乐的有关资料,通过网络来保存、传播,从而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第四,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加强威宁县彝族婚嫁音乐的保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走进了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旅游已经由原来的奢侈品变为现在生活的必需品。威宁县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等。我们可以通过开发乡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来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在彝族较为集中的盐倉镇和板底乡,建设民族特色村,吸引外来游客。同时,还可以在当地组建演艺团体,开展民俗活动等方式来吸引游客。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彝族音乐文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增加百姓的收入。

第五,提倡文艺创作来保护和传承威宁县彝族婚嫁音乐传承发展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积极地鼓励文艺创作者走出去采集彝族婚嫁音乐素材,利用现代音乐创作手法来进行创作,使原本快消亡的彝族婚嫁音乐能再次得到重生的机会。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编剧者、电视电影制片人来威宁进行采风,创作有关彝族婚嫁方面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歌剧和舞剧等文艺作品。通过文艺的创作不仅对彝族婚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宣传当地文化旅游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历史的责任,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利器。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昔日赖以为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在今天遭受到巨大的挑战。彝族传统文化是千年沉淀的精华,而彝族婚嫁音乐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地保护与传承彝族的独特文化,利用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来发展旅游、艺术以及民族传统产业,是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立足和生存的重要手段。面对今天严重失传的传统彝族音乐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希望本文能引起有关政府部门和同行专家的重视,加强对威宁县传统彝族婚嫁音乐地保护,同时,也希望本文能为彝族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聂庆元.威宁彝族婚俗音乐“酒礼歌”及其现状思考[J].中国音乐学,1997(S1):52-55+59.

[2]那少承.楚雄彝族民间音乐的结构特色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1998(04):3-5.

[3]李平凡.贵州彝族古代妇女的婚姻家庭[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9):31-38+235.

[4]程发根.贵州彝族婚姻、丧葬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

[5]赵丽.彝族民歌衬词衬字的功能与运用初探[J].中国音乐,2009(02):197-200.

[6]王录.水西彝族婚姻习惯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01-25.

猜你喜欢

彝族
四川彝族传统民间长诗鸟瞰
浅谈瓦房彝族山歌传承和发展
彝族传统摔跤赛事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展耦合研究
从“达体舞”浅谈彝族舞蹈时代发展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楚雄 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
温浩东 彝族传统服饰的守护者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