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民间美术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0-10-09张婧

艺术大观 2020年17期
关键词:工艺美术民间乡村振兴

张婧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民间美术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势必进行教学改革。文章对教学改革的培养目标、教学路径进行梳理和思考,即在具体的教学中增加乡村文化内容的比重,坚持创新创意技能训练,注重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围绕农村,关注农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文化发展为己任,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间;创新;工艺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2096-0905(2020)17-00-02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战略中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在战略细则中则对高校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及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具体要求。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教育部于2018年12月下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的通知。通知指出通过五年时间,逐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立足于贵州本土乡村文化的贵州民间美术教学应该重新审视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为响应政策,发挥民族地区高校在现有乡村文化特别是艺术方面的研究、教学成果及平台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贵州民间美术教学应该调整教学思路和模式,推动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乡村文化与艺术教育领域融合与创新发展,从而真正的培养出懂农村、爱农村能够服务乡村、地方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

一、贵州民间美术专业教学现有特点

贵州民间美术专业教学立足贵州本土民族文化,以促进贵州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培养掌握具有民族工艺特色以及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创新思维和设计表达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任务。在教学中除设计类理论、方法课程外还加入大量以民族地区生活习惯、娱乐活动、信仰崇拜、工艺美术等为内容的课程,尤其是贵州民间工艺美术类课程占有绝大比重。贵州民间传统的工艺门类——刺绣、蜡染、扎染、剪纸、布艺、陶瓷、银饰、编织等均在授课范围内,每门工艺授课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工艺流程和特色。工艺类课程的培养重点是在学生了解工艺特色之后,运用创新思维,结合设计方法,利用设计手段进行创新,设计出符合现当代审美,具有贵州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创意产品。[3]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民间美术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贵州民间美术教学一直以来均以贵州民间美术现象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民间美术创新设计为导向。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民间美术、乡村本土文化的挖掘和教学比重仍显不足。在新要求下,民间美术教学目标与任务应以服务乡村发展为核心,更加注重乡村艺术文化的挖掘,结合设计类的创新技能,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养出具备较高创新思维和设计表达及实践能力,熟悉乡村本土文化,掌握市场发展动向,从事乡村建设管理、研究与实践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民间美术教学新路径

(一)重新梳理课程群建设

1.加入具有潜力的乡村民间工艺课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是贵州省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这些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散落在各个地区、各个村寨,且部分体现为民间美术、民间工艺。这些乡村之间的民间工艺美术,无论在色彩、构成、表达手法上都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独具风格。它们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2020年贵州省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10项、传统技艺类(与工艺美术相关技艺)24项。这些都是振兴乡村背景下民间美术课程建设的优质资源。挖掘这些具有创新和开发潜力的乡村特色文化符号,设置专门的课程,将具体的乡村文化引入课程体系。有针对、有重点的设置课程体系,突显新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民间美术的特性,引导学生重视乡村民间工艺,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

2.坚持创新类、现代设计类课程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可忽略创新、创意思维的培养以及设计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要以动态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乡村特色文化,借助多种设计手段寻求发展的新思路,新形势。“中国如今,传统价值观念与新时代的审美观念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以传统民间美术资源为基础的现代设计教学应形成革新思维,成为现代本土设计的强有力的力量。”[4]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各地方院校开设民族美术课程并不少见,已经形成民间美术资源与现代设计教学相融合的大量教学案例和理论。这在贵州民间美术教学创新类、设计类课程体系搭建提供了大量现实依据。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设计院校在设计方法,创意思维上的课程设计,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力求培养学生掌握最前沿的设计方法和理论。

(二)更新课程教学结构

1.增加乡村民俗文化在课程中的比重

在适当课程中,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民俗活动、乡村田野调查,使学生更加全面、生动的掌握乡村文化,加强学生对美丽乡村的认知,激励学生自主围绕乡村工艺美术进行再设计的需求。通过更深入的调查,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乡村民俗生活,对乡村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建立更加立体全面的认知,摆脱学校书本理论片面的印象,脱离第三者的观察视角,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观察中由真实感悟建立切实的设计需求,设计由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学生与乡村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为未来建立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储备专业人才。[5]

2.围绕乡村民俗文化设置设计命题

在课程中围绕可挖掘的乡村民俗文化,设定合理有效的设计命题,训练学生对乡村民俗文化的运用与设计能力。针对贵州民间美术、乡村文化中可提取的设计元素,展开关联性设计,模拟在乡村文化创新中的真实设计需求。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引導学生以市场为导向,多种创新模式结合,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专业水平。

(三)改革教学模式

1.加强与地方政府、乡村、企业合作与联系,建立协同互动

利用高校教学、研究资源,以贵州乡村文化创新性建设为导向,积极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乡村和企业协同互动,成立协同创新项目,由教师带领学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项目设计,形成多元化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对项目需求的分析,市场的真实回馈,在反复的设计过程中锻炼学生设计水平,增强学生设计表达能力和设计自信。设计项目一旦实施,设计作品转换为商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挥高等学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实现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的目的。[6]

2.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线上”教学模式,加强对基层人才能力培训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教学资源平台,建立“线上”教学模式,组建以贵州民间工艺美术创新、创业为内容的线上教学培养体系,扩大教学影响,降低学习门槛,除高等学校学生可以学习之外,将基层人才也纳入教学对象,支持返乡人才通过线上教学。通过互联网加速民族文化产业化具体技能的传播与扩散,增加基层人才自主创业筹码,进一步返乡创业。

四、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乡村演变发展的新态势为目标,探索贵州民间美术教学改革之路。贵州民间美术教学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立足于贵州本土文化,旨在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响应政策,更好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教学改革应该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着手,增加地区、乡村文化在教学中的比重,注重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通过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围绕农村,关注农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文化发展为己任,投身乡村文化建设。贵州民间美术教学改革的探索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延续,是持续深化乡村文化与艺术教育领域的融合,是促进民间美术的健康发展。这种改革有利于增强高校对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也形成本土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走出一条区别其他美术教育,适合自身发展,适应时代趋势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Z].2018-12-29.

[2]杨高,周春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20(17):126-128+132.

[3]宋志春.论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1(07):140.

[4]郭丽欣.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革新——以苗族蜡染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05):98-99+102.

[5]邵珠春.引入本土民间美术:高校美术课程改革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4(03):80-82.

[6]罗晓敏.论民间美术资源在地方高校教学中的运用——以惠州学院为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01):91-94.

猜你喜欢

工艺美术民间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高人隐藏在民间
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解析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