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第四乐章的二度创作

2020-10-09刘雨

艺术大观 2020年17期
关键词:二度创作舒伯特演奏技巧

刘雨

摘 要: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作为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他的作品涉及艺术歌曲、歌剧、交响曲、钢琴以及其他器乐作品,其中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为器乐体裁所做的特殊贡献。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一共经历了13年,《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为舒伯特的晚期奏鸣曲,具有特殊的魅力,在这首曲子中充分展现了贝多芬对舒伯特创作的启发和鼓舞。本篇论文以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为切入点,从作品的概况、创作背景、音乐本体分析、演奏技巧分析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阐述。

关键词:舒伯特;二度创作;演奏技巧;《c小调钢琴奏鸣曲》

中圖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7-000-04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作为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在作品中体现出维也纳古典传统与新时期思潮之间的紧密联系。《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是舒伯特生前出版的三首奏鸣曲之一,表达了他对贝多芬的崇高敬意,饱含着舒伯特宽广的抒情魅力。他将自己的幻想与热情注入传统形式,使得贝多芬之后的德奥音乐继续沿着优秀的传统向前发展,其创作被人们视为达到了其音乐创作的一个成熟和巅峰。基于此,本文选取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归纳分析法、实践法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与练习,通过不同演奏技法的运用,音乐动力性得到增强。本文从创作背景、音乐本体分析、演奏技巧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

一、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概述

(一)舒伯特生平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出生于维也纳,是他母亲所生的14个孩子中的老四,他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维也纳度过。幼年时期的舒伯特虽然家境贫寒,但因为父亲是维也纳郊区的小学教员,这使得舒伯特可以学习小提琴、钢琴以及演奏四重奏,从而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1808年进入皇家教皇学校接触到管弦乐队,并得以实践海顿、莫扎特的作品。1812年舒跟随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萨利尼学习作曲,开始写作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作品。[2]

舒伯特在进入神学院后结识许多志趣相投的青年人,其中有音乐家、律师、画家、诗人等音乐爱好者,虽然他的朋友会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舒伯特总是“朋友圈”的焦点,从而形成早期的“舒伯特圈子”。然而当时的舒伯特没有可以资助他的贵族,得亏有他那群对他不离不弃的好朋友来资助他并且极力地宣传他的作品。贫困的舒伯特在面对生活的窘迫仍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舒伯特的事业出现转机,然而不幸的是他此时却染上性病,这使他对自己的命运倍感失望,与此同时他也加快了自己创作的步伐,并且积极的推广自己的作品。贝多芬的离去让舒伯特更加感觉到时间的紧迫,这也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从而导致他去世那一年作品量非常大浩大。[3]

(二)创作背景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评判作品并不以题材的英雄性、伦理价值或结构的宏伟来判断,而是看重艺术的个性。古典传统的奏鸣曲体裁被舒伯特赋予了新的浪漫气息,其主题常具有结构十分完整、柔和而亲切的歌曲性质。

舒伯特晚期作品是在病痛的折磨以及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下进行创作,当舒伯特得知自己不幸染上疾病时,他加快了创作步伐,正因如此,舒伯特晚期作品达到了他的创作巅峰,《c小调钢琴奏鸣曲》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所创作。通过这首奏鸣曲,我们可以体会到舒伯特表现情感、表现自我的特色,以及将艺术歌曲中的歌唱性、抒情性和幻想性融入奏鸣曲中并完美地展现出来。《c小调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晚期作品,这首奏鸣曲囊括了他太多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音乐感悟,具有特殊的魅力,其创作被人们视为创作巅峰。著名作曲家舒曼曾对此称赞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机式的、并且洋溢着生命力”。他认为这首作品无论是在形式还是精神上都是最完美的。[4]

二、D958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音乐本体分析

(一)全曲分析

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为四乐章的长大结构,注重悠长而延绵的旋律以及频繁变换的和声调性。其第一乐章为快板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类似贝多芬《32首变奏曲》,在确保主题左手16分音符表现前提下,右手向前推移,第二主题主要发展第一主题,再现部再现第一主题;第二乐章为扩大的三段体,慢板,该乐章频频转调及三连音连续演奏,整个乐章就像一首乐曲般优美;第三乐章为具有“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该乐章主部本身为三段体,中段的节奏虽明快,但始终被宁静的氛围包围,第三段再现主部;第四乐章为回旋曲式,该乐章第一主题部为回旋主题,第二主题部以小调频频转调,结尾以B大调进入第三主题部,该乐章是整首作品中最为明朗和欢快的乐章。[5]

(二)音乐本体分析

第四乐章的曲式结构为“使用插部形式的奏鸣曲式”,具有回旋特征。其主调为c小调,融入了塔兰泰拉的快速度节奏形式,这在十九世纪的意大利相当盛行。

呈示部(1-242)为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四个部分。主部(1-92)由主题、主题展开、主题同名大调变奏构成。主部主题(1-24)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次(1-16)为一个乐段,8+8结构;第二个乐段(17-24)为4+4结构的两个乐句,并且两个乐句都结束在开放性属和弦上,为下面的旋律埋下伏笔;主题展开(25-66)采用八度大跳推动音乐,并且伴随fp、fz的强弱记号突出标记;主题同名大调变奏(62-92)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67-84)主题是清晰的C大调,但在6小节之后开始变奏;第二个层次(85-92)主音持续最低音强拍,预示主部结束,半拍旋律声部由小字一组c音转为小字一组降D音小字,对连接段转调起着过渡的作用。连接部(93-112)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93-104)为6+6方整型结构,第二阶段(105-112)整体在降D大调上进行。节奏由原先塔兰泰拉式节奏改用左右手同时奏出长音并同时进行上行音阶式断奏的节奏方式。副部(113-212)由副部主题、副部主题变奏、新的发展阶段、副部主题再现三阶段构成。副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变奏(113-144)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12-128)是副部主题的主题乐句,由4个4小节乐句构成,以低八度的单音加高八度的和弦构成,律动感增强。第二个阶段(129-144)为副部主题变奏,为4个4小节方整型乐句形式,节奏力度产生了变化改为pp的力度演奏出,但弹奏的音域比原先高出一个八度,改为半音快速级进的下行进行小波浪线条;新的发展阶段(145-196)左右手节奏互换,其中193-196小节为副部音乐高潮后的缓冲,相隔一个单位八度的单音进行和逐渐减弱的节奏为副部主题再现做准备。副部主题再现(197-212)综合再现主副部,既有小波浪线条半音及进,又音程跳进,以及在低音声部采用变化较大的小颤音伴奏。 结束部(213-242)与主调呈关系大调——降E大调。低声部由单音加长音式的音程组成,音乐逐渐平稳。在最后的呈示部与展开部之间有两小节的休止,这种手段是舒伯特用来划分曲式结构的惯用手法,这种手法可以让人们明确作者划分意图、平衡两个乐段之间的结构,以及使得两个乐段之间调性变化不生硬。

展开部(247-428)为插部和展开两个部分。243-246小节为引入阶段,巩固新调。插部(243-305)分两个乐段。一乐段结束B大调属和弦上,音乐舒缓柔情,低音持续B大调属,节奏形式为塔兰泰拉式节奏。之后从274小节的下行音阶式过渡进入到插部二个乐段(275-2850。发展形式类似一乐段,低音持续B大调属音,并且下行音阶式过渡为展开的部分做了充分准备。展开的部分(306-428)可分四个阶段。展开的第一阶段(309-352)可分两个层次,8+8方整型结构为第一层次;14+14结构为第二层次,并且后句模仿前句。展开的第二阶段(353-394)为15+15+12的结构,后句是前句在开头音和调性上的上行五度模进。展开三阶段(395-417)为四个层次,前三个层次为六小节乐句,每个乐句的前三个小节都作长音分解的八度下行,左手为八度上行大跳的单音与级进上行的半音将音乐推向高潮。第四个层次(413-417)为高潮过后的缓冲阶段,力度由fz迅速转为 pp,右手的伴奏以呈示部主部的八度大跳为主,为主部做再次回顾。

再现部(429-626)为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主部(429-478)由主部主题、主部同名大调变奏两阶段构成。这两个阶段为呈示部在再现部中的原样再现。连接部(479-498)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479-490)再现呈示部,第二个阶段(491-498)为呈示部第二个阶段的发展。副部(499-598)转调完整再现结束部(599-626)转调完整再现尾声(627-717)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627-660)主要起到过渡主部再现的作用,一直徘徊在降A大调的主和弦和属和弦上。第二部分(661-770)再现呈示部8小节后进行发展。第三部分(701-717)这一部分回归主调c小调,音乐在705小节达到最高音,并且左手低音一直保持着c音来巩固主调调性,最后以一个强有力的ff结束本曲。

三、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958第四乐章演奏技巧分析

(一)双音

双音在钢琴作品中被广乏的应用,弹奏双音也是钢琴演奏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但双音的连贯演奏对每一位演奏者而言都不简单。由于演奏者手指的长度与力度不同,演奏双音时可能会出现手腕僵硬、音色不齐、手指下键不及时等情况。所以我们需要重视指法的合理安排,如:2指和5指在黑键上可以向上或向下进行到白键,1指可以连续演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等等。[6]

指法的合理安排可以说是决定双音演奏的质量,连续演奏的双音要求旋律的连贯性。当旋律声部存在双音中任何一个音时,在力度上应强调这个音。同样,慢练也是弹好连奏双音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手掌的控制对于双音演奏来说非常的重要,掌关节切勿僵硬,双音之间以相同速度下键,即可实现两组双音同时发声。

在演奏双音时我们一般都要降双音中的上方音突出出来,并且保持相对的连贯性,在必要的时候短暂性地加一些踏板会更有利于双音演奏的连贯性,以及旋律的线条性。(谱例1)

(二)音阶与半音阶

在本曲经过句或华彩部分进入到高潮时,常常会有音阶或者半音阶的进行(谱例2),音质的“均匀”与指法的稳定对演奏音阶至关重要。半音阶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演奏技巧,而大拇指则是演奏半音阶的关键所在。在乐曲中,则会变换手指指法的规律。以右手为为例:在半音阶上行时采用123、1234、1234、123等交替指法,下行时采用321、4321、4321、321的交替用法。

(三)落滚

落滚简言之是“落”与“滚”的结合,落需要以大臂为发力点将力量传送到手指,在落下去的同时,音质要有力量并且具有弹性,时值结束后重量进行转移并且自然地接过剩下的音,音的时值不需弹满,音量较轻。

在此乐章中舒伯特改变先前一般落滚方式,而是相反采用第一个音重第二个音轻的技法,对于演奏主部主题时手腕的运用也非常重要,开头要弱起,演奏时要表现出俏皮的感觉。(谱例3)

(四)八度音程与和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经常出现八度音程与和弦,使得连续和弦进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特殊的一种创作手段。这首作品的八度音程连奏以及和弦快速弹奏手法经常出现。手的伸张跨度要大于八度是练习八度音程与和弦的首要条件,保持一个自然状态;其次,手掌要有灵活的控制力以及发达的肌肉,如若手指比较小的话,更要多多练习手指的伸张力以及肌肉的支撑,从而达到演奏的效果。[7]

关于八度音程与和弦可以根据力度和速度两方面总结出四种弹奏方式:一、在较轻的力度下快速弹奏时掌关节要支撑住、指尖稳住、手指贴着键盘,有一种向里“勾”的感觉,这样演奏效果会有一种轻巧、快速、明亮的感觉;二、速度较慢时力度需大一些,下键需深一些。以肘部为大力点上下运动,演奏时手指接触钢琴的面积会相对较大一些,没有了“蜻蜓点水”的感觉。三、以大臂为发力点,力量通过身体部位到达手指,肩膀放松,多以指肚演奏,从而表现音乐的爆发性,演奏出的声音具有穿透力,洪亮,留有余韵;四、指歌唱性的连奏,演奏的要点是需要掌关节支撑住,一般多用于慢板、广板。在合理地安排指法的前提下,需要将上方的旋律音体现出来,从而保持一定的歌唱性、连贯性。演奏时指肚离键要近,力量需要下去,下键要深,音质既要清亮、透质又要柔美。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踩少许的踏板进行连接。[8]

(五)演奏重难点分析

在前三章中笔者对此乐章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以及归类,在这一章节中里将会总结片段性的重点及难点,以及根据自己的弹奏经验做出全方位的弹奏说明。

第四乐章的呈示部与再现部中的连接部和副部出现了大量的连续和弦上行进行,这也是本乐章的重点和难点。(谱例4)

该片段开头以ff力度奏出,之后力度突然转换成p进行上行跳跃音阶式级进,体现了音乐特性的转换。在上行音阶级进力量主要在手指上,指尖触键,左右手都有一种向里“勾”的感觉,随着音量力度的渐强,指尖的触键面积也逐渐增大,在即将到达最高点的高峰时可以采用踏板将音乐推上去。

四、结束语

舒伯特注重个人情感表达,没有统一的乐思,想要冲破束缚等表现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显著的特点。笔者在学习这首奏鸣曲之前先收集舒伯特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等,并介绍该曲的创作背景,便于贴近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情感和意图。之后分析该乐章的曲式结构,从该乐章的整体框架把握。最后在演奏该曲的弹奏技法上单独进行分析并且结合该乐章中的重难点进行分析,从踏板、力度、触键方式、演奏技法等进行讲解。[9]

《舒伯特奏鸣曲D·958》第四乐章是作曲家舒伯特晚期创作的最后三首奏鸣之一,音乐中既能感受到贝多芬的英雄气质,又流淌着舒伯特式的柔美旋律,是舒伯特与贝多芬的完美结合。本人通过亲身演奏该乐章后总结出的演奏心得希望对广大演奏者有一个好的启发,与此同时,本人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会不断地进行学习探索。[10]

参考文献:

[1]于润洋编著.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赵晓生著.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高士彦,高晓光,吴琼编著.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

[4][波]约·霍夫曼著.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德]希尔马著.舒伯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6][匈]約瑟夫·迦特著.钢琴演奏技巧[M].刁绍华,姜长斌,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7]高士彦编著.钢琴音乐家手册[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2004.

[8]周薇编著.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9]颜咏.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

[10]杨婷婷.对舒伯特最后三首奏鸣曲的重新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二度创作舒伯特演奏技巧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解析舞蹈元素在戏剧小品中的应用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论民族声乐艺术之“声、情、美、韵”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觉醒的舒伯特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舒伯特的小夜曲
舒伯特与《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