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鼓藏旗幡纹样造型视觉特征
2020-10-09黄易之
黄易之
摘 要:鼓藏幡是黔东南州月亮山公鼓支系鼓藏节仪式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祭祀礼仪用器.祭幡纹样淳朴浓厚,古朴苍劲有力,其独特的纹样造型从摆贝祭鼓场上远观颇为震撼和醒目.其中以蜡染工艺祭幡为仪式中幡旗中为数最多的祭祀幡旗,阵势浩荡.蜡染工艺幡旗上的纹样也是花样繁多,目不暇接,丰富的纹样造型以及浓厚的寓意指代也是摆贝蜡染工艺祭幡的一大特点。文章通过发现摆贝苗寨中现存的蜡染工艺鼓藏幡的纹样造型,结合鼓藏幡相关文献理论知识,探究鼓藏幡上蜡染纹样的造型艺术特点以及该纹样背后的寓意文化,以期进一步揭示摆贝蜡染工艺鼓藏幡纹样神秘的面纱。
关键词:鼓藏旗幡;艺术造型;民俗纹样
中图分类号:J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4-00-02
一、研究背景
摆贝苗寨鼓藏幡纹样是黔东南州榕江县摆贝鼓藏节中重要的民俗符号,也是摆贝苗寨代代相传的民族“语言”。虽然没有苗族语言文字相关文献记载,但从歌曲、舞蹈、乐器、服装、配饰以至纹样当中大量反映出摆贝苗族人民自然纯朴的生活习俗及浓厚底蕴的历史传说。依据当地手工艺人不同的绘图技法与表达的思想内涵,每家每户所拿出的祭幡的纹样造型与构图排列也不尽相同,也就出现了现在幡旗的华美繁缛,特色不一的精湛的幡旗纹样艺术特点也是几千年以来,苗族人民对美的不懈追求与对自然的崇拜与敬仰的细节体现。
二、摆贝蜡染工艺鼓藏幡纹样来源
摆贝鼓藏幡来源于公鼓社系鼓藏节当中的举行恭迎祖先的招魂仪式中的礼祭用品,其祭幡上的蜡染纹样在仪式中也赋予了一定的宗教与巫术意味,《古州县志》对鼓藏节的解释为:“是苗族13年进行一次以苗寨为单位的集体祭祖活动,通常称牯脏节、吃牯脏,也称为牯藏节”。
由于苗族支系多,各个苗寨所举行的鼓藏节仪式具体内容以及关于鼓藏节的由来或传说都各不相同,学者们认为祭祀性节日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态”文本,节日仪式、节日功能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复合、变异,但依然能从行为实践中推演出民族产生、发展及其生存状态。[1]
苗族人民对鼓藏节的重视与敬仰体现在隆重盛装,祭器使用与仪式步骤当中,其中最能体现其仪式中的神秘与宗教文化的就是祭器使用,文章认为,鼓藏幡这一祭器出现有诸多原因,而通过幡旗上纹样产生历史背景、造型题材、神话故事、宗教符号当中可窥探一二。
三、摆贝蜡染工艺鼓藏幡纹样艺术特色分析
(一)苗龙纹样
摆贝苗寨位于月亮山腹地的山腰之上,屬于我国高原多山地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着原始的自然生态,也存在着丰富的珍奇异兽。从现存的蜡染工艺祭幡来看,祭幡上的纹样大致可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其素材构成以自然生存环境为主。
动物纹当中以榕江龙纹的造型纹样为特点,而苗龙的艺术造型同汉族龙的造型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形态,淳于步认为,苗龙是由中华“龙”文化的原始形态发展演变而来,从追溯到原始农耕时代农业技术的匮乏,对自然现象的种种不解和对农作物丰收的渴望诞生了以龙的外形特征为信仰的“龙”文化,从而上升到一种群体对于生存希望的认识符号,更多是一种指代性的生存符号的表达,人们对雨季来临过后的农作物存活,物质丰富的美好诉求。对于居住在平均海拔650米的月亮山上的摆贝苗族人民来说,在相对山中田地稀少,水源不足的情况下,对于自然恩赐的渴望也相差不少。
榕江龙纹其特点在于多种动物的头部与龙的身体相互拼接,且每条龙的整体造型不一,据鼓藏幡相关文献以及博物馆实物记录,龙的造型纹样有多达12种,其中有蛇龙、泥鳅龙、蜈蚣龙、鸟龙、蜥蜴龙、蚯蚓龙、人首龙、螺蛳龙、蚕龙、鱼龙、虫龙等。这样的复合式的纹样特点在《山海经·海内经》中提到“有人曰苗民,有神,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冠,名曰延维。”可见如此,苗族人民认为年长者死后会幻化成为龙,子孙后代敬龙祭龙就等于敬祖祭祖一样,其龙的含义又有了一种祖先生前的生命体的指代符号,摆贝苗寨每家每户都要代表家族准备来年鼓藏节的幡旗,其中代表家族制作的幡旗纹样造型不一,其中就蕴含着一种氏族符号的象征,家族血脉的延续。
(二)鸟纹样
除龙纹以外,鸟的纹样造型可谓是千姿百态,苗族人民对鸟的崇拜从《苗族古歌》对鹡宇鸟的神话鸟的描写可见一斑,古歌中所描述的鹡宇鸟是孕育人类始祖姜央与世间万物的神鸟,从蜡染祭幡上看,这种神话象征的鸟的外形取材就来自于日常生活当中观察的锦鸡为原型,体态肥美,双脚屈弓衔地,双翼振翅前驱,鸟头昂首挺胸,将鸟类的基本造型姿态刻画的伶俐精致,这些鸟的大致形态通过意象性的装饰处理,其具体的神态、姿势、身体结构当中的细节刻画可谓幻化多端,其中以描绘人形眼为特点的鸟类纹样也是摆贝蜡染祭幡上的特点,这种带有人形外表的眼睛刻画的鸟类其原型便是参考了月亮山中的画眉鸟,摆贝村民对此类鸟深爱有加,这种鸟声音悦耳,洪亮,外形小巧可爱,为整幅蜡染纹样增添几分灵性。
(三)蝴蝶纹样
在《苗族古歌》当中记载的神话传说“蝴蝶妈妈”中,蝴蝶生蛋,繁衍出人类祖先与世间万物,作为苗族朴素世界观中世间万物诞生的祖先象征,蝴蝶也以多姿态的样貌出现在祭祀幡旗的纹样表现当中,蝴蝶的外貌通常与现实当中的蝴蝶身躯无多大变化,其装饰性特点表现在夸张的长触须上以及蝶翼上的几何形装饰纹样,有的甚至会拆半形成三角阵型的新的复合型蝴蝶纹样,同时还有鱼、蝶融合为一体的复杂纹样,可谓是变幻莫测。
(四)鱼纹样
苗族人民认为鱼代表的是多子多福,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性纹样,装饰于祭幡当中。鱼的造型通常位于龙纹的s字形的空缺处,围绕着龙纹做修饰,鱼纹样造型生动形象,鼓藏幡上表现为多鱼鳍,鱼尾的变形,以及鱼身上几何形纹样的变化,在看似繁复的体态特征的杂糅,不显得任何突兀,柔顺自然的游荡在龙纹的身边。
(五)几何纹样
在祭幡的纹样排列当中会出现好几条或者一条于幅宽平行的二方连续的几何纹称为分断纹,这些纹样多以排列整齐的几何纹样为主,分隔于画幅各个地方,分断纹上几何纹花样繁多,有卍字纹、链纹等几何纹样,十分秀美华丽。还有太阳纹为圈,多个动植物四角环绕的复合型纹样,太阳纹相比其他几何纹体格较大,位于蜡染祭幡的幅宽的正中央,有学者认为太阳纹也代表着鼓藏节中铜鼓的形象,具有唤醒先祖意识的作用。在蜡染祭幡的首尾部,也有大量的几何纹为整个祭幡做纹样修饰,其中这些纹样当中有出现几何形态的花草纹样,这些纹样仿佛在模仿山川与河流的象征性造型,在祭幡中表现为祖先跋山涉水从远方到现在的艰辛历程,同时也是对祖先在山水富饶的自然条件下开创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
(六)其他纹样
摆贝手工艺人们向自然学习借鉴的图案不止于此,蛙纹、龟纹的描绘,也是对时令节气的侧面描述,苗族人民认为这些动物的出现意味着天气的变化,雨季的来临,对山中缺乏稳定的水源来说弥足珍贵,植物纹样大多被手工艺人们以几何形态抽象概括并融入整齐精美的几何纹排列当中,人们寄托于将美好的愿望融入自然形态当中的动植物当中,并通过各个动植物造型特点对其进行分割、拼接以至融合。这种对自然万物的外形加工是基于本民族文化知识领域之内对其纹样进行合理性的创作的一个结果,是融合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民族文化无价之宝。
四、祭幡纹样寓意特点
对于祖先的敬仰之情,一直是中国长久以来不变的文化印记,而鼓藏节就是苗族人民对于自己祖先祭拜的节日,也叫祭祖节,仪式当中离不开引导先祖的灵魂,通过仪式告慰祖先并祈求先人保佑后代子民,而其中所进行引导仪式主要体现在鼓藏幡的使用,幡旗上的纹样能唤醒祖先的意志,从山野之中引导先人走向仪式场。祭幡上纹样之中除了能代表氏族象征的龙纹外,日常劳作中随处可见的动物、植物的自然形态外貌,分断纹中的几何纹背后暗指的土地、河流也是能引起祖先注意,唤醒记忆的重要象征。通过高举5米以上的鼓藏幡旗,表达身份的同时也是悼念与安抚已故的先祖灵魂。
五、结束语
摆贝鼓藏幡纹样是众多苗族传统纹样当中闪烁光芒的璀璨的文化宝藏,是苗族长久以来农耕文明下的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对祭幡上纹样造型和文化底蕴的理论研究与纹样提取再造的运用对于民俗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与延续性的文化价值,其独特的纹样造型对反映苗族人民淳樸自然的装饰趣味与美的追求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如今国内外服装设计师热衷于寻找并发掘苗族传统纹样造型特点并表现在时装展示与高级定制礼服上,这种纹样的运用与展现对国内外文化的交融与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一种国民身份的象征,也是对全世界文化交流的培养与熏陶,是民俗文化记忆和彰显文化身份的依据,也是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对祖先、对自然不可磨灭的文化血脉印记。
参考文献:
[1]王宪昭.论节日祭祀中的集体文化记忆[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7):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