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有效教学策略实施分析
2020-10-09郭锐郑声平
郭锐 郑声平
摘要:本文中的小学德育教学注重让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以及实践教学法,真正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课堂,并在此过程中,真正让学生思考,实践,促进学生对于德育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增强学生的行为约束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小学德育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德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方面,并不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导致他们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相关的内容;存在德育学习“三分钟热度”的尴尬教学状况。为此,小学德育教师应结合个人的具体德育教学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改正,并在此过程中,构建具有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实践性的德育授课模式,从而让学生真体悟德育内容,并将之转化成个人的独有认知,真正将此种认知运用到生活中,充分发挥小学德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让学生爱自己
在小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受到父母的娇惯,他们并不具备较强的自我行为约束能力,从而导致学生的身体出现各种问题。针对这种状况,小学德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展示学生在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并展示这种不良习惯造成的危害,从而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展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让学生遵循,真正让学生学会爱自己,提升小学德育教学质量。
例如,在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作息方式,教师运用多媒体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由观察视频中的主人公,联想到自己,从而真正地意识到不良作息的危害,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辅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展示视频。教师运用文字,视频中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一位小朋友因为痴迷于《王者荣耀》,导致他凌晨五点睡觉。在上学的途中,突然天降大雨。这位学生不仅得了感冒,并由此引发鼻炎。第二点,引导分析。教师询问学生:“是什么导致这位学生鼻炎复发?”小陈说:“淋雨!”小宇说:“睡眠不足!”两人争执不下。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说:“你们可以从接下来的视频内容中,寻找答案!”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并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第三点,展示成果。在知识讲解完毕后,教师询问学生。小洛说:“睡眠不足容易引起免疫力下降。我们应按时休息。为了保证睡眠质量,我们可以在睡前听轻音乐!”
二、采用合作教学授课,培养学生团队互助意识,让学生爱他人
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具有难度的实践活动,开展德育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个体力量的局限性,并积极地向其他学生求助,从而在彼此合作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增强,真正让学生懂得爱他人。本文注重从运用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
例如,在上周,教师开展了垃圾分类的活动,并将本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一类垃圾分类的方式。与此同时,教师从每组中挑选一位学生,组成垃圾分类小组,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个人的所学知识,并在接受帮助和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增强。教师在此,运用文字,对学生的实践状况进行展示:小洛积极地询问小陈:“什么是干垃圾”小陈不仅帮助了小洛,而且还通过小洛学习到湿垃圾的分类。在开展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助的平台,让学生在接受帮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懂得感恩,懂得爱他人。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担当意识,让学生爱社会
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教师可以运用社会实践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思考社会实践的内容,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促进学生正确社会意识的形成,让学生懂得爱社会就是爱自己的道理。
例如,在上周,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为敬老院的老人服务,并在此过程中,真正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促进学生正确社会观的形成。在具体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布置实践任务。教师布置如下四项实践任务:打扫卫生、畅谈聊天、才艺表演以及棋艺切磋。第二点,提醒注意事项。学生不能接受老人赠送的物品,也不能提及老人的家人。第三点,展示实践成果。在实践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践成果。小陈说:“通过这次实践,我的感悟是: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老的一天。照顾今天的老人实质上是照顾明天的自己。因而,我们应真正运用自己的行动帮助老人,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在开展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生会愛自己,并懂得推己及人,学会爱他人,并站在更大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懂得爱社会,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他们的行为约束能力,获得良好的小学德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秀云.小学德育教育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16(02)
[2]刘建华.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