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

2020-10-09刘倩婧

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

刘倩婧

【摘要】高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而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因此,创新教育管理工作思路,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文章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新形势为背景,以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为导向,探索“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网格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教育管理模式

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带来的多元化影响,为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些传统的学生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工作模式等都亟须更新和转变。因此,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成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内涵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生教育管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学生学业发展与指导等内容。狭义的学生教育管理主要指日常事务管理,包括班级建设、安全教育、公寓管理、学生奖惩等内容。

二、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高校要坚持从学生利益和成长成才需要出发,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质量,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大学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突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才能维护稳定有序的校园秩序,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三)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和制度存在着很多弊端,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才能实现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一)從当前社会发展变革的角度看。随着国际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世界范围的沟通日益密切,西方新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开始渗透和影响大学生的思维认知。大学生作为敏感群体,多元文化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从当前大学生呈现的新特点看。目前在校大学生以“95后”甚至“00后”居多,其成长环境较以往变化很大,尤其是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他们获取知识、感知世界的渠道更广、速度更快,自由度变大,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升很多,但在思想认知和行为方面也涌现出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竞争意识强,但拼搏精神差;主观意识强,但集体观念淡薄;个性较为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偏弱。因此,准确把握目前大学生呈现的新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三)从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阶段,高校规模和在校人数大大增加,随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第一,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教室、宿舍、实验室、图书馆等,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第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人数缺编且不稳定,尤其是直接承担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队伍不足,师生比例悬殊,且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第三,学校传统的教育管理形式单一,模式较为陈旧和落后,各部门之间分工、权责不明晰,很多环节都与新时代发展相脱节,难以满足大学生在多元化方面的诉求。这些均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带来了困难。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成了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

四、探索高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一)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坚持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将学生的发展与相应诉求进行结合,充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势利导,激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发挥自身潜能。2.树立民主化管理的理念。将民主的现代化管理理念注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可以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由原来的“行政化”和“被动式”的方式向“民主化”和“自主化”的方式转变,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坚持民主化的管理理念,可以彰显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人文精神,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各项权力和利益,让学生与学校融为一体,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形成合力,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优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队伍。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队伍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工作者,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与大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首先,要严格选拔和聘用机制,建立稳定并合理流动的辅导员队伍。要按照职业化标准,对辅导员队伍的选拔、聘用,提出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和程序,结合校院实际,配备一定比例的兼职辅导员,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其次,要健全和完善培训制度。通过岗前培训、专业培训等,借助社会实践、外出考察学习等途径,鼓励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素质和职业化水平,并结合具体工作,为辅导员在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专业领域创造进修的机会,全面提高辅导员专业素养,以满足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的要求。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针对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特殊性,对其工作业绩认定和职称评审,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流动机制,并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审、薪资待遇和评优推优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提升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以上途径,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从而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质量。2.强化业务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是教育的第一阵地,教学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的关键环节,因此,负责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作用至关重要。首先,要增强业务课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任课教师要通过课堂实践、以老带新、讲课比赛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积累授课经验、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授课效果,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动学风建设。最后,要实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制,实行课堂考勤制和听课制,辅导员、教学管理部门与任课教师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课堂出勤和听课情况,并对学生课堂情况做出反馈,将学生课堂表现与评奖评优、期末考核紧密结合,形成“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任课教师”三方联合的局面,切实增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3.发挥学生骨干队伍力量。高校学生骨干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和先进典型,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建好用好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和朋辈教育,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是行之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一是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党团日活动、理论宣讲、参与工作、课业辅导等方式,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引领和表率作用。二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干部的遴选、培训、激励和考核机制,培养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借助先进学生典范的榜样力量,通过评优推优的方式树立先进学生典范,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在专业学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优秀学生典范,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和奋斗历程,更好地明确自己的未来目标和发展方向,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

(三)构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系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因素,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依据,借助新时代的数据化手段,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探索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网格化”教育管理机制,化管理被动为主动。1.完善校级学生工作处(部)机构设置。学生工作处(部)是高校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部门。建立直属学生工作处(部)领导的多个中心和办公室,在学生工作处(部)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进一步细化完善教育教学科、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公寓管理中心、武装部等各部门设置,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教育管理。2.构建网格化教育管理机制。构建“网格化”教育管理机制的关键在于如何划分网格和实现各职能条线的配合联动,覆盖到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系统化,提高管理工作的針对性和实效性。针对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和内容,在层级上可按照“校-院-班-宿舍”四个层级进行网格化设计,将一个自然班或宿舍划分为一个基本网格,并按照不同维度,如硕博、硕研、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安全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安保、后勤服务等不同内容;教学区、宿舍区、校园、道路等不同活动区域;上课期间、下课期间、就寝时间、放假时间等不同活动时间等来进行具体的网格划分,并在每个层级设定相应的责任人(网格员),分配相应的工作职责。3.加强层级之间的联动机制。各层级之间、同层各部门之间要充分发挥网络化和信息化优势,加强分工协作和联动共管,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相应的合作教育工作机制。在校级层面要加强学生工作处与校团委、后勤公司、教务处、保卫处等涉及学生教育管理内容的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数据共享,按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关注并及时进行信息通报;搭建学院与学校、班级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上下信息内容的合理传递,并对网格员进行合理选拔、培训和奖惩,充分发挥优秀的业务课教师和学生骨干力量,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

五、结语

总之,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创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有机整合学生教育管理中各方面的资源,合理构建“网格化”教育管理新模式,加强高校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科学分工、协作联动与密切配合,以此来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最优化与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夏鑫,赵硕.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

[2]范伟弘.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赵振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4]盛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5]张黎娜.高校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其创新应用[J].商情,2019(8).

猜你喜欢

新形势高校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