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族奕车伞舞的起源及文化意义探析

2020-10-09何欣

艺术大观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意义起源

何欣

摘 要: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民族文化时代风貌的充分彰显,是构成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本文主要以云南哈尼族奕车伞舞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哈尼族弈车人的人文风俗为切入点概述了哈尼族奕车人伞舞的表演形式,之后对其起源和文化意义予以了深入分析和探索,最后提出了哈尼族奕车伞舞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旨在为哈尼族奕车伞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帮助。[1]

关键词:哈尼族奕车;伞舞;起源;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9-00-03

哈尼族奕车人属于哈尼族下的一个分支,起源于遥远的大渡河边。他们经过南京、四川等地后最终在红河境内安顿。然而,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他们遭受了灭族追杀,但是经过族内人民的顽强斗争和披荆斩棘,不仅躲过了灾难,而且还在红河县居住下来,主要集中在大羊街、浪堤一带。据了解,哈尼族奕车人现有人数超过了两万三千多人,而目前居住地主要为羊街乡,人数超过了14000人。舞蹈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构成运动的重要元素,具有强身健体的效果。而哈尼族奕车伞舞就是基于奕车人生活习俗和传统历史背景下演变而来的,是奕车人重要的精神财富。以下主要以哈尼族奕车伞舞为主体,对其起源和文化意义进行深入剖析,力求为哈尼族奕车伞舞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一、哈尼族弈车人的人文风俗

在历史迁徙的长远过程中,弈车人民由于与大自然经过了长久、协调、融洽的相处,从而建立了崇尚自然、敬重神灵、感激生活的民族信仰。[2]弈车人民具备纯朴、感恩、热诚、友善、亲切、坚毅的性格特点,并且其生活环境十分安逸、舒适。弈车人民的民风习俗经过了深远历史文明的积淀,其中有宗教、农耕、历法以及衣食住行等众多方面,特别是节日庆典活动,其所具备特殊、奇异的性质使弈车人民的风俗习惯得到了充分体现。

每年三月的“仰阿娜”,又名姑娘节。春耕结束时,休闲娱乐的节日,青年男女相聚在孟子红都山谈情说。节日之晨,主要村寨德高望重的长者就赶到孟子轰都山顶进行祭典,祈求五谷丰登,男女安康,吉祥和美。早上10点后,奕车姑娘们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服饰,头戴洁白的尖顶中(称帕常),身穿“龟式服”,外衣叫“雀朗”,中衣称“雀巴”,内衣叫“雀帕”,节日期间着七件“雀朗”七件“雀巴”,下穿紧身超短裤,四股细麻绳是秘密裤带。腰系精美的“帕阿”,配上各式鱼、螺、鸟银器,手戴大银镯奕车姑娘一身曲线凸现。柔美刚健,英气袭人。姑娘们手持白伞,腰间挎着小三弦乐器,与穿着华丽、正式且手握信物小伙子的弈车在轰都山对唱、对弹,借着优美的弦声与动听的歌声,互相诉说着对对方的缕缕情意,若一旦遇上相爱的知己,双方立即交换信物,谁有幸得到姑娘的白头巾,您就得到了以身相许的伴侣。在人海歌潮中,姑娘街真正成了奕车青年男女欢乐的大舞台。

二、伞舞表演形式

对哈尼族奕车人舞蹈种类予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类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于休闲娱乐而跳的舞蹈。[3]此类舞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且舞蹈动作要求不高,即跟随者伴奏或音乐将自身喜悦之情或情感借助舞蹈的形式抒发出来即可;另一类则是在庆祝重大节日或庆典时所跳的舞蹈。伞舞是构成哈尼族奕车舞蹈类型中的重要内容。

伞舞主要是在日常生活用具“伞”这一道具辅助下开展的舞蹈活动。奕车姑娘与汉族姑娘在恋爱方面存在显著区别。汉族姑娘恋爱是悄悄的进行,而奕车姑娘则是集体行动,在你邀我约的情况下集中在一起谈恋爱。尤其是“仰阿那”这一天,姑娘们会穿上当地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手持小白伞,与心仪男子约会,伞舞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4]通常,女舞者左手持伞,以铓锣声和象脚鼓声为伴奏翩翩起舞。其主要采取的表演形式有女子群跳和男女对跳,在表演过程中,奕车姑娘会身着民族服饰:头部会佩戴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白色尖顶布帽,上衣则穿“雀帕”内衣、“雀巴”衬衣和“雀朗”外衣,下身则只穿长度位于大腿根部的短裤,以精美腰带以及鸟、鱼形象的银饰品为配饰。[5]此种穿着不仅将姑娘们身材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为舞蹈增添了一抹靓丽动人的风景。伞舞主要表现为爱情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动作优美、节奏感强烈的突出特征。在表演时,姑娘们手持白伞,身体前倾,双腿需呈弯曲状态,两脚呈八字步,左右摆胯,在把握鼓点节奏的基础上,以单腿跳步舞蹈步伐为主,并在左右腿变换时以身体重心变化而改变。这时,也要注意臀胯部位的送出,以此动作带动手臂和腰部的摆动。而对于上肢来讲,要保持屈肘状态,手掌呈自然放松打开,小臂则置于胸前自由摆动。

奕车伞舞表演过程中,有时根据节奏会将左手持的伞举过头顶,有时则会将伞放置于身体前侧方位置,并用右手转动伞的把柄使其转动起来。伞面在转动过程中不仅如盛开的朵朵鲜花儿一样灿烂、美丽,而且哈尼族奕车女子曼妙的身材也能充分展现出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伞无论是审美形式还是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伞舞的视觉点也开始呈现出越发丰富的态势。尤其在与舞蹈画面构图合理整合下,伞舞运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在固有基础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三、哈尼族奕车伞舞的起源

生产劳动、战斗以及社交活动都是舞蹈的重要来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借助肢体语言来实现自身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传达,或者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或者在肢体语言运用下达到震慑敌人的目的等,这些历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就逐渐演变成了某种意义的舞蹈,这也是舞蹈最初的雏形。也正是这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的活动内容,不仅衍生出了极为丰富的舞蹈形式,而且也是舞蹈艺术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重要彰显。

奕车是哈尼族最古老的一支系,人数不足2万人,主要分布在红河县大羊街、浪堤、车古三个乡,在此地定居四百年左右。伞最初是奕车男女恋爱期间用于遮挡的一种工具,是男女之间爱情的象征。之后由红河县舞蹈工作者以男女恋爱间遮掩恋爱为灵感进行创作,伞舞也就应运而生。之后,每年五月份“仰阿那”(又称“姑娘节”),奕车姑娘都会拿着小白伞,去找自己喜欢的人,奕车伞舞也就在此过程中不断传承与发展,慢慢演变为了一种独具当地特色的文化形式。其主要是以木质材料为骨架,以白色为主体,没有其他色彩和装饰物的装饰。就现有研究可以得知,白伞与奕车姑娘头戴白色帽子有一定的关联。在表演过程中,人们一直在扛伞、转伞,如风摆柳,非常好看。随着岁月的不断流逝,哈尼族奕车伞舞在舞蹈动作以及相应的组合上不断创新,融合了一些现代化的动作,哈尼族奕车伞舞无论是形态还是动作上也都在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被赋予了时代的特征。

四、哈尼族奕車伞舞的文化意义

(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

通过对哈尼族奕车伞舞的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是跟随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综合考虑以往人们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所以,可以说,哈尼族奕车伞舞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即使当前我们所观赏的伞舞经过了多次的改编和一些新鲜元素的融入,在舞蹈中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以往哈尼族奕车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发展。奕车人最初是以哈尼族人为引领,共同进入到哀牢山区内,通常,向阳、开阔、古木密林的山腰是他们建村搭寨的首选,之后对寨前进行雕琢,以此呈现出整齐、排沓的梯田。正是在此种山野风光浸染过程中,决定了奕车人的风俗信仰——独特、浪漫。同时,其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还具有大胆、奔放的特征,对情人的追逐也是每个奕车人始终且热烈追逐的,所以就他们的爱情观念来讲,享受爱是核心,并不存在占有和嫉妒。此外,由于受到奕车人在历史上经受过多次毁灭性灾难的影响,所以他们对种族繁衍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爱情是催生繁衍的最佳途径这一点上他们高度认同。而反观奕车伞舞,它是奕车姑娘浪漫、奔放特征和爱情观的体现,是奕车男女爱情的一种彰显。也正是因为其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伞舞也能一直延续下来。

(二)蕴含着神话传说

哈尼族奕车支系在实际发展中也流传下来了很多具有一定神话色彩的舞蹈,每支舞蹈背后都潜藏着一个民间的小故事,伞舞就是在这些民间小故事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千多年前,两位龙女姐妹——娘苏和斯从太平洋到达奕车人所在地。她们年轻貌美,乘着龙马而来,经过一天的劳累奔波,在羊街麻坡寨落脚停留了一夜。第二天早早地,她们又骑着龙马向孟者轰都山而去,从山顶飞到了天上。为了纪念她们,奕车人从千年前就开始庆祝“仰阿那”,“仰阿那”举行地点就定在了龙女升天的高山上,哈尼语“孟者轰都”则是骑马上高山的意思,龙树是他们进行祭祀的场所。仪式开始时,村寨的姑娘会打着小白伞缓缓上山,小伙子们则身着新衣,吹着号,打着鼓,等着姑娘们的到来。小白伞就是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遮掩所用。而后,奕车人当中的一些舞蹈工作者就将其进行了编创,融合了“仰阿那”庆祝过程中奕车姑娘拿着小白伞缓缓上山和恋爱过程中一些娇羞的、遮掩的动作。[6]伞舞从一把伞开始不断演变,直至今天的规模。

(三)展示出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信仰

对哈尼族奕车人的深入分析发现,母系社会对其有着深远影响,在现代化社会中依然存在。奕车人给予了女性高度的尊崇,节日以“仰阿那”(姑娘节)命名方见女子为尊的事实。伞舞蕴含着奕车人对自我的充分展露,对生命的诚挚热爱,对自由情感的尽情追求,奕车人想要在这一舞蹈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出其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彰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总而言之,奕车人编排的舞蹈对其当时的信仰和美好愿望进行了充分的表达,以期能够通过舞蹈让别人对自己有深入的了解。

五、哈尼族奕车伞舞的发展及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哈尼族奕车人伞舞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也在原有传统奕车伞舞风格特点不变的基础上实施了创新,但是奕车伞舞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中始终还处于半封闭状态,没有得到更多、更高的艺术展示,没有被舞蹈界更多人认知和包装创新。为了把奕车伞舞很好地发展起来必须先将其融合在广场舞当中,而且应用到舞蹈教学和旅游开发当中。目前,一些艺术家也开始将伞舞与自身创作理念融合起来,进行了舞台展示。

然而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奕车伞舞传承与发展需要对以下三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首先,针对奕车伞舞进行相应处理和创作时,需要将奕车伞舞的保护、继承和提高作为着重关注的三点要素。而要对其给予高度重视的原因就在于,使哈尼族奕车人伞舞当中囊括的文化元素和民族精神得到更为充分的反映,避免受功利主义、盲目追求时尚等影响而使其中囊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意义等内容遭到破坏。其次,要自觉树立起对哈尼族奕车伞舞的保护意识,逐步建立起以哈尼族奕车伞舞为核心的文化研究和开发体系。伞舞作为哈尼族奕车重要的文化内容,其近年来呈现出了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同时,由于对弈车伞舞文化重视力度不足,致使当前哈尼族奕车伞舞处于民间自娱自乐的处境当中。基于此,我们要自觉树立起保护意识,始终将伞舞作为重点内容和对象开展相关的项目研究,定期采风和交流,此种方式一方面会对哈尼族奕车伞舞发展繁荣资料及时补救和搜集整理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使哈尼族奕车伞舞在文字、图像的形式下得以保存起来,对其日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就哈尼族奕车伞舞和旅游经济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而言,要进行合理、科学地处理,从而实现哈尼族奕车伞舞具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所转变,这样既可以对当地经济发展、国家进步和民族繁荣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又能够在帮助哈尼族奕车人生活地区脱贫致富发挥显著优势,进而为哈尼族奕车人所生活地区的发展和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在和谐处理两者关系的背景下实现对哈尼族奕车伞舞的最大保护,更好地为哈尼族奕车伞舞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六、结束语

总的来讲,哈尼族奕车伞舞只有受到了良好的保护,才能保证其持续永久地发展下去。如何合理的处理互补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重要议题。这两者间的微妙关系也会迸发出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结合哈尼族奕车伞舞的文化意义和实际情况基础上,将科学化的决策和切实可行的办法予以运用,这样才能为哈尼族奕车伞舞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实现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高源.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及保护传承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陈志荣.浅析哈尼族棕扇舞的音乐内涵[J].民族音乐,2020(02):40-43.

[3]王清泉.哈尼族阿卡人节庆仪式上的传统舞蹈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9.

[4]高莎.基于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5):137-140.

[5]曾金华.历史的回眸时代的前瞻——改革开放40年云南舞蹈创作综论[J].民族艺术研究,2019,32(03):21-30.

[6]施懿珊.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及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北方音乐,2018,38(06):196.

猜你喜欢

文化意义起源
你知道宇宙的 起源吗?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高校内应对综艺活动教学研究
中美国家形象广告视觉文化意义的二元差异
关于《奥赛罗》戏剧文化意义的思考
论书评的意义及其独立性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