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
2020-10-09朱义奎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在时代的要求与挑战下,中国乡村正在加快转型与复兴的步伐。城镇作为现代化的产物,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程度,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的转型与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力推动了国家的文明转型。本文从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发展的背景入手,分析了其转型与复兴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展开讨论。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中国乡村;转型;复兴;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自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乡村的转型与复兴逐渐受到了重视。乡村发展作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只有加深对乡村发展现状的认识,从多个层面系统性的了解乡村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转型与复兴价值作用。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的引导下,应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融合新的时代潮流,从城乡统筹的高度来进行城镇一体化的建设,有效推动乡村的转型与复兴[1]。
1新型城镇下的乡村建设发展背景
2014年,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比例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低仅占36%左右,仍有约2.7亿农民工无法融入城镇化的结构中,面临着非常尴尬的窘境。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但却未得到有效得社会保障,在城市边缘徘徊无法融入。同时,农民工不愿放弃所拥有的土地,身份难以转变,无法在城市获得精神支柱。此外,乡村人口流动的带来了例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诸多社会问题。各方面因素都导致乡村的转型与发展较为困难,停滞不前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2]。
“城乡统筹”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提出的新的发展方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乡村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推动其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在加强城镇与乡村联系的同时,城乡进行一体化升级,乡村随着新型城镇的建设扩展了其发展前景,还带动了乡村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并逐渐改变乡村居民陈旧的思想观念,从多方面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3]。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发展问题
(1)乡里家庭社会解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乡村人口不断流失,向着城鎮迁移,这种现象很大程度地降低了乡村的活力,并缩减了乡村的价值空间。从2000年开始,乡村居民外出务工人数快速增加至2014年已经达到了2.7亿人,其中20~50岁占总量的大部分约为79.4%,平均年龄为38.3岁。严重的人口迁移解构了传统的乡村家庭,出现了诸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高离婚率等问题,给乡村的经济与空间结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4]。
(2)乡村物质空间衰败。乡村闲置与废弃用地逐年增加,导致了“空心村”现象的发生。降低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并破坏了乡村稳定的生活环境。此外,乡村外延式的发展导致乡村公共服务、景观绿化等更新滞后,不能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3)乡俗文化价值断裂。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城镇化等外来文化的冲击不断加强,乡俗文化自我断裂以及资本驱动的问题日益加剧,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与创新。此外,流动性导致乡村居民常常忽略了本土乡俗文化的魅力,乡土情结、道德契约与村民之间联系日益衰减。
(4)乡土资源配置整合。乡村的农业生产效益较为低下,传统的农业劳动无法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部分乡村居民为了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选择进城务工,抛弃了原有的土地,导致土地荒化。此外,部分地区土地经营模式逐渐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这虽然提高了乡村土地资源的整合水平,但覆盖面不广,部分闲置土地仍然无法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农民的经济目标仍无法实现。
(5)土地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已开始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向农村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土地不断被城市征用、蚕食,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在土地开发这一重要环节上,并未进行有效控制,致使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
(6)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乡村土地被大量征收并用于城市产业如一些重污染产业的转移,随着这类企业以及工厂的经营发展,农村环境也随之遭到了严重破坏。此外,一些经营者只追求利益而对土地进行盲目开发,扩大其生产规模,忽视国家的制度,极大加剧了乡村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
(7)乡村规划水平较低。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乡村的规划水平还未得到有效提升,总体治理水平较低,这严重滞后了乡村转型与复兴的步伐。此外,缺乏乡村规划与发展的专业性管理人员,现有的工作人员普遍责任意识不强,没有综合考虑到乡村未来发展前景,并融合先进的治理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为乡村建设发展埋下重大隐患。
3新型城镇化下乡村转型与复兴的措施
(1)维育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乡村长期向好发展的基础保障,优质的生态环境可以提升乡村居民的劳动效率,还可以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的转型与复兴。乡村生态环境应整合多元化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区域规划建设,防治污染,保护乡村自然景观,对主要的生态系统进行重点保护,并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的开发利用。
(2)多元融合现代农业。乡村产业中最基础的部分是粮食生产,应从此方面入手,对耕地进行科学的规划与使用,以粮食生产为主,形成多种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有效提升乡村的经济水平。
(3)收缩物质空间。随着乡村人口的不断迁移,城镇化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传统的乡村人口规划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时代需求。应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进行有效的整治,结合乡村居民的意见,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绿化等,加大资金人力投入力度。此外还应对闲置与废弃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对乡村建设用地情况进行全面的排查与分析,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有效提升乡村的建设与服务水平。
(4)渗透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蕴涵着先人们的智慧和优良传统,对乡村居民的凝聚力,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社会安定和谐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着乡村振兴与复兴的宗旨,应加强乡村本土文化的挖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的继承与创新,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对传统习俗进行宣传,弘扬非物质传统文化,将其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5)整合配套设施。为了保障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对乡村配套设施,包括公共服务、市政建设、道路交通、防灾设施等,进行整合、补充与完善。例如,对于一些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人口规模不大的乡村地区,将其教育设施就近整合至城镇中,加强空间的聚集程度,同时改善乡村的教学质量。
(6)重视个人及家庭发展需求。乡村的转型与复兴还应充分考虑到个人以及家庭的发展需求,应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目标,综合考虑乡村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帮扶,使乡村中个人以及家庭可以长期向好发展。
(7)关怀乡村弱势群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还需加强对乡村弱势群体,例如留守儿童、妇女、空巢老人、低保家庭等的关怀,在日常生活中入手,加强对其帮扶力度,并不断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8)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義新时代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背景乡村的转型与复兴中,乡村居民的精神需求也在快速提升。因此,应重视并加强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科学合理的传承与融合,从而有效推动农村社会精神与文化信仰建设。
(9)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乡村的转型与复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持续的创新来增加乡村的核心竞争力,为乡村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提升乡村的经济效益。
(10)加强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为基础的单元,应完善乡村现有的治理体系,对其进行符合乡村发展需求的改革。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作用,加强引导,将脱贫致富的方法传授给乡村居民,利用先进的理念来提升乡村的建设水平,加快乡村转型与复兴的步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的转型与复兴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以及各行业的共同努力,应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保护好乡村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稳步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智能城市,2018,4(22):52-53.
[2] 宫远山,申振,王柄荃.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发展常态及转型研究[C]//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2015.
[3] 王正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空间转型与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4):1-2.
[4] 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39(1):30-34.
作者简介
朱义奎(1971-),男,安徽全椒人;学历:本科,职称:高级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现就职单位: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及交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