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0-10-09陈新红
陈新红
问题是学生知识积累、思维提升和终身发展的逻辑力量,是学生获得新思想、新方法、新能力、新知识的源泉。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可以是單一性的,如“怎样评价唐太宗的功过是非”“什么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怎样完成的”“如何全面看待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可以是单纯的历史问题,如“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也可以与当前社会紧密联系,如“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看今天社会生活的变迁”“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有何解决良策”等。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问题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历史学习一般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原因、经过、影响等,以及从历史中获得的借鉴意义,即需要解决为什么、是怎样、有何影响、如何做等问题。例如,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是什么”的问题,如“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学生原有知识和理论不足以解决新问题,产生因惑而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如“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今天却又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否是对三大改造的否定”;还有学生虽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理论,但不知如何与社会实际联系,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而产生“如何做”的问题,如“当代年轻人,应如何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兴趣、习惯和方法。
3.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基础,再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才能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掌握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与实践,再结合历史教材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