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分析
2020-10-09张朋
张朋
摘 要 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国家推动学生价值观引领与成长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也显得更加必要。本次研究对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意在为高职学生做好进入社会前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从而以更高的热忱和目标,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积极服务社会发展,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有志青年。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生 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高职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一群人,也是身心逐渐成熟发展,即将面临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沉重压力的一群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高职学生的思想觉悟、人生信仰、性格心态的塑造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开展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践行教育职能使命的需要。
1高职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社会责任感的引领
社会的发展为高职学生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育资源的分配,校园环境的管理,实习企业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服装制造、餐饮食品等各个行业领域的技术、服务,都是高职学生成长的必要保障。承恩于社会发展进步,再服务于社会发展所需,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存在的原理和意义。也只有在社会责任感的充分引领下,高职学生才能在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真正的有所作为。
(1)就业、创业形势严峻。当前,疫情影响导致各个行业产业的发展进度放缓,很多企业面临减产、裁员;再加上每年大量毕业生需要求职,使得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而在创业方面,虽然国家创业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减税降费和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断落地,但各个行业的竞争形势也非常激烈,使得高职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压力较大。在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这将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在求职创业中保持端正的态度。要做到不因求职困难而放弃合法权益,不因就业艰难而选择不正当竞争上岗,不因求职受挫而抱怨社会、报复社会,不因创业艰辛而盲目追求经济利润,失去对道德品质、企业诚信意识的坚守。从某种意义上讲,核心价值观下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创业的艰难形势,让学生能够理性看待求职创业,顺利度过难关。
(2)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高职学生进入社会,所面临的不仅是就业创业的严峻形势,更有复杂的社会环境。虽然高职学生的心智成长、身心发育已经相对成熟,但毕竟缺少社会经验阅历,他们对很多事情看不透、摸不准,很容易误入歧途,也很容易受到打击。针对这样的情况,高职学生也需要通过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来进行应对。社会责任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基于社会责任的是非观、价值观,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各种事务的时候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能够更好的避免学生被误导。比如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很可能遇到加班熬夜或者长时间出差等的情况,或者在和客户的接洽沟通中遭到责难、受了委屈。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觉得愤怒、觉得失望、觉得茫然。而社会责任感可以帮助学生去分析现状,看清社会与现实,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当前的情况。不想熬夜加班,可以跟领导沟通,但不能恶意逃离岗位,无视公司纪律;遇到客户的刁难,受了委屈,可以想办法平抚自己的情绪,可以选择可行的方式发泄愤怒,但不能恶意攻击客户,诉诸暴力。面对异地恋的煎熬,面对办公室恋情的困扰,面对大城市每天拥堵不堪的交通,面对疫情下的新形势,面对朋友的借钱不还或者做好事被讹诈等各种现象,各种问题,高职学生都应该以践行社会责任为准绳进行衡量,规范自己的行为。
2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符合高职院校教育职能
自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提出以来,迅速对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带来推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成为各地区政府部门、新闻媒体、教育机构、学校幼儿园、工厂企业等共同的任务。就高职院校而言,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同样必要。因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实现学科知识、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教育传承。在过去很多年以来,高职学校在教育上更侧重职业技能素养的培养教育。在电子商务、动漫设计、機电工程、商务英语等各个专业学科领域中,实操技能、上岗能力的教育培养占据主要地位。但从过去多年来的社会观察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体会来看,单纯的上岗技能、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让学生在用人单位展现最大的价值,相反有很多毕业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对企业不负责任、对客户不负责任、对同事不负责任、对消费者不负责任,存在工作拖沓散漫、进取进步不足、技术革新不足、有技术不传人、有成果不分享等的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制约了社会的进步。
正因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关注毕业生的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品格素养方面的考量。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的教育灌输引领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新趋势。我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是希望学生能怀着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求学、就业、创业,投入生产生活之中。这即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用人单位、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负责,是以社会责任感为载体进行核心价值教育的积极探索。
3面向高职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的策略方法
(1)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领悟社会责任感的深刻内涵。以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层次而言,让他们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寓意内涵其实并不困难。难得是,很多同学即便能理解,也往往不认同,或者说没有做到以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来指引自己的行为。这就像我们看到一些高文化学历的青年学生却不懂得礼让老人,在公共场合说脏话、行为不文明一样,这不是知道或者理解的问题,而是道德品行、素质素养上的问题。我们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时候,也同样要避免进入形式,不能只是让学生听过了、了解了、就算了。要从以思维指导实践,从觉悟层面提高认知的角度去做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渗透。案例教学法就是深化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当今时代,体现社会责任感高与低、好与坏的行为现象数不胜数,借助网络更可以找到大量素材。比如网上曝光的年轻人吸毒或者从事色情娱乐活动,想要赚快钱,崇尚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几年前的“郭美美”案件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个年纪轻轻、姿容靓丽的年轻女孩,却是盲目拜金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也因此遭遇了牢狱之苦。我们将这样的案例带入到课堂中,或者融入到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宣传教育中去,通过对案例中主人公的行为现象、后果结局、人生历程等的介绍、诠释、分析、解读,让同学们感受到社会责任感的匮乏对年轻人的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让大家明白,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是多么的重要。
(2)进行情境教学,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人们发挥社会责任意识的地方有很多,考验人们的责任意识的事情场景也有很多。为了启迪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老师可以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与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元素来构建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以社会责任感去做判断,让学生在今后真正遇到类似情形的时候能够及时做出准确判断,不至于被一时的冲动或者贪念所蒙蔽。
比如“在马路上老人摔倒了,而你赶着去上班,到底扶还是不扶?”这个情景就是高职学生未来极有可能会遇到的情况。那么,到底是扶还是不扶呢?我同样会在网上采集了大量关于扶老人被讹的新闻报道作为参考资料,并且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律师或者法律机构关于此类事件的解读资料。然后我让同学们根据扶与不扶的主张分成两组,两组之间进行一次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仅是从感情上来讨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理应去扶;而且从法律上寻找支持,认为扶老人不违法,被老人讹则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也有的同学认为,扶老人很可能被冤枉,被讹诈,还会迟到,还可能被公司认为容易找麻烦,从而被公司辞退。在各种各样的讨论和利害关系的分析中,老师会适时的加以引导,让同学们明白:扶起摔倒的老人虽然是有风险,可能会被讹诈,但的确是我们每个人的应尽职责,的确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这种融入情景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牢固而正能量的社会责任意识。
(3)组织多彩教育实践,让社会责任融入学生的行为习惯。在高職学校教学中,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无论是课外发展的兴趣爱好,还是到企业进行实习,都是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感的好机会。我们应当探索实践活动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教育路径,让同学们能够做到常对社会负责,常为社会服务,常以社会责任意识指引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样开展的教育实践不仅对改善校园风气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相信随着各种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性的、主题性的实践活动的开展,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会有很好的发展。
4结语
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懂得服务社会,贡献社会,这是作为新时代青年必备的觉悟,也是我们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应有的职能。面向高职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我们需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本身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深入透彻解析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共识,而不是形式化的了解。要以社会责任感驱动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始终保持正能量,积极服务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谷月.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职业精神的培育思考[J].才智,2019(10):104.
[2] 方红梅.志愿服务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以走进湘西“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3):104-105.
[3] 代维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英语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07):24-26+68.
[4] 芮明珠.略论当代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2):54-56.
[5] 王黛碧.开放式高职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与分析[J].高教学刊,2015(0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