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2020-10-09潘晓松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来华留学生中国故事

潘晓松

摘 要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需多方协调和参与的系统工程。来华留学生既是中国故事的承载者,也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给这一群体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来华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之一。目前在给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讲什么、怎么讲”、文化适应障碍、文化教学不先进以及跨文化意识不够等问题。我国高校应秉持尊重、共存、互鉴原则,讲好中国故事,并把面向留学生、中国学生、中国教师和留学生管理人员开设跨文化教育课程或讲座,从教材、师资、教学法三方面创新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重视文化体验和社会实践等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中国故事 来华留学生 跨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而最早提出“軟实力”概念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2010年末他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中也曾指出,“软实力说到底,就是一种叙事的能力”。讲好故事已成为衡量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叙事能力和文化软实力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全球热门的留学目的地。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1004所高校学习。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来华留学生规模大、来源范围广的特点使得他们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支潜在的重要力量,我们可以借助这些“他者”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来华留学教育不仅是留学生本人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向他们讲中国故事,开展文化育人,“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留学毕业生”的过程。2018年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首次明确了不同层级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学科专业水平、语言能力、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因此,各高校给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国情基本知识、中国核心价值观、中国人的生活以及跨文化和全球素养等多方面知识的传授。只有来华留学生在“知华”之后,才能形成对中国的正确认知,对我国心存善意(友华),成为出色的“中国故事”讲述者、传播者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使者。因此,面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以文化人,则是对前述挑战做出的积极回应。

1何以为故事和如何讲故事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古到今,中国故事的文本十分丰富,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都不乏有吸引力的好故事。一个好故事能让受众在欣赏和感悟中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并认同中华文化的精神。但在具体实践中,故事讲述者对于故事够不够好,能不能体现中国智慧和创造力,适不适合受众的特点和接受习惯等考虑得还不够细致。当前给来华留学生讲述更多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郑和下西洋等古代故事,以及熊猫、京剧、功夫、书法等中国IP,不是说这些有关古代人物或中华传统艺术的故事不好,而是说其中有些故事缺乏时代感,不能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或叙事缺乏策略,没有从人性关怀的角度或用共通的人性元素来表达,因而无法引起受众的共鸣。“讲中国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来华留学生不仅能掌握表象和形象,更要掌握真实。不仅是感知,更是感性,就是能够欣赏、能够感动,受到了启发,感觉收获了东西,有了自己的心得。”只有在故事被听懂了,文化有交互和共鸣之后,才可能有效传递信息、传递价值。各高校要善于运用所在区域文化的优势,因地制宜向留学生介绍当地人奋斗和发展的故事,让他们了解中国人吃苦耐劳、改革创新的精神。此外,可以多讲讲中国普通人日常生活、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以及全球化事业和目标如“一带一路”倡议等,让来华留学生多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中国人生活以及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改变和贡献。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原因在于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彼此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很大差异。而每个国家的国情与历史文化会深刻影响着其国人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分析方法。因此,在给他们讲述“中国故事”时,要遵循费孝通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具体来说,首先要认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平等的原则;其次充分了解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分歧,积极寻找不同文化的“最大公因数”,“求同存异”;最后在文化交流互动中,互相包容和欣赏,互相学习和借鉴,实现和谐发展。

2“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是如何把它讲好,让受众愿意听、听得懂,与讲述者形成良性互动,产生共鸣,顺利实现中国故事与受众文化认同之间的对接。不过,面对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以及他们多元复杂的文化背景,要讲好中国故事实属不易。目前各高校基本上依靠自行探索,在具体实践上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障碍。由于了解信息渠道的局限和主观上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印象虽然是正面和积极的,但不完整、不全面,甚至有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还有着刻板、负面的印象。对中国认知的不足、语言交流的障碍以及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使得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感到很无助、很焦虑、甚至有挫败感,并给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很多不利。第二、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不先进。文化教学是高校讲中国故事,进行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明确将“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作为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但是却无有关这几方面内容的指导实践。从总体上看,各高校都是以《中国概况》作为文化课的教材,不过,有学生反映教材部分内容陈旧,与时代脱节;语言太精炼,对留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课程内容多是知识性内容的介绍,并且多为古代传统文化知识。文化课教师注重课堂教学,但授课随意,教学手段单一,单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并没能按学生特点和认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导致讲中国故事的效果不佳。第三、留学生管理人员跨文化意识不够。教育部强调中外学生管理趋同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无视文化差异的同等化。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有些管理人员不太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有些人内心对来自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甚至存在着些许的地域歧视,因此,在处理问题时他们依旧是运用行政权威,发号施令来“服务”留学生,缺乏同理心,给留学生的支持不够。留学生管理部门过于重视对留学生的保护和管理,实行严格的住宿管理制度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隔离开,也没有经常开展或鼓励留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给留学生提供和创造与中国学生跨文化交流互动的机会不多,给来华留学生的留学体验不好。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就高校而言,故事叙述的主体主要是教师、管理人员和中国学生。从上面提及的问题来看,我们在文化沟通、文化教学和文化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在讲中国故事时没能秉持尊重、共存、对话的原则,缺乏跨文化意识。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今后 “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化策略。

2.1开设跨文化教育课程或讲座

跨文化教育强调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相互认知、理解彼此文化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寻求共识,消弭偏见和误解。根据国内外众多跨文化专家的研究理论,跨文化能力应具体从以下三个层面着力培养:第一、学习和熟悉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掌握跨文化交际理论等“知识”;第二、培养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并发展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進行阐释和评价的“技能”;第三、发展对不同文化持开放、尊重和合作的态度,不会对自身文化深信不疑,也不会对其他文化完全不信任。来华留学生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群,跨文化教育课程指导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阐释跨文化交际基本概念,然后在之后的跨文化实践体验中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跨文化对话和互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该课程也可以就来华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异质文化环境中的生活和学习,获得积极和正面的留学体验。跨文化教育应该涵盖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以及所有的参与者,因此跨文化教育课程的对象也不是局限于来华留学生,其实还应包括“中国故事”的叙述主体:中国学生、中国教师和留学生管理人员。只有上述故事叙述主体都拥有必要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如中国学生能以开放的视野、平等的态度和包容的心胸与外国学生互动,中国教师能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留学生管理人员能通过创设文体活动来营造校园跨文化支持氛围,那我们的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更顺和更好。

2.2创新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

2.2.1 改编中国文化课程教材

《中国概况》是来华留学学历生的通识必修课,主要介绍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基本知识。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目前,市场上《中国概况》作为中国文化课教材内容大同小异,大多采用教科书体例,以章节形式介绍不同的文化专题,内容多、杂,专业词汇过多,主要差别在于编排方式有所不同。高校也可以根据各校情况和学生特点,将语言学习、中国文化和跨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开发中国文化教育校本教材。鉴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考虑将中国地理、人口、民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专题内容与语言学习统一起来,帮助留学生较快地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并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在语言水平和对中国的认知有一定的提升之后,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组织校内外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公共政策、法学、社会学、城市规划、新闻传媒、环境资源、食品、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家开设以当代中国为对象的“理解中国”系列讲座课程。该课程作为《中国概况》的进阶版,聚焦各领域前沿热点问题和外国人对中国存在误解和偏见的方面,每次专家讲座都会围绕其研究领域的某个主题如脱贫、城市化、食品卫生、移民等,探讨该主题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每位专家按编写教材的体例要求提供其讲座的相关材料,附上相关的新闻报道或科普文章作为选读材料,最后将所有主题讲座的材料集结成册作为该课程的教材。

2.2.2提升中国文化课程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师资最为关键。中国文化课实施要求,任课教师须拥有良好的中国文化素养以及较好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技能。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提供者,自己有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良,能不能掌握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对自我的考验。如果自己都不能掌握,如何去让别人了解呢?要传播就得先有传承。目前中国文化课的教师基本上都毕业于外语专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虽然这些教师能熟练运用外语和留学生交流以及介绍一些客观性文化知识,并且在其学生阶段也经过跨文化沟通训练,但是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部分老师对于分析客观事实与留学生探讨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和价值等教学环节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因此,通过他们传播中华文化,让留学生接受并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实在是勉为其难。今后高校要加强培养,鼓励任课老师继续学习中国中华文化的特点、基本观点及中西文化的共同价值等,熟悉并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成为够格的中华文化传播者。

2.2.3 改革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方法

《中国概况》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授课很容易变成单向灌输式模式。留学生们对此不感兴趣,甚至可能排斥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和说教。因此,任课老师要就课堂具体活动和练习内容来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并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实在当下,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来改革教学方法,比如就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任课教师不妨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的知识讲授部分翻转到课前,由学生自行在线观看教学微视频, 阅读教科书或者上网查资料,熟悉课程内容,并将问题和思考带到课堂,课堂上教师不会从头讲解课程内容,而是利用课堂时间主要解答学生问题,澄清相关概念,启发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于“理解中国”系列讲座课程,留学生可从系列讲座涉及的众多领域中选一个感兴趣的题目,在相关讲座教授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作为该课程期末考核作业。这给不同专业背景的留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创造了进行自主跨文化研究的机会,鼓励他们从身边事和小问题出发,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将书本上的文化知识与生活中的真实文化相联系,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其实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基于项目或问题的教学,都是把“有意义的学习”与“探究”相结合。留学生通过探究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或人们关心的问题,确定和学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包括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等,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此过程中,留学生基于自身认知,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探究或互相启发,并在新知识与原先认知间建构了合理联系,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3 重视文化体验和社会实践

教师讲授的仅是外在的异文化间教育, 要真正使文化间教育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和实践,还必须要有异文化间的切实体验,因此异文化间教育的体验是异文化教育由外在转化为内在的有效途径。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时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让留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这比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要亲切和实在得多。在留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过程中,可以安排体验一些中国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如打太极拳、划龙舟、包粽子(水饺)、品茶唱戏、剪纸练字等,让留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同时,各高校可以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建立一批诸如博物馆、民俗村、文化书院等中国文化体验基地,服务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教学,也可组织留学生参加“感知中国”和中国家庭短期体验等活动,增进他们对中国普通人日常的感知和中国文化的理解。留学生的文化体验和社会实践不是单纯旅游,而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批判能力的良机,因此,指导老师们都应事先准备大量的背景资料并已和留学生们探讨过相关的问题,务必做到每次体验都“有备而去”,了解背景带着问题去。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已习惯于接收碎片化信息,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的适时指导,个性化体验和探索并不一定能减少有时反而会强化他们原先对中国的刻板、负面的印象,没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中国文化认知。

当然,除了看和体验,最重要的还是要去“做”,走进社会去调研、去实践。作为探究教学的一部分,“理解中国”系列讲座课程的期末作业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其中学生们所提出的问题都是真实的好问题。"好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的经历产生共鸣,促进讨论、提供反馈的机会以及可以允许对概念的反复接触和理解。” 因此,要继续创设一些面向中外学生的自主科研项目或跨文化合作项目,鼓励他们在相关老师的全过程指导下,共同探究有关当代中国的好问题,比如中国人的信仰、中国制度与治理模式、中国养老模式、农村留守儿童、城市空巢老人、民工子女教育、外来人口管理、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脱贫、民营企业发展、电商与物流、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商务文化、中国的各类市场、绿色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动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和中国普通百姓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留学生接触中国社会的渠道,以便他们能全面地了解中国问题,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发展理念和实践。

3结语

来华留学生既是中国故事的承载者,又将是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的讲述者。他们既了解中国的情况,又清楚自己国人的文化差异、民族心理和接受習惯,可以选择更为合适的讲述方法和传播渠道,确保中国故事传播得更准、更好和更有效。因此,中国各高校应继续研究如何“讲好各种中国故事”,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以文化人,培养“知华、友华”毕业生,并积极助力他们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乘数效应,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留学教育发展生态,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序+12.

[2] 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2019-04-12.

[3] 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009/t20100921_108815.html,2010-09-21.

[4]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2018-10-09.

[5]成中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神州学人,2018(01):46-49.

[6]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7]费孝通.缺席的对话——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J].读书,1990(10):3-11.

[8]吴琼.留学生“中国概况”课教材编写及教学思路探究[J].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16:38-45.

[9] 王松.基于积极学习策略的翻转课堂有效性探究——以国际留学生中国文化与跨文化沟通课程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8(04):23-29.

[10]   倪愫襄.日本的异文化间教育研究概览[J].外国教育研究,2003(09):1-4.

[11]   琳达·达林—哈蒙德.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0.

猜你喜欢

跨文化教育来华留学生中国故事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