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10-09赵敬予于佳明高芳
赵敬予 于佳明 高芳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资金投入总量也在逐年加大。但目前的高校预算管理中产出与投入比率并不理想,过度关注预算结果,不能全面考虑预算绩效。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的预算管理水平,重视高校预算的绩效评价,使高校资金更好发挥作用,是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一、引言
现代财政制度是由财政体制、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组成,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预算绩效管理是现代预算制度的内在要求。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加强预算约束,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推动了现代预算制度讲求绩效。2018年国家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高校也要建立科学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体制,进而对高校的预算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保证资金得到有效的使用与配置,确保高校科研、教学等活动有序进行。因此,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预算管理现状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制定的科学合理的年度收支计划,体现了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预算管理工作主要涉及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等环节,管理体制为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学校的基层和二级单位辅助进行管理。高校预算管理具有综合性和效益性特点:综合性指高校预算以汇总各项收入与支出为基础,确保各项科研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效益性指高校预算的管理目标是提高资金效益,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高发展水平。
三、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1)预算管理缺乏绩效意识。部分高校对预算管理存在误解,认为预算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财务预算管理的好坏与学校的发展关系并不密切,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预算管理工作得不到执行部门的大力配合。另外,高校的预算管理还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过度关注资金拨付与支出,对支出使用缺乏绩效管理理念,更不能把绩效贯穿于整个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2)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高校目前的预算编制方法大多是按照上年的预算进行编制,导致资金的无效使用。依据上年数据编制的预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误差越来越大,数据失真;超额申请经费的项目资金由于没有进行充分考虑,导致在实际执行阶段进行大量的调整。预算的严肃性、约束性、权威性都没有得到体现。
(3)预算执行环节管理有待提高。部分高校由于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导致在执行环节出现偏差,为了保证预算进度达标,就会造成不合理支出的现象,加大了超支的比例,浪费了大量资金。此外,大部分高校对于预算执行的管理还停留在执行率的层面,并没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有效的跟踪与监督,加大了违规使用经费的风险,降低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高校应加强预算资金的绩效管理,使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确保预算资金真正用到实处,真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缺乏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目前部分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并未得到有效开展,预算评价指标关注短期的预算执行情况,忽略了战略性的长远目标。此外,由于高校的性质与企业不同,预算的评价指标不能通过产值、实现的利润等判断预算执行结果,而是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竞争力、产生的社会效益等难以量化的指标,加大了预算评价的难度,因此,建立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完善和提高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十分必要。
四、构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措施
1.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预算管理的有序开展,需要在预算全过程融入績效理念,仅仅依靠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即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关部门和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保证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科学合理。因此,高校的预算管理应建立科学完善的组织机构,将管理职责和任务在不同层级部门之间合理分配,保证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等环节得到最优管理。
2.构建预算编制的定额标准和项目库
为了科学合理、准确地编制预算,健全绩效目标管理机制,应从源头上将绩效融入预算编制环节,需要建立科学的定额标准和推进项目库建设。高校结合未来的发展计划,编制预算时不再单纯依据以前年度的预算,而是根据预算绩效目标对预算支出进行考核。对于经常性的预算支出,可以通过定制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定额标准,细化每项支出的定额标准,实现量化的定额预算管理。项目库是信息化的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预算申请的高效规范管理。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建立项目库,细化项目分类,使高校的预算编制更加科学与细化。
3.推进绩效目标跟踪监控机制
推进绩效目标运行跟踪监控机制,将绩效融入预算执行环节,强化预算执行效果。将预算总额较大或者重要的经费项目作为绩效监督关键点进行重点监控,确保预算执行按照绩效目标进行,保证实际支出严格符合预算。跟踪监控机制是全过程绩效管理的中间环节,可以及时发现项目执行中存在的偏差,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纠偏建议,确保实现项目整体绩效目标。
4.科学进行预算绩效评价
预算绩效评价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客观、准确反映,并和预算绩效目标作比对,进而对高校的预算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否达到最优,另一方面可以评价高校的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要想实现以上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单纯评价预算结果不够全面,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预算执行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具体包含支出的情况、所实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资源配置情况、对高校未来的发展影响等。这样的预算绩效评价不仅考核了预算的执行情况,也为后期的预算编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1)预算绩效评价原则。①科学性原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在选取指标时应以统计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的自身情况,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分析出合理的权重和科学的计算方法。②重要性原则。高校预算在实行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方面,在指标选取时应按照重要性原则,选取能够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内在发展规律等代表性指标。③可操作性原则。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绩效目标,另一方面要考虑所选择目标的可操作性。因此在对绩效指标进行设计时,既要有科学合理的依据,又在实际评价工作中清晰可用,取得相对容易,可操作性强。
(2)预算绩效评价的指标。预算绩效评价不单纯是对预算执行完成后的结果进行评价,而是对每个环节都采取一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在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环节分别设置不同的指标,使每个环节都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具有可操作性,更能对每个环节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可以在预算执行环节设置关键绩效指标、执行环节设置业绩指标、考核环节设置综合绩效指标。①关键绩效指标:在预算编制时,通过对投入与预期的效果综合考量,进而对资金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②业绩指标:通过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产出进行评价,预算执行是否出现偏差,及时做出调整,保证预算严格按照绩效目标执行。③综合绩效指标:不仅考虑预算执行结果,更要考虑预算达到的效果是否符合绩效目标;不仅能作为考核依据,也能为以后的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参考。
(3)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一方面提高了高校预算管理的水平,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所以高校预算管理部门要重视预算绩效评价的结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以后的预算编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对于预算绩效评价好的部门或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对于预算绩效评价差的项目要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经济形势下高校的预算管理要求,预算绩效管理在加强资金支出管理的基础上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将绩效融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进而从源头加强了对资金的监管,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欣.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研究.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30).
2.李志情.基于绩效预算对高校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太原理工大学,2016.
3.陈思,左嫣然,常雪,张晶,景晓晴.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国际商务财会,2019(3).
(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