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散文阅读教学

2020-10-09麻春雅

文教资料 2020年19期
关键词:散文阅读整本书核心素养

麻春雅

摘   要: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是新课标下教师该思考的课题,除常规教学之外,教师还应该探索更可行的教学路径,激发学生散文阅读与学习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拓展思维,掌握新兴的散文阅读理念。单篇散文的细读、整本散文文集的阅读及专题式散文的群文研读,都是可行的路径,有利于教师进行更高效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有效阅读散文。

關键词: 散文阅读   核心素养   整本书   专题式

散文是文学类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散文文本,品味优美凝练的语言,感受深远独特的意境,重整文学趣味,重塑独立人格,是散文所有的文本价值。如何通过课堂及延伸传递散文的文本价值,如何在俗套的散文阅读教学之外创新散文阅读教学范式,开发既创新又对口的散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散文文本的兴趣,带领学生感受散文文本的独特魅力,是新课标下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一直是重头戏,教师们对此较为重视,然而不难发现在高中课堂散文阅读教学常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方式的局限。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延续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形式,介绍散文类型,介绍作者与代表作品,介绍本文写作方法,更多的依然是千篇一律的结构分析、语言赏析,将一篇完整的散文肢解成多个部分,带领学生进行较为吃力的咀嚼字句。第二,学生学习思维的局限。一旦将散文阅读代入应试的框架,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便失去了乐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阅读散文近乎茹毛饮血,见到散文便想着划分层次、赏析修辞,生硬地将文章“肢解”,吓走了散文中原有的灵魂。第三,学生阅读散文文本的主动性丧失。在各类考试层层考查下,散文文本的内在文学价值经常被忽视,语文散文教学中“慢慢走,欣赏啊”的指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被忽视,学生被动地进行文本阅读,并且被要求“快速阅读”,美其名曰“精准阅读”,被追着赶着撩起散文的神秘面纱。学生一直被动地接受传统散文教学里灌输的知识点,久之,不擅长主动体会散文文本中隐藏的内涵,限定了审美鉴赏角度,更不利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可行路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观。目前部分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要求背道而驰。基于散文文本的体式特征,面对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培养理解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有必要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散文阅读路径。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初步可以建构为三条路径:单篇散文细读、整本散文研读、专题式散文漫读。

(一)单篇散文细读

高中散文的选取都较为经典,国内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国外有劳伦斯的《鸟啼》,梭罗的《神的一滴》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作品。选择经典的作品作为教材内容必定有存在的必然性,所以,单篇散文的细读则成了教师帮助学生打开散文大门的钥匙,可以引领学生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直观地感受散文的引人之处,较为准确地触摸到散文的内在美。

例如在执教郁达夫的经典散文《江南的冬景》时,一些老师按部就班地讲解了散文的知识点后,带领学生为散文中的画面进行命名,无外乎“曝背谈天图”“午后郊游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等,接着带领学生分析文章,将文章切成五块,进行品赏。散文原本是条活泼灵动的鱼儿,却在此时,被教师放在了冰冷的砧板上,成了刀下之鱼肉。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那么品尝起来将索然又勉强。鲁珍老师在执教这篇散文时,更细致地进行了设计——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情境教学一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其次通过巧妙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为什么从北国的冬天开始写起”,便于学生快速领悟到对比的手法并自行分析思考;最后设计拓展延伸环节,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读”和“写”完美融合。让散文回归散文自身,不加太多功利性考点,或许更容易吸引学生。

散文的考试难度较大,如果没有在单篇的散文教学上落实细致的教学,只一味灌输笼统的“拿分”技巧,那么学生一旦产生抵触心理,反而会在散文的阅读测试中发挥不佳。散文阅读是最需要回归到文本的,也是超越文本的。教师在分析文本结构的同时,需培养学生细读的习惯,反复品味,才能透过散文的表象观察本质的精神。单篇的细读,老师需要精心设计且落实到位,这是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奠基部分。让学生意识到:恰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很多散文也是独立存在并且凭借独有魅力经久不衰的。

(二)整本散文研读

出现在教材中的每篇散文都是精品,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总有一个环节是介绍作者、代表作品,并且在课文注释中了解这篇散文的出处,例如《神的一滴》出自《瓦尔登湖》,《金岳霖先生》出自《汪曾祺全集》,鲜有教师布置完整文集的阅读任务并且带领学生一起研读。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十八个任务群中,第一个学习任务群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此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等等。这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不失为一条进阶的路径,在单篇散文细读的基础上,整本散文的阅读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理解作者,更能体会到散文的艺术价值。

散文的整本书阅读不像小说,长篇小说是连续性的,整本的散文属于群文性的,我们经常可以在教材中看到某篇课文选自某位作家的散文集,整本散文集子就是一群散文的集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参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个学习任务群中给出的参考,即组织集中阅读一本文集,相对于小说阅读来讲,可以稍微灵活一些。

例如苏教版教材必修二中有课文《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记人叙事散文,教师在单篇散文执教之后,可以将课下注释中的《汪曾祺文集》推荐给学生阅读,或者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将文集中的记人散文整理成群文进行集中阅读。卡尔维诺说过,经典作品是会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时留下的足迹。在《金岳霖先生》完整的执教过程中,整本散文的阅读便可以将汪曾祺散文的特殊气氛从文本中释放出来,使学生不但可以看到西南联大的一群人物形象,将人物进行串联,深刻了解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及人物,而且可以透过整本散文集感受一个真实、鲜活又丰富的作者本身,更可以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读到人物之外的内容,比如平和闲适的诗意,细致入微的民俗,特色的人文精神,由此体悟到生活的可爱可敬。

同理,在执教《神的一滴》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整本书,从“一滴”看“一湖”,再看“一人”,深刻了解梭罗的生平与生活态度;执教其他散文时可以推荐阅读整本文集,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家及作品风格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整本散文阅读,是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一条具有拓展功能的可行路径,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专题式散文漫读

散文适合有群文性的阅读体验,不仅适用于单个作家的文集研读,更适用于专题式的散文漫读。整本书的研读加以专题式的漫读,是深度与广度融合的综合提升。举一反三、以点成面,将一篇篇散文串成线的过程,能使学生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能力。除以作者构成的群文阅读之外,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将同风格或同类别的散文构成群文,打破孤立、单一的阅读方式。

例如,在苏教版必修一中有一个专题为“月是故乡明”,其中收录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等,已然为学生打开了思路——可以将乡土情结的散文进行专题式阅读,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故乡情。单篇阅读时教师较为主动地提供了鉴赏的角度,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了文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自觉走下讲台,将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地进行专题式的漫读并探讨。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的时候加入讨论,加以引导。在专题式漫读的过程中,师生都不该满足于教材给出的现成的专题,可以再作一些延伸,开启新的专题,比如“遥远的他乡”——《今生今世的证据》背景为新疆,对于浙江高中生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代入感并不强烈,在今后散文阅读或者各类考试中,并不能排除这些遥远的他乡的出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跳出舒适圈”,进行专题式散文研读的文本搜集与阅读。从“群文”的类型化阅读要求出发,教师可以建议在这个专题内加入李娟《我的阿勒泰》或“羊道三部曲”的作品,同为新疆散文家,笔下同样是对于浙江学生而言较为陌生的土地,又确实都是使作家们心头炽热的存在,只是不同的作家,通过或体验或追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美感。通过这样的专题式散文漫读,可以加快学生的接受性阅读,在这种类型化阅读中探究专题意蕴,轻抚散文的灵魂。

如果将之视为高中散文阅读的一条高阶教学路径,那么,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尝试“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性归还给学生——师傅领进门后,学生已然可以形成较为成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在散文执教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式的散文漫读,即自行整理出专题性的群文,进行系统阅读。高中接触的散文类型大致可分为叙事记人散文、写景状物散文、文化哲理散文,教师可适时布置散文阅读作业,在学习课内散文的基础上,将课文作为引子,分组让学生自行组织专题式漫读,包括专题的确定、群文的选择。例如学生对文化散文感兴趣,找到苏教版必修二中收录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为引子,在深入学习整本散文之后,发现作家会在形象的叙述中加以哲理的议论,或谈论生命的价值,或谈论亲情的可贵,教师可以引导该小组成员进行较大范围的搜索,形成文化哲理散文的专题式群文漫读,其中包括周国平的散文《守望的距离》选文、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选文等,甚至可以将目光放至古今中外,将庄子和尼采加入群文阅读列表,丰富专题式阅读内容,提高专题式阅读质量,广度和深度兼得之。

三、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路径检验

以上为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三条可行路径探索,旨在让散文回归文本,让阅读落到实处。检验阅读可以是文本理解的探讨,也可以是写作能力的呈现。教师在较为成熟的散文阅读教学模式形成后,除却课堂的交流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从学生习作中检验阅读的成果。例如,在“乡土”相关专题式漫读后,教师布置散文写作,感受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思考及成文后的意蕴。

在考场上,散文的形散神聚与意境深远不再是学生惧怕的内容,相应地,学生在广泛的阅读过程当中吸收了诸多阅读技巧,见到散文不再是本能的害怕。考场散文阅读中的把握文章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赏析段落和句子、探究文章主旨等要求,都在平常阅读过程中有意识无意识地掌握了技能,在考场定胸有成竹、方寸不乱。自然,功利性并不是散文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抛开功利的阅读初衷,考题只是检验的方式之一。

阅读是陪伴一生的事,教师摸索可行的散文阅读教学路径,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散文阅读习惯,不但可以深入理解选文的内涵,而且可以从整本书研读与专题漫读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厚的文化体验,培养散文的审美情趣,通过阅读经验与散文写作,更好地提高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等语文能力,助力于终身发展。

参考文獻:

[1]鲁珍.开展散文教学,培养多种能力——以《江南的冬景》为例[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9(1).

[2]王丽芬.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三种路径建构[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9(C6).

[3]褚树荣,黄会兴.开卷有益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04.

[4]王鸣,陈琳.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散文专题教学[J].江苏教育,2019(51).

猜你喜欢

散文阅读整本书核心素养
《论语》整本书阅读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细品杨绛的“愧”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