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及物性视角下诗歌意境再现研究

2020-10-09刘馨蔓

文教资料 2020年19期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刘馨蔓

摘   要: 本文借鉴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理论,以模糊法和具象法实现诗歌意境再现为切入点,从风格、句法和词汇三个维度对中国古典诗歌《天净沙·秋思》的两种译文的及物性作对比分析,认为,译者须对原诗歌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类型”“参与者”“环境成分”作具体分析,在目标语中找到“形合”和“意合”的最佳平衡点,选择恰当的翻译路径,实现原诗歌的意境再现。

关键词: 及物性系统   意境再现   《天净沙·秋思》   模糊译法和具象译法

1.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而且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瑰宝。翻译诗歌要凸显原诗歌的意境,赋予原诗歌文字以味道、色彩、节奏和生命。

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黄国文,2000),其中及物性就是一种语义系统,通过语法手段将人们在所处环境中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的经验范畴化,并分成若干“过程”(process)(Halliday,1994)。这种范畴化包含三种成分:“过程”(一般通过动词词组体现)、“参与者”(一般通过名词词组体现)和“环境”(一般通过副词或介词短语体现),其中,环境成分可空缺(徐林,1987)。韩礼德把参与者在环境中的经验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胡壮麟等,2008)。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可为中国古典诗歌译文的文本分析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2.诗歌意境再现的及物性实现路径

诗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具体的景物,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境界。诗歌意境再现的及物性是指能够恰当地传达原诗的意境,使原诗和译文的过程类型在神韵上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目前,学界有两种达成诗歌意境再现的典型路径,即模糊译法和具象译法。

模糊译法是用适当的模糊语言翻译原诗中相应的模糊意境(强瑛,2011)。例1:

在例1中,译文还原了原诗的模糊性。原诗和译文中皆没有出现解释性的语言具体描写鸟儿和云,说明在译文中没有出现环境成分的增译现象。修饰词“高”和“闲”对应翻译修饰前面整个小句,译者没有选择运用描述性过程,保持了原诗的“物质过程:参与者是“鸟”和“云”;动作过程通过“飞”和“去”两个动词体现。由此可见,此译文运用模糊译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诗的审美意境。

具象译法是指原诗中的模糊意境通过具体语言和描写手法被具象化地展示出来。例2:

在例2中,如果运用模糊译法将原诗译成:“往往在逃避命运的路上,却与之不期而遇。”缺少哲理层面的描写,导致译文在传达意境时丧失一些原本的韵味(强瑛, 2011),加大读者的阅读难度。相比之下,借用《论语·季氏》中的古语体翻译的译文则更完整地传达了原诗中的意境:有时,不要太过于祈求事态的发展如你所愿,顺其自然就好。此譯法使读者更容易通过译文理解原诗,因为译文不仅通过归化法使原诗更贴近读者,而且用具象译法正确还原了原诗中隐含的意义。

3.《天净沙·秋思》意境再现的及物性分析

及物性系统的过程类型都有各自赋予句法结构展现方式。在翻译中,过程展现方式的转变和“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增减可通过上述两种路径发生变化。现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为理论框架,从整体风格、句法、词汇三个层面对Tr. Wayne Schlepp和翁显良的译文的意境再现作分析,探讨诗歌英译中不同翻译路径对原诗意境再现程度的影响。

3.1意境再现的风格层面及物性分析

《天净沙·秋思》原诗歌风格的显著特点在于静态的“存在过程”,诗歌整体图式画面感的表现力很强。“存在过程”构成了诗歌的主要部分,原诗语言简洁凝练,符合中国诗歌语言风格。根据解构语义中的延异论和痕迹论,因文本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影响,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解构和重组,意义模糊未定,难以预测(王寅,2018),诗人为处于不同时代和环境的读者留以充分的解读空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略诗中的情怀和意蕴,结合实景解构和重组原诗,让原诗歌意义不断延展。

从语言风格看,Schlepp的直译使参与者之间的分裂感明显,目标语读者很难理解原诗并感受意境,但它在传达典型的中国古典诗词结构并列形式方面忠实于原诗。译者以静述静,即以模糊译模糊,再现了原诗风格,不仅准确地表达了节奏美和韵律感,而且体现了诗歌内涵丰富的模糊美,实现了意义延伸。

从结构风格看,翁显良将《天净沙·秋思》译为散文(见表1),将“存在过程”转变为具体动态,忽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固有风格,削弱了诗歌固有的模糊性语言特征的艺术感。姚振军(2004)指出翻译意象诗时,应严格将原文放在首位,译者的自我理解和想象应少量介入。

3.2意境再现的句法层面及物性分析

《天净沙·秋思》原诗由五节构成,包括“存在过程”和“物质过程”两个过程类型,Schlepp译版和原诗的过程类型一致,翁显良译版主要由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组成,具体分析见表1。

翁译对前两小句进行了具象改写,过程类型都发生了转变。在第一句中,两小句皆为“物质过程”,具体限定了原诗中景物之间的关系。后半部分“The day is about done”属于超额翻译,将“昏鸦”中的表状态的“昏”一字具象化。此小句与泰戈尔的诗歌When day is done的意义传递相似,强调“时光已逝”,“be done”只强调了时态,此小句被视为“物质过程”,将模糊时间点的特定现象延长为涉及具体“一天”的时间段,使原句的静态意象具体动态化。翁译第二句是一个“关系过程”的描写,通过将原诗存在物“小桥”和“人家”转换为关系成分中的识别者,作为句子中的被强调成分是句子的语义重点。“over a sparkling stream” 作为环境成分是对“a tiny bridge”的补充说明,存在物转换为环境成分使“小桥”和“流水”两者关系具象化,使“流水”的意象弱化。这改变了原诗“存在过程”中的并列关系,使意境再现程度与原诗有所出入。

Schlepp译保留原诗“物质过程”,“be doing”结构保持了动态感。在Schlepp译最后一句中,环境成分“with breaking heart”和“at the skys edge”增加节奏感,凸显“天涯游子”的寞落感。“With breaking heart”仅凸显“one”的内在情绪,“at the skys edge”通过外在环境呼应内在情感。无动词的句子凸显了介词“at”的作用,且完整保持了原诗的“存在过程”。韩礼德(1994)将介词归入动词类(verbal),并称为零动词(minor verb)。根据介词的动词属性,Schlepp用 “at the skys edge”修饰“one”的存在状态,没有增加动词,还原意境,既保持了原诗的“存在过程”又保留了两者之间的模糊关系。反观翁译,“断肠人”和“天涯”之间被填塞了其他意象,相互联系,“天涯”这个抽象模糊的意象通过增译的小句“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将距离具象实体化了。

3.3意境再现的词汇层面及物性分析

在诗歌翻译中,对模糊词的保留或进行具象化转译都会对全诗意境的呈现效果产生影响。

在原诗中,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存在物的并列呈现的呈现方式实现了模糊美。在Schlepp译中,前三小句中的名词短语被翻译成对应的英语名词短语,保持了偏正结构,使小词具有韵律美,传达意境之美,用词层面的形式对等非常明显。翁译中参与者数量明显减少,多被转换为环境成分,具象化了意象之间的关系。

从词汇层面看,翁译文主要以两种具象化手段对参与者和环境成分进行调整:参与者单复数的转换和增添环境成分作为连接作用。

在翁译前几个小句中,动作发出者“crows”和环境成分中的“trees”的复数形式是具象化的表现形式,“昏鸦”和“老树”都没有清楚地反映出具体的数量,反映出模糊的呈现方式。Schlepp译中这两个名词既无冠词又无复数形式的译法,保持了原诗表达。翁译中则暗含了一群乌鸦在一片树林中飞翔的意义,很难表现出原诗的孤寂感。一旦对原诗模糊意境的勾勒体现出具体的视觉化现象,就会具体化原诗意境。环境成分“on the far bank”属于超额翻译,重组了原诗意境,通过明确距离的远近具象了原诗的空间组合。此外,增译副词“Yonder”和环境成分“the far bank”为被识别者,“a tiny bridge”和“a pretty little village”为识别者,所有参与者的关系被具体联系起来。翻译中出现增译的环境成分越多,对原诗朦胧意境的描写就越细节,意义延展性削弱。

4.结语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出发,分析了《天净沙·秋思》英译本意境再现的两种路径实现效果。译者可通过对原诗及物性的分析,深入把握原诗的过程类型及相关参与成分表达的深层意思,选择恰当的翻译路径,在“形合”和“意合”中找出最佳平衡点,还原原诗意境。为了更准确地传达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译者在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上要尽可能接近原诗。语言也是一个“灰色系统”,其中包括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但语言具有模糊性是绝对的。我们可通过语言中的已知因素,运用逻辑推理、系统结构分析和关系论证等方法,预测未知因素(王寅,2018)。在翻译中,为保证目标读者的预测空间,控制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相对应的数量是必要的。所以,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为理论框架分析或完成翻译,将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通过“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三方面展示,有利于译者恰当地选择翻译方法实现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意境再现。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2]顾延龄.马致远《天净沙》英译赏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02):14-16.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黄国文.功能语法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强瑛.美感之丰厚与纯化——试论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对于艺术意境的再现[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1):169-170.

[6]王寅.語义理论与语言教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18.

[7]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8]闻一多.英译李太白诗[M]//闻一多全集卷三.北京:三联书店,1982.

[9]徐林.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介绍(上)[J].国外语言学,1987(01):17-24.

[10]许渊冲.新编千家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姚振军.“原始语言”与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50-52.

猜你喜欢

天净沙秋思
秋思
天净沙·冬
天净沙·春
秋思
秋思
天净沙·春
天净沙·秋思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