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0-10-09吴颖
吴颖
摘 要: 在回顾了我国双语教学历程与现状后,本文结合惠州城市職业学院双语教学的实践案例,对双语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学习者学习基础、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学习效果等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 学习效果 任务导向
一、我国双语教学历程与现状概述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中,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金融、法律等专业……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设的5%—10%”。拉开了国内高等院校推行双语教学的序幕。之后2005年1月、2007年1月、2007年2月教育部又多次发文推动双语教学,“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经过十多年的双语教学实践,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5年—2016年部分院校的《自评报告》显示,部分高校,双语课程开设的比重基本达到了专业课程的10%左右,少数甚至达到了80%。
然而,双语课程数量的增加不代表质量的成功。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到双语教材选用、双语师资培养与使用,再到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反馈与评价,中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在探索阶段。
首先,学界对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双语教学的内涵尚未达成一致认识。包天仁(2006)认为中国是英语作为外语(TEFL)的语言环境,不适合进行双语教学。一是英汉两种语系差异过大,在非浸入式环境(英语为主流社会语言)下,学习英语的负迁移过大。二是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双语教学条件还很不成熟,缺乏有效的双语教材、教学大纲、授课标准、组织形式,面临课时不足、师资不足的情况。朱浦(2004)认为我国应进行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而不是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少数民族或非英语移民进行的双语教学,是多元文化下以英语替代母语为全部教育教学语言、以帮助他们融入主流语言社会的缩减性双语教育。在中国这种非目标语(英语)环境下,我们进行双语教学是保障和扶持学生弱势语言(英语)学习效果的添加性双语教育。韩建侠等(2007)则认为我国双语教学是一种过渡性教学,是向全英教学的过渡。这与双一流院校建全英课程,一般院校建双语课程的现状不谋而合。
基于此,有学者(袁长青,2007)把双语教学的内涵归纳为以下三种:1.语言目标论,即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达到掌握该门外语的目的。2.学科目的论,即外语学习是学科或专业学习的次要目标,满足学生通过外语这一语言工具探索世界的需要是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3.综合目标论,即通过双语教学,既要使学生学习到学科知识,又要提高外语交流运用能力。但陶小青(2001)指出,除语言与学科知识目标外,双语教学还体现了思维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养成用英语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包天仁(2002)指出双语教学还存在“双文化”属性。全国双语学习研究中心把以上观点归纳为“双语言、双文化、双思维、双目标”。
在双语教材的选用上,中国高等院校经历了从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到译注类教材,再到活页教材+自编讲义,以及本土化改编教材过程(曹蕾蕾,2019)。在双语师资选用上,在经历了英语教师缺专业、专业教师缺英语的尴尬后,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教师逐渐成为双语教学的生力军。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反馈大多认同度不高、接受能力不强,特别是前期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双语课程更有抵触与畏难心理(赵正堂,2009)。
二、中澳学分互认项目的双语课程实践与探索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自2015年起通过广东省与澳大利亚一带一路非经济交流项目,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进行了学分互认、专本对接、联合培养学士的国际化教育探索。自2016年9月起,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在此项目涉及的四个专业(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实施双语教学。到2020年3月止,共有11门专业课程纳入双语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双语课程首先进行了项目化改造,9门课程全部使用英文教学大纲(Syllabus),每门课程分解5个—7个学习任务项目及任务单(Assignment Sheets),综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评估。在课堂教学方面,利用蓝墨云班课教学应用软件,将教学资源(PPT、教学视频、文档)和课堂活动(讨论、小测验、问答、作业、小组活动等)全部搬到移动端,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如查看教学资源、完成作业、参与课堂问答等情况进行记录与跟踪,及时提供反馈。在教材方面,通过任课教师选择与澳方推荐,从使用本土中英双语教材到原版教材(含注释),最后结合云教学,在原版教材基础上编辑富媒体的双语云教材。在学习效果方面,从一年级学语言、二年级学专业的传统模式,转为结合学分制选课,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水平的双语或非双语课程。在任课教师方面,通过校内遴选、校内培养和引进海外留学生的形式,在会计、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专业,全部由既有专业知识背景,又有较强英语水平的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教学。
为促进中澳双方的专业合作、课程衔接,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于2017年和2018年两次派出交流团队,对本院2015级和2016级在维多利亚大学继续本科学习的11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涉及英语学习、对接双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学分互认等问题。2019年9月,双语教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对相关专业2018级和2019级共391名在校学生及9门实施双语教学课程的12位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双语教学的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载体、教学方式、学习效果、学生英语基础等方面。实际回收学生有效答卷352份,教师有效答卷12份。
(一)明确双语教学的四维目标
在对2018级和2019级学生及双语課任课教师回收的问卷中,99%的学生和100%的教师都认同通过双语课学习提升英语语言能力和获得专业学科知识的双重目标。除此之外,92%的教师强调通过双语课学习,培养国际教育中包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思维,77%的学生认同这一目标。在对海外学习的项目学生访谈中,100%的学生都强调了这一目标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课前大量阅读英文材料、课堂中大胆表达、课后与任课教师主动探讨,都是双语教学中应养成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在澳洲的学习。此外,双语课程中的学术写作、文献引用等学术思维与习惯的培养极为重要。对于双语课程促进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这一目标,76%的国内在校生认可,只有约一半的海外项目生持此观点。由此,我们认为双语教学目标有四维:英语语言目标、专业知识目标、学习能力目标和学术思维目标。
(二)综合多方因素合理设置双语课程
根据教育部2001年意见与学术界主流观点,双语课程一般设置在“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更新速度快的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信息等;国家发展需求比较迫切、国内外差别较大的,如金融、法律、管理等课程”。为与澳方维多利亚大学专本顺利衔接,我院在八门专业基础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商务沟通、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领域率先开设双语课程,互评教学大纲、互认课程学分。自2016年起,由全校相关学科教师申报教授双语课程。2016年—2017年实施期间,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统计学、市场营销、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科目未能实施双语教学。经过引进海外留学生和加大校内师资培养力度,自2018年起,双语教学基本覆盖所有商科基础课程。在专业核心课上,我院尝试在更新速度快的高新技术领域,如交换与路由、平面设计,以及国家发展需求比较迫切的领域,如跨境电子商务,实施双语教学。在对2018级和2019级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53.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专业核心课领域开展双语教学。2019年下学期,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和学生反馈结果不佳,“交换与路由”“平面设计”两门课程停止双语教学。如果不考虑师资因素,盲目开设双语课程,很可能实现不了开设双语课程的四维目标。
(三)通过学分制选课应对学习者英语起点不一问题
自2016年我院实施双语教学以来,每学期期中、期末均进行双语课程学习反馈调研及教学质量中心督导听课。2016学年、2017学年度,超过七成的学生反映课程内容过难、英语基础太差、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在2018年9月,我院按大一学语言、大二学专业的路径,加大了大一的英语语言基础学习,双语课程集中在大二、大三开设。2019年6月,通过收集四个专业学生的问卷反馈,课题组发现这种课程设置的调整对降低双语课程的学习难度贡献率仅为三个百分点。因此,2019年下学期,学院进行了学分制选课改革,每学期开设至少六门双语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双语课程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57.9%的学生、会计专业有42.3%的学生比应开设时间提前选择了至少一门双语课程;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选择学习双语课程的时间与应开设时间大致相当;此外,整体上有10.2%的学生推迟了至少一门双语课程的学习时间。根据2019年下学期期末的问卷反馈,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分制选课帮助其更好地掌握双语课程的学习进度。
(四)以形成性评价和任务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双语教学从一开始就进行了任务导向教学模式,所有课程均使用英文教学大纲,明确每学期项目化的学习任务及每项任务在考核成绩中的占比,将形成性学习效果纳入考评中,占比往往在60%以上,终结性考核,如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占比控制在20%—40%。通过对2015级和2016级赴澳进行本科学习学生的访谈,发现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高职学生适应澳方本科阶段学习。除1名学生退学外,所有项目学生均能完成澳方的全英课程学习,成绩至少达到合格以上。
(五)通过信息化手段增强双语学习效果
不可否认,中西方教学在自主学习和学术思维上存在很大差异。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反馈与课题组2019年9月的调查问卷,学生集中反映的冲突包括:1.教师讲课与探索型学习的冲突;2.前期阅读量增大,作业增多,自主学习任务加重;3.对合作学习方式不适应;4.对文献引用不重视,小论文剽窃问题严重,引发师生冲突。自2017年起,双语课程逐渐向移动端转移。通过使用蓝墨云班课教学应用软件,将教学资源(PPT、教学视频、文档)和课堂活动(讨论、小测验、问答、作业、小组活动等)全部搬到移动端。通过人工智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如查看教学资源、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参与小组活动等情况进行跟踪与及时督促,对可能挂科的学生自动提出预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020年第一学期,“商务沟通”双语课程开始使用云教材,在线翻译、互动答题、在线笔记、富媒体等多种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全英教材的学习难度。
三、结语
在经历了近五年的双语教学探索和对师生的定性、定量调查研究,课程组认为,双语教学对提升学生在专业上的国际化认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术思维、对接国际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虽然双语教学在教材、师资、学习效果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但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全球人才的流动、信息化水平的跳跃式发展,以及学界对双语教学目标理解的深化,双语教学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提升潜力。
参考文献:
[1]包天仁.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十大误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2):24-27.
[2]曹蕾蕾,侯劲汝,吴文,古玉锋.高校双语教材现状分析及建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34):247-248.
[3]韩建侠,俞理明.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J].现代外语,2007(1):65-72.
[4]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05-01-0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4/200507/8296.html.
[5]刘华蓉.双语教学要慎重[N].中国教育报,2002-09-03.
[6]陶小青.强化英语、实验双语、探索多语:新世纪上海外语教育改革探索[J].上海教育,2001(17):35.
[7]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学校自评报告[EB/OL].[2017-10-24].http://www.heec.edu.cn/.
[8]袁长青,范正华.对我国高校推行双语教学模式阶段性成果述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9):20-22,70.
[9]赵正堂.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223-224.
[10]朱浦.双语教学的定位、分类、任务和模式[J].现代教学,2004(3):13-14.
本论文为广东省2018年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澳双语专业课程研究中心”(GDJG2019034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