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观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协同育人模式

2020-10-09刘光晓

文教资料 2020年1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实践教学

刘光晓

摘   要: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融入劳动观教育,增添劳动实践内容,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劳动情怀,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更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品质。将思想政治课程和劳动观教育紧密结合,构建起高校思想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明智决策。本文就劳动观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协同育人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   实践教学   劳动观教育   协同育人

一、引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实践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引导大学生群体将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为实际行为,进而提高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劳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在提高当前大学生群体思政水平、劳动能力及综合素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笔者结合多年工作体会,就此议题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二、关于高校劳动观教育的相关内容概述

1.大学生劳动教育。

何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从理论层面解释,指的是高校开展的一种以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和精神,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劳动习惯的教学活动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有着诸多重合之处。因此,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结合,更有助于突出劳动实践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大学生在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之下,必将接受更具高效性的教育。

2.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和劳动观教育融合在一起的价值和意义分析。

第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必然会在实践教学中增加更多劳动项目和任务,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就会增多,能够更好地体会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大学生在参加各种劳动的过程中,必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感受到劳动的不易,逐渐意识到,要想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不断付出和努力,在无形当中提高大学生抗击挫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

第二,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群体建立起正确的劳动认知。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享受比较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很少有机会经历磨难,对劳动的认知更是欠缺。家长的“掌中宝”和学校“温室里的花朵”并没有机会真正参与劳动实践,加之长时间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没有给予劳动教育该有的关注。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对于劳动这一概念的认知是很模糊。一提到劳动,甚至会产生本能的逃避和抵触的反应。但是,劳动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却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需要在高校及时补上劳动这一课,对劳动树立正确的认知,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及时纠正价值理念,让他们认识到只有辛苦劳动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路径,只有踏实肯干才能获得认可、获得回报。

第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向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高校的教育教学焦点已经从理论教学转移到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轨道上。大學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一些劳动,对于促进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以现阶段高校非常重视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来说,大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创新型比赛或者活动,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的有效方式。大学生在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接收到更多新的信息,了解更多新的动态,对于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第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人才之间的精诚合作,因此,在高校学习期间,大学生需要树立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习惯团队合作方式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学会妥协,懂得奉献,才能够为未来步入社会岗位参与工作奠定基础。高校组织开展的劳动基本都是以集合劳动教育活动形式为主的,大学生都以组团组队的方式完成劳动任务,对于增强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大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及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有着很大帮助。而且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拉近距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知社会。

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生活圈和交际圈,深入了解社会现状,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3.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

根据笔者调查和了解,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分别是基础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明建设活动及日常生活劳动等。其中,课堂教学主要借助高校开展的几门课程进行,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等;社会实践活动指的是学校会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一些与社会相接轨的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校园文明建设活动主要是通过诸如文明班级评选、劳动模范评选、组织义务劳动等方式落实,都属于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日常生活劳动是指大学生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涉及的一些基本劳动,诸如教室清洁、宿舍卫生清理或者一些公共区域的值日,等等,这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方式。

三、如何强化劳动观教育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效果

在我国,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紧密跟随国家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时调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目前,在高校育人工作当中,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实现思政劳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如何在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中融入劳动教学,如何进一步强化劳动观教育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效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全面改革思政教育内容。

既然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体系当中,那么,高校必须对劳动育人表示出该有的重视,要在实际工作当中,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积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劳动教育为载体进行融合。

举例说明: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应该下意识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比如可以尝试围绕马克思提出的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向学生们传递什么是积极正面的劳动观念。此外,高校还可以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体系当中设置一些劳动性质比较强的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们在参与和体验劳动之后再一起分享和交流自己获得的劳动心得与感受,这样,便可以实现劳动与思想政治的双重教育。

2.深耕劳动理论教育,加强劳动意识渗透。

当前高校要想将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当中,必须进一步深耕劳动理论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下意识地加强劳动意识融入和教育。笔者建议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校的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趋势,多组织和开展劳动教育专题思政课、研讨会或者讲座等,将当前社会中一些热点劳动案例融入其中,带领学生们一起深入分析和探究劳动理论,了解劳动的深刻内涵。其次,高校应该在劳动观教育中融入劳动法的教育内容,可以聘请专业的法学教师给学生们深入解读我国的劳动法,同时讲授国家相关劳动政策,让学生们提前了解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为他们未来步入实际工作岗位,解决实际劳动问题奠定思想基础,学会运用劳动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树立劳动榜样,落实榜样教育效果。

如果高校一味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增加劳动教育的比重,让学生们参加更多的劳动,虽然能够引导学生们对劳动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但是,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劳动的认知还是相对模糊和抽象的,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到底什么样的劳动才是有价值的劳动,到底要付出什么样的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在劳动教育工作当中应该树立劳动模范和榜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借用榜样的影响力真正强化榜样教育的效果。比如,高校可以通过劳模评选活动在全校师生中选举出具有榜样意义的人物,学生们在参与选举和了解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劳动榜样的理性认知,了解衡量一个劳动榜样的指标的具体内容。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社会中的先进劳动模范人物代表进入校园,走进学生们熟悉的课堂,与学生们一起分享和交流劳动经验,这样生动真实的案例出现在学生们眼前,必然会达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应该专门针對劳动这一主题组织开展发现身边劳动楷模的活动,引导学生们随时关注自己身边热爱劳动的模范人物,加深学生们的劳动观念。

4.积极组织和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活动。

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人才储备资源,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走进社会,参加社会劳动。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组织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应该尽可能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为学生们创造和争取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们在社会基层劳动中磨炼品质,掌握更多劳动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高校可以与社会中的各类主体保持合作关系,多参与社会机构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或者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们争取更多参与一线劳动的机会。

四、结语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融入劳动观教育,增加劳动课程是拓宽大学生思政教育范围、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之一。但是,高校在坚持采用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模式下,必须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确保制定出的每一个方案和每一项决策都能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具体落实,都能取得相对理想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陆祉亦.劳动教育与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72-75.

[2]李清环.发挥课堂主渠道,以思政课为核心促进各课程协同育人[J].现代职业教育,2018(30):40-41.

[3]戴雪梅.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融合区域文化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7):313-316.

[4]罗薇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J].新智慧,2018(7):6-7.

[5]李丹.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协同育人研究——把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契合点[J].时代报告,2019(3):48-49.

[6]林雯.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69-70.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实践教学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