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胎教的源流特点和现代启示

2020-10-09陈可歆

文教资料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胎教实践

陈可歆

摘   要: 经过漫长的历史和发展,我国胎教文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思想。本文从正本慎始、膳食均衡、居处简静、情绪平和、起居规律、男性角色等方面归纳古代的胎教经验思想,反思讨论其对现代胎教的科学启示。并梳理我国胎教思想的哲学和文化缘起,概括发展源流中呈现的特点,反思非科学的民俗。

关键词: 中国古代   胎教   思想   实践

我国胎教思想和实践自西周时期萌芽,以从皇宫到民间的方式发展,在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思想。尽管存在一些迷信色彩和缺乏科学依据的观点,但仍具有借鉴意义,是宝贵的文化结晶。

一、胎教思想的缘起

(一)“正本”的传统哲学。

“正本”思想意为端正其本源。作为一种思想,在我国古代早期哲学等领域具有深远渊源。在政治领域关于君臣关系的阐述中,《淮南子·主术训》曾说:“不正本而反自然,则人主逾劳,人臣逾逸。”在对儒学架构下的概念阐述中,《汉书·董仲舒传》主张:“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宋代理学也在反对神化宇宙世界、建立理性世界的基础上,提出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三派,后儒对其中有所取舍。

由于教育与文化、哲学思想的交叉性和相通性,“正本”思想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古代早期教育的核心。正本思想关注儿童生命最初期的教育对其终身的影响,促进了胎教作为教育最前端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西周时期开始进行实践。

在早期教育中,“正本”不仅体现在对婴幼儿道德和习惯的自小养成上,而且体现在出生前的胎儿时期。汉代贾谊提出“君子慎始,《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婚,《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终云耳”,即是对婚姻择偶对后代品质影响的强调,反映出汉代人已意识到父母自身对子女发育的关键影响和重视。

(二)“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

男性在社会生产和领域中长期的支配地位,以及封建礼教对女性权利的式微和剥夺,催生了中国古代性别“男尊女卑”的悬殊状态。女性人权的被忽视导致女子在择偶中的从属地位。尽管生理因素决定女性在生育和胎教过程中更重要,但这种差异仍然被男尊女卑的性别思想进行了过度的不平等化夸张。

1.女性的社会价值通过生育得到体现。古语言:“君以有民而贵,母以有子而尊。”妇人无子,被认为是礼在七出之条的行为。即使因没有生出儿子而被休,也被理解为“不以宗庙之重私一女”的行为。生育(尤其生男)是妇女确立自己唯一的社会领域即家庭中地位的重要方式。其次,不同性别的婴儿代表不同的价值,男婴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待遇,我们往往看到胎教和择偶过程中对于“得好男”的努力,却鲜有“得好女”的希冀。

2.生育(或生男)的愿望和任务被全部寄托在妇女身上。虽然择偶在现代语境中是双向平等的行为,但在古代更多地指向“慎择妇”一类的单向选择。择偶标准大多从男性视角出发,为觅得贤妻,必须从遗传基因、家庭品行、婚龄、外貌等诸多方面设立严格标准,层层挑选。女性往往没有选择权,男性在子女生育过程中的责任被消解。在孕妇怀孕安胎的阶段,女子求子、养胎等复杂艰难的过程,“顺产、产好男”的责任大多由妇女承担,无疑在本身的生理负担上增添了心理压力。

二、胎教思想实践的内容概述

(一)正本慎始,优生优育。

内容:我国胎教思想和实践自商末周初开始,并经后世逐步发展。前期胎教思想的萌生和實践范围主要局限在皇宫贵族,“正本”是诸多思想的核心。《易经》中曾记载:“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1](25-26+29)而这种注重本源的思想放之胎教则体现在慎始上,经由学者发展演绎。西汉贾谊提出“君子慎始”,对人的教育应当从头抓起;“男女同性,其生不蕃”(《左传·十三年》)明确反对近亲结婚,与现代医学优生优育的科学思想相一致;“尔三十而室,女二十而嫁”(《尚书大传》)提倡男女适龄婚嫁,以健康适当的身体状况进行生育,保证胎儿身心健康。

中国古代正本慎始思想落脚在谨慎择偶,从根本上为生育创造良好条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同姓不婚”,避免近亲结婚,降低遗传病的患病概率;第二,注重配偶的家庭和家教选择,注重对象本人的性情教养;第三,适龄婚嫁,避免早婚早育。尽管古代胎教思想存在“不娶丧母之家女子”(《大戴礼记·本命》)等“道德遗传说”的不合理标准,“天象凶险不宜生育”等非科学迷信,但总体而言对现代仍然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不宜邪味,膳食均衡。

古人十分重视孕妇孕期的饮食健康与营养,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观点。“慎药物”的观点在陈自明的《妇人良方》中有所体现,“妊娠诸病忌毒药”,即注重孕期药物使用,生病应当在用药上有所规避,峻猛、滑利、祛瘀等毒药品务必慎用或禁用;“节嗜欲”(《千金方·养胎》)指远离不良嗜好,戒烟戒酒,如孙思邈所指“妊妇饮酒,令子心淫”;孕妇亦应注意“饥饱适度”,过饱则增加肠胃负担,过饿易导致营养不良;“饮食清淡,不食邪味”强调忌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之品。

合理膳食是保证孕妇和胎儿健康的重要一环。现代科学证实,一些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体,引起胎儿中毒。烟叶中的尼古丁和烟雾里的一氧化碳可导致胎儿供氧不足,引起胎儿发育畸形,伤害肝脏、心脏和大脑。同时,饮食不足、结构单一容易造成胎儿发育的营养不足,胎萎不长。油腻辛辣食品容易助湿生热,胎儿易病[2](88-93)。

当然,在罗列的诸多饮食禁忌中不乏非科学之处,例如忌食兔以防止胎儿兔唇等。我们应当有选择地借鉴和学习我国古代的胎教实践经验,去粗存精。

(三)居处简静,环境宜人。

基于“外象内感”思想,古人认为外部环境会通过母亲影响胎儿。良好的环境能避免胎儿被不良因素影响[3](64-66)。《颜氏家训·教子》中“出居别宫”即为庶事清静、安胎养胎。“居处简静”指为孕妇创造清静的居住环境[4](77-81),使孕妇更好地休息。徐之才提出的“深居其处”“寝必安静”也揭示了同样的道理。

现代医学证明适宜环境对胎儿有益处。胎儿的脑神经在孕7月已经发育相对发达,迅速增长的记忆储存功能使胎儿拥有了无意识记忆,好的环境可以给孩子的早期发育留下有益影响。

(四)心情平和,情绪平稳。

古代胎教理论认识到孕妇精神状态和心情情况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外象内感”是中国古代胎教的基本理论,指外界客观事物的表象通过被感应对胎儿产生影响。“夫子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调节孕妇的心理状态,保持平和愉悦的情绪状态对胎教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古代要求孕妇“笑而不渲”“虽怒不骂”,情绪波动过大对于胎儿有不利影响。事实上,这些要求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现代研究证明,惊恐、暴怒等剧烈情绪会加速肾上腺素分泌,子宫供血减少,对胎儿造成损伤[5](107-10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欧丁格和西蒙斯的实证研究,孩子成长后的情绪不稳定可能由母亲孕期的严重焦虑和高度紧张等负面情绪引起。由此可见,即使是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国古代胎教的思想经验仍然值得吸取和借鉴。

(五)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生活规律、起居有节同样是孕妇在孕期胎教不可忽视的方面。首先,古代胎教主张劳逸适度,“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骄,则气停血滞,临产多难”[6](72-74)。(《万氏妇人科·胎前章》)。应当稍微行动,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其次,四时气候变化应成为影响孕期生活的时序,孕妇应顺应并依据暖热凉寒的变化规律改变作息活动。例如,徐之才提出“孕妇必须调燮寒温”等。

当然,我国胎教民俗中的某些禁忌具有迷信色彩,如不可跨越绳索,否则会导致难产等。但劳逸适度,适应节气变化等注意孕期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依据。如不注意静养和保暖容易导致传染性疾病感染,导致胎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系统畸形等问题。

三、胎教思想实践的现代启示

(一)从“正本慎始”到“优生优育”。

正本慎始胎教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是优生优育。具体可以从科学的配偶选择、婚前措施、孕前准备方面阐释。

1.科学的配偶选择。由胎教思想的“同性不婚”阐发而来,选择配偶时应当考虑血缘等遗传学因素,避免与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在一些地区,表兄妹由于感情好而结婚并孕育后代。近亲结婚也在部分外国王室被允许。然而这样极大增加了遗传性疾病的患病概率,违背了优生的原則。

2.婚前措施。完善的婚前检查可以帮助男女双方了解彼此的健康状况。包括身体健康检查、了解既往病史(如性病、传染病、先天性遗传病等)、服药史、生活史和家族遗传病史,有必要情况下应询问再婚者既往婚育史。充分的婚前检查是对胎儿健康的保证,确保教育第一环的完整,能避免风险演化为悲剧,为今后的早期教育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3.孕前准备。孕前体检是优生的通行证,可以防患于未然。另外,男女双方应采取一定措施保证胎儿健康,如男性在备孕前半年保证生活规律、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女性避免带病怀孕等。

(二)膳食均衡与生活禁忌。

“不宜邪味,膳食均衡”对胎教的饮食和摄入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从饮食标准和烟酒药物禁忌两方面阐述。

1.饮食标准。“饥饱适度”启示孕妇在怀孕期间不宜过饱或营养不良。前者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后者则无法保证对胎儿的营养供给。应当避免一味地大补或偏方,注意科学膳食,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充分均衡的摄入。

2.烟酒药物禁忌。“慎药物”“忌毒药”和“节嗜欲”分别启示孕妇在备孕期间的药物、烟酒注意事项。在生病的情况下,应当科学就医,仔细检查,遵听医嘱,而不是擅自用药或不治疗。烟酒对孕妇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有不良影响,有过往习惯的女方应当戒除,男方予以情感支持。

(三)适宜简静的环境因素。

“居处简静”着重于环境因素在胎教中的作用,启示我们应注意提供良好适宜的环境,保证胎教的质量。

1.环境适宜。现代科学发现胎儿在7个月左右的脑神经就已发达,并因此生发的无意识记忆,因而良好的环境保证其受到良好的声音、外界活动的影响。

2.避免嘈杂。高度的噪音或者混乱的环境不利于孕妇保持心情的平稳和愉悦,容易引起烦躁等负面情绪,从而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四)心态与情绪的稳定积极。

心情平稳、情绪平和强调保持良好稳定的精神状态在胎教中的作用。

1.情绪平稳。由于激素和社会环境影响,孕妇可能在情绪上具有较大的波动,对压力等负面因素的应对水平下降,产生过激或失调反应。在自我调节的努力上,伴侣、家人及其他关系紧密的社会关系应予以情感和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保证胎教的重要一环。

2.心态积极。在平稳之上,应尽可能提升心态水平,以积极的心理状态生活并进行胎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给予胎儿良好的情绪和生理影响。

(五)生活规律与劳逸适度。

“起居有常”在胎教的生活规律上具有借鉴价值,可以帮助破除过度休息等观念。

1.遵四时节律。四季变化会带来温度、湿度、天气情况的转变,应当注重孕期的保暖或纳凉,依照节气调整生活作息,保证身心健康。

2.作息规律。规律的一日生活和作息情况可以更好地帮助孕妇面对孕期的挑战,避免情绪失调、生物钟紊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劳逸适度。古代胎教思想启示我们避免好逸恶劳、好静恶动的情况,否则会产生“气血停滞”等症状,孕妇应进行适当的运动和简单的劳动,在避免过度劳累的情况下锻炼身体机能。

(六)胎教中男性角色和责任。

尽管女性在胎教过程中具有主导地位,古代胎教却往往从男性视角出发,忽视男性在胎教中发挥的作用和必要的责任。通过反思,可以简要概述为精神支持和生活帮助两方面。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胎教实践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孕期短途旅行 准妈妈的另类胎教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全面解读胎教7大方式